■ 马灿
单方面“锁电”、宣传续航里程与实际续航里程不符、加价提车等问题困扰消费者。据羊城晚报全媒体报道,5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汽车质量问题受到消费者关注
在燃油车方面,《报告》显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是与车辆安全相关的质量问题。二是与部件寿命相关的质量问题。三是与驾乘体验相关的质量问题。
对此,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燃油车目前仍然是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但是随着对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和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燃油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竞争。燃油车生产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汽车质量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对生产线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排除故障。
在新能源车方面,《报告》显示,消协组织主要受理的投诉为:
一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如行驶中续航突然断崖式下降或动力电池突发故障断电导致“趴窝”,车辆行驶、充电或静止过程中突发自燃等。
二是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锁电”。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为降低电池使用安全风险,在未告知消费者情况下,通过远程升级系统对消费者车辆的充电功率、放电功率或电池容量进行限制,导致车辆充电速度下降、动力减弱、续航缩短。
三是智能辅助系统相关问题。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失灵、主动刹车迟钝、中控黑屏死机、感应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失效等。
四是刹车失灵问题。消费者反映部分品牌汽车存在刹车失灵问题,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对此,中消协提出意见认为,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容量、寿命、稳定性等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价格和安全性等。相关汽车企业应当加强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低温性能,降低自燃风险,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保障驾驶安全。
汽车销售存在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
在汽车销售方面,《报告》指出,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广告、宣传材料中夸大宣传或隐瞒汽车的性能、功能、价格、优惠等信息,误导消费者,主要表现为:一是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缩水;二是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或“超前宣传”;三是销售承诺不兑现。
对此,中消协认为,汽车行业企业应当强化自律意识,规范广告发布和销售行为,杜绝虚假宣传。相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发现的虚假宣传案件,及时查处并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果。消费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鉴别能力,不轻信噱头宣传和口头承诺,多方面收集和比较信息,理性选择汽车产品和服务。
同时,《报告》还指出,一些汽车经营者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单方面制定“霸王条款”,或订立合同后单方违约侵害消费者权益。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二是违反约定延迟交车或模糊交车时间;三是单方面更改合同内容;四是强制捆绑或加价提车。
中消协表示,相关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杜绝不公平格式条款行为,严格履行合同规定义务,修改相关合同内容前,要充分告知消费者,并征得消费者同意,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新能源车配套和车辆保养售后等服务不完善
《报告》显示,在汽车售后和配套服务方面,存在着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完善和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体验不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充电桩安装难过小区物业关;二是充电桩安装难过开发商关;三是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不足;四是充电桩运营维护不到位。
中消协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相关经营者应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车辆依法予以免费维修、免费更换或者退货。加强车辆全生命周期售后服务,车辆退市或4S店关停时,要切实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杜绝以各种形式拒不担责,损害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