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街道金仪社区有8个小区(其中7个老旧小区),29条街道、21个路口、住有居民24000余人,与之紧邻的西华大学、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人口5万余人。辖区内有餐饮饭店、娱乐场所、百货经营、旅馆等涉及多种业态的商户1550余家,是典型的无围墙、无门岗、无保安、无物业、无业委会且居住人口多,沿街商铺多,社会构建复杂的“散乱杂居住区”。面对环境“脏”、秩序“乱”、设施“差”等突出问题,金仪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一核多元”治理机制,建强小区党支部,抓实基层“微治理”,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赢得了居民的一致赞誉。
坚持党建引领,
锻造小区治理“主心骨”
建立网格党支部。挖掘党员、居民骨干58名,作为小区“意见代表”,赋予“微事务权”,当好小区治理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划分安置小区为281个“微网实格”,选聘281名微网实格长,建立7个网格党支部,成立老年劝导队、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等治理组织。
建立自组织。成立以党员为核心的志愿服务队、怡华居帮帮团、商家行业联盟等治理型自组织14个,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在疫情防控、安全稳定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反应迅速、作用明显”。成立怡华居内的舞蹈队、插花小组等娱乐型自组织5个,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零散居民吸附到自组织。
深化共建共治。优化民意征集、问题处理、效果反馈机制,引导居民共商共管小区事务。发动1100余名群众参与社区安全、环保、疫情防控等工作。引导辖区企业、商家党组织与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打造西华大学校园特色商业街。
引导多方参与,
奏响小区整治“大合唱”
改造老旧排污设施。为彻底解决小区排污沟堵塞问题,社区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发动居民投工投劳,对金怡巷、隆府北巷、隆府南巷、金土巷等7条约2200余米长排污沟进行清掏和改造,消除地面“五大隐患”:拆除乱搭乱建4000余平方米,清理私拉乱接238户,更换天然气表箱39户,整改燃气管道隐患3处,清理易燃物72户。
开展“飞线”整治。为彻底拆除29条背街小巷的“天罗地网”,社区筹资5万余元,联合通信运营商,深入到各街巷、各楼层、各住户,有序清理拆除并重新布网,改造弱线5400余米,并在捆绑中间设置“限高4米”安全标识,消除私拉乱接安全隐患。
整治“九小”场所乱象。以楼栋为单位,对“九小场所”特别是“三合一”场所进行全面摸排,对经营范围、消防设施配备等情况进行逐一登记。引导群众开展“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安全知识大宣传、隐患大排查大整改行动。投资59万元,推进6条背街小巷街面提升,对32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安装电流、温度、烟雾等智能化设施,对使用液化石油气20家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安装燃气体泄漏报警装置,对2个面粉加工粉尘、4个车流量较大的安全通道实施监控,对5个老弱病残群体进行监护,并将用电、用气安全监测数据接入第三方平台,实行24小时在线智能监测。对辖区716户安装漏电保护装置、832户安装燃气报警器、145个私人旅馆安装烟感器。
深化有感治理,
绽放小区建设“幸福花”
有序规范市场。组织34名退役军人和网格员,深入到300多家店铺、摊位讲解菜市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发放整治宣传单2000多份,召开商家座谈会、居民坝坝会5场,形成市场改造共识。利用社区集体资金15万元,撬动居民筹资75万元,改造市场6000余平方米,改善商户经营环境,吸引大量商家入驻,增加集体经济50万元。
治理交通拥堵。为解决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出入拥堵问题,社区组织居民小组长、议事会、居民代表召开商讨会5次,在原有9个车辆进出口基础上,新增2个进出口。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引进云易中威网络公司,将车辆进出道口改造成智能化道闸,实现车辆快进快出,彻底解决车辆拥堵“顽疾”,每年节约道口人工值守工资60多万元、增加集体经济70万余元。
改造闲置空地。回应居民对休闲健身需求,筹资50万余元,对安置小区内4块总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的闲置空地进行微改造,更换破旧地砖,清除杂物,栽植绿化带及树木,增添健身设施,打造10分钟健身圈,让群众在家门就能收获“微幸福”。对接西华大学,引进3名大学生对广场墙体进行彩绘,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将文明标语、好家风、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机结合,描绘出“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的美丽画卷。
(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