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巾帼不让须眉志智慧监测硕果香 ——皖北煤电陕西金源招贤矿业防冲办监测女工风采侧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她们信念坚定,投身皖煤;她们爱岗敬业,争先争优;她们知性豁达,热爱生活。    

    她们积极投身于女职工岗位达标竞赛,大力开展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四有四自”精神。    

    她们巾帼不让须眉,以优秀的专业能力、精细严谨的专业态度、温雅秀慧的性格优势,出色的完成了防冲监测工作。2023年3月被公司女工委命名为“巾帼文明示范岗”。    

    招贤矿业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监测岗位是一个年轻化,专业化、充满活力的青年集体,她们负责对井下地音、微震、应力进行实时监测,为矿山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该岗位现有职工7人,全部由女职工组成,大学本科以上6人,煤矿主体专业1人,平均年龄24岁,占全矿女工总人数的16%,是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富有朝气与活力,有特色的“巾帼”队伍。

    默默坚守专业初心 心香志存远    

    防治击地压监测工作是通过专业设备对井下地音、微震、应力进行实时监测,对测量取得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为公司安全运行提供决策依据,需要长期与枯燥的监测数据、数字模型打交道,心要“静”且“稳”。根据区域监测要求,招贤矿业在全矿井下布置了SOS微震监测系统,共布置监测点21个,覆盖全部采掘区域。作为调度中心生产技术管理的“核心”处室,职能集中,管理的点多,科技创新压力大,监测女工要对采掘工作面微震事件的发生地点、能量大小、位置和频次进行监测和精确定位。同时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查看监测区域事件的发生频次及集中程度,用以判断监测区域的冲击危险性,做好冲击危险预测预报工作。她们负责防冲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监督防冲措施落实;参与监督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负责配合井下各类防冲监测设备安装、拆除及挪移工作;监督各项防冲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参与矿井综合应急救援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参与事故和灾害处理、抢险救援等工作。监测女工们聚焦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成立了多支攻坚团队,发挥了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女职工的性格、专业优势。运用专业技能,把枯燥晦涩的监测数据变为客观准确的专业报告,为公司冲击地压工作提供最有力地技术支撑。

    潜心打磨专业品质 身香引蜜忙    

    坚守专业初心,不代表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学习专业新理念、新技术,形成专业新优势。在局部监测方面,她们采用KJ615应力在线监测及ARES-5/E地音监测。2022年完成1303工作面掘进期间的应力监测系统安装工作。通过监测、收集煤体应力变化数据,总结矿压显现规律,为回采巷道的应力变化趋势积累了经验,为后续沿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理论及实际指导。地音监测方面,1302工作面机巷安装2个地音探头,1303机、风两巷各安装2个探头,二采区集中运输巷安装1号联巷安装2个地音探头,二采区集中运输巷2号联巷已安装2个地音探头,对监测区域范围内的地音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去年9月,综合预警平台投入使用,该平台集成了微震、应力、地音、钻屑、卸压钻孔等多种监测系统及数据信息,对信息和数据统一管理。针对不同的监测系统和监测方式,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具有多参量数据采集存储、二三维图形展示、多系统综合展示等常规功能,更具有多参量综合预警、防治信息化、多终端访问、多形式预警等特色功能,能够满足矿井对冲击地压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的综合性需求。通过风险预警的技术手段,对监测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快速分析、自主评判,提前预警了冲击地压等灾害,有效避免了灾害带来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倾力建设智慧监测 果香溢四方    

    防冲办监测女工着力于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瓶颈问题,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丰富的智慧监测成果,对内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外展现了招贤矿业女工的风采。她们刻苦钻研、推进监测智能化进程,把监测专业新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新技术。参与编制了《二采区集中运输巷煤巷段掘进期间冲击危险性评价和防冲设计》、《招贤煤矿+980m水平三条大巷煤巷段掘进期间冲击危险性评价和防冲设计》,制定+980m水平大巷煤巷段掘进期间的监测和卸压方案,保证掘进工作面安全生产。编制《招贤煤矿1304(外)工作面掘进期间冲击危险性评价和防冲设计》、《招贤煤矿1304(外)工作面遗留煤柱安全性论证》,制定1304(外)风巷煤巷段掘进期间的监测和卸压方案。    

    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的女工翟钰婕说:“我们的每一步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评选巾帼文明示范岗契机,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更优质的服务投身监测岗位,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为建设智能化矿山做出积极贡献。”(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