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2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营造中国式现代化场景,塑造公园城市新视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博文  唐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未停止对美丽宜居家园愿景的构建和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画了古人对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美学生活场景的向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更是表达了巴蜀人对景城相融、人城和谐的美好期许。在2022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场景营城助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聚焦美好生活、智能生产、宜居生态、智慧治理四个维度,构建四大公园城市场景体系。以场景为载体创建美好宜居的生活家园、打造人民宜业产业示范区、营造优美宜游生态环境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设水平。


一、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场景营造基础条件

成都市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推动下,秉持场景营城理念,在生态场景、生活场景和生产场景构建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1.“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场景加速呈现

成都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城市生态空间、生态价值和永续发展优势迅速集聚。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1年,成都市森林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6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1万亩。2021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设立。空气优良天数率81.9%,实现299个优良天,达到2013年以来最好水平,锦江流域监测断面达标率100%,建成首批天府蓝网示范项目96.7公里。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启动建设14TOD示范项目。环城生态公园从生态空间的约束力和城市空间的吸引力两方面构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通过生态空间与腹地城市空间以公园单元进行片区开发,以城绿相融的空间发展模式实现多样化生态产品供给;通过商业化逻辑,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后期运营的可持续化。

2.“烟火成都、幸福天府”的生活场景深入人心

成都坚定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城市高品质宜居生活特质加快显现。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新晋三甲医疗机构15家、总量居全国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达67.1%。“十三五”期间,新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3691处,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9所,新增学位52.5万个;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4.9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0%98%以上。“三城三都”品牌价值凸显,东安湖体育公园、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天府艺术公园相继建成,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位,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3.“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场景增势成效

成都坚定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提档升级。“十三五”期间,成都锚定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四个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性跃升。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99万亿元(图7),增长8.6%,在全国城市排名第7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2.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6114.3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3219.9亿元,增长9.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28.6%69.4%。三次产业结构为2.930.766.4

4.“集智赋能、法治保障”的多元治理场景初步形成

20221月,《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场景营城助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发布了美好生活、智能生产、宜居生态、智慧治理四大类86个场景。成都公园城市以智慧治理为基底,构建以城市大脑为中枢(“一网统管”),以公园生境与城市社会交互感知的神经网络为沟通机制的现代治理体系(城市智能感知场景),实时监测公园城市运行体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场景营造思路与愿景

1.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宜居生态场景

围绕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高质量发展环境为重点,深化实施绿色低碳建设示范工程,以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低碳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低碳能源场景、绿色生活场景、绿色环保场景和生态系统碳汇场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打造可感知、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态空间,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和向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低碳能源场景。搭建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持续开展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节能工程。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打造商业、旅游业清洁能源生活区。

2.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场景

生活导向下的公园城市建设应聚焦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舒适、更便捷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及相关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构建美好生活场景体系,可以从社区生活、绿色出行、消费、文旅四个维度入手,打造全龄友好公园社区场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消除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的差异。逐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周边的配套设施,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便利性,弱化城市空间分异,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均等化配置。打造公园城市优质消费场景,重点打造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打造公园城市文旅场景,结合《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与《成都市“十四五”旅游名城和音乐之都建设规划》,突出公园城市特色,充分发掘成都市各类文化与旅游资源禀赋,分别构建集都市文旅综合游、文化遗产游、山地度假游、运动休闲游、乡村野区游等覆盖全域的文旅场景体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智能生产场景

锚定场景导向,实现场景——系统——公园城市交互集成的目标,明确生产导向的场景营造新理念。推动“城市——场景——项目”的链式关系,构建面向未来的生态融合场景、康养医疗场景、教育培训场景、低碳出行场景、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创业场景等组成的多尺度多维度场景体系。借助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营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产场景。从系统到公园城市,需要构建宜业生产体系,推动公园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自上而下的视角,公园城市是场景的交互集成,从公园城市、社区、场景逐级细化。切实落实产业立城、兴城。突出“生态为基、产业兴城、场景聚人”理念,从城市公园转向公园城市,从空间设计转向场景营造,突出人、城、境、业协调统一。与“土地出让——招商引资——配套建设”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始终坚持“筑境——聚人——营城——兴业”逻辑,通过公园、绿道、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的先期投入,带动城市整体发展,借助优美环境营造和配套设施完善吸引人才等要素的迅速集聚,实现“先公园后城市,先生活后生产”。谋划场景路径,实现产业发展与场景营造良性互动的目标。目标为此,以“场景应用”理论厘清产业发展新逻辑、以“场景构建”路径探索经济发展新思路、以“场景营城”理念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不同于要素驱动型的传统产业促进模式,场景营城是对城市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优化重构的过程,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培育和供给,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机会、新需求、新场景,推动产业裂变重生、业态迭代衍生、模式融合创新,从而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场景矩阵,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4.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智慧治理场景

“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聚焦疫情防控、社会安全、应急管理、生态环保、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全面提升以人为本、协同共享、安全可控的高效能治理水平,提升超大城市智慧安全韧性水平。以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目标,对城市全要素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管理,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阶段高质量运营的应用创新,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协同化智能化。建强“城市大脑”,推进数据统一归集,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揭榜挂帅”开发应用场景,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孙博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唐艳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