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芳发
老台长是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广播电台基层广播战线退休的,是圈内外公认的好台长。
我印象中,从1989年5月从调入广播电台到1997年6月调出,广播电台编辑部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单位职工看到来客了,自觉从办公室出来在外面站一会儿,这种习惯坚持了很多年。至今离开广播电台25年了,时常梦到广播电台那间集体办公室。
说起经济条件更差,电台编辑部那间办公室多年未修缮过,外边下大雨,从窗户往里面飘小雨;外面下大雪,从窗户往里面飘小雪。这样的恶劣环境已成为历史,但我未曾感觉到不好过。
记者每天写稿子从台长手里领取稿纸,都是查张数,根据需要领取,从未领取一整本;从县城到乡下采访,从来都是自行车。到阳邵、巩营、瓦屋头采访因为路途太远,当晚都要住在乡广播站。
老台长对同志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有时候编辑记者到农村采访,一整天忙得吃不上饭,后来老台长在周一的工作例会上立下规矩,以后凡是遇到突发事件需要加班的,先吃饭后工作,因为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如果遇到突发事件,经常采访不吃饭会饿坏肚子的,长期会影响身体健康。
上级广播电视局考核广播电台的指标重点有两项:一项在上级广播电台发稿总量,另一项新闻稿件或专题稿件评优。老台长在任期间,领导电台编辑、记者、播音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拿出大量的时间亲自到农村企业一线采访,捕捉到很多第一手资料,除在上级台发表之外,还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刊登一百多篇独家新闻,其中有三十多篇在省市县好新闻评选中获得一、二、三等奖,连年被省市县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为了解决县城有线广播灯下黑问题,他经常浏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学习借鉴外地有线广播经验,在县城朝阳路、北环路、黄河路、南萁街等主干道路自筹资金,安装了六十多个大功率广播喇叭,让县城几万人在家门口能及时收听清丰新闻。
老台长适应新生事物快,随着中央省市电视台的出现,群众迫切要求建设清丰县电视差转台。1992年清丰县农村家家户户有广播喇叭,几十万人了解天下大事唯一途径靠收听广播喇叭,当时清丰县广播电台转播中央广播电台,各地新闻联播、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省新闻联播,又会及时自办科技卫生类节目,为全县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1992年之后的日子,电视开始在农村普及,建立清丰电视差转台成为老百姓饭前饭后的话题,也成为老台长常挂在心里的提案。
1993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清丰县电视差转台。消息传出后,全县干部群众欢呼雀跃。县政府提出建设清丰县电视差转台,一方面要争取省市广播电视部门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预收广告费。
为响应县政府号召,老台长带领编辑记者不辞辛苦到县内外企业宣传清丰县电视差转台的重要意义,发动全社会力量支持电视差转台的建设。在老台长的精心策划下,短短三个月内共筹集资金28万。如今回忆起往事,老台长真是功不可没。
老台长经历了从县广播站改广播电台,也经历了清丰县电视差转台的建设。还经历了广播电台从弱到强,也经历了电视差转台覆盖面从小到大的全过程。在老台长离任时常感叹:“我这个台长没有白当,大家给足了我面子。”
老台长做人做事律己,他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主动不做。他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以上率下。与老台长共事,没人不知道他的严。上班不准迟到早退,开会不准迟到早退,采访不准迟到早退。这条铁的纪律同志们主动遵守,不管年龄大的年龄小的;遇到困难主动克服,因为播音员少,男女播音员在节目播出时缺一不可,所以男女播音员一年四季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除了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其他理由。
老台长做人光明磊落,有底气有骨气,在单位有威信,在社会有威信,无论到哪里采访,不吃被采访对象的饭,不喝采访对象的酒,不拿采访对象的土特产。不说别人看不起的话,不干别人看不起的事儿,从来做到诚实干净。
老台长批评人不留情面,但同事没有一个怨恨他的。因为他一视同仁,老台长批评同志不讲场合,过了时候同事们会说这是自己做得不对,老台长敢于得罪人,过了以后同志们会说咱工作未干好,先得罪领导。
老台长退休时,很多同事有当厅级干部的、有当县级干部的、有当科级干部的,他还是股级干部。可他自己却说:“我没觉得股级干部丢人,同事们谁职务比我高,说明对群众的贡献比我大。”
老台长虽然离世,但他留给老同事、老记者、老编辑、老播音员的精神财富,是不可替代。(作者现任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