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杨求良:故事里的事 丝丝入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3 2.jpg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作为中国的“时尚之都”,上海一直引领着全国的时尚风潮,成为中国时尚业发展的风向标。无论是国际时尚大牌,还是国内时尚企业,都竞相抢滩布局上海,将其作为品牌全球化战略起步的“落脚点”。对中国丝绸行业的领军者杨求良而言,上海同样是他的起点,他在这里以敏锐的时尚嗅觉创立了知名丝绸品牌“上海故事”,并一步步站稳脚跟,走向全国,不仅引领了丝绸行业的新风尚,更成为中国时尚业发展的推动者。


创新模式,一头扎进时尚圈

    70后杨求良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生,毕业时,他直接被分配到了老家的银行工作。但是,他的心却始终在商海里蠢蠢欲动,思想斗争了很久,还是决定辞职,南下闯荡。“我学的是金融,脑子里一直有本‘生意经’,不去打个实战,总觉得遗憾。”

    为此,杨求良游走各地寻觅商机,但都没有扎下根,直到一次探访上海,被形形色色的丝巾吸引了注意。“我老家在贵州,从没见过大街上会有那么多穿戴丝巾的女士,当时就觉得实在是太摩登了。”杨求良形容这个场景给自己带来的视觉冲击,丝巾那种飘逸和丝滑的触感,不仅成为女性形象的装饰品,更装点了上海的街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都市风光。于是,他萌生了在这个小小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念头。

    “我第一家店是开在上海石门二路的一个巷子里的,一开张生意就很好。”转攻上海,30岁的杨求良有着自己的坚持。过去,丝巾行业主要是以专柜模式进行销售,而专柜的展示空间比较有限,要在有限的人流量中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并不容易。而丝巾本身的装饰属性,需要有充分的展示空间,才能让人领略到丝巾的美,并产生购买欲。因此,杨求良直击丝巾行业的痛点问题,把售卖地点从商场的专柜,改到繁华的商业街,主打专卖店的销售模式。商业街的流量是传统商场专柜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丝巾的展示。在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杨求良更在传统的丝巾图案中注入紧跟潮流的时尚元素,并融入独特的海派文化情怀,牢牢锁住了广大女性的目光。

    事实证明,这条和商业街共生共荣的路子,杨求良走对了。他的丝巾店在上海的时尚圈迅速走红,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开到了20多家,创下了一个多亿的营业额,国民度急速攀升,成了上海乃至全国女性耳熟能详的丝巾品牌——上海故事。


用心良苦,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故事,这是杨求良精挑细选的名字。

    创业之初,杨求良就意识到,要想把丝绸产品做大做强,就需要进行品牌化运营。而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就成为了成功的先决条件。杨求良联想到自己最初在上海街头被丝巾所吸引的那份时尚感和故事感,将品牌命名为“上海故事”。

    “这个名字朗朗上口,很抓人。”杨求良笑着说。“上海故事”这个名字的确彰显了品牌独一无二的风格调性和文化底蕴,也成了品牌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只要提到这个名字,就会让人想到百年来上海十里洋场发生的种种传奇故事,她从一座小渔港发展为闪耀世界舞台的“时尚之都”。而丝巾的主人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她们在如今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成为独一份儿的美景,也在自己的人生中谱写出全新的故事。

    杨求良手上的另一张“王牌”,就是产品品质。他立志要让丝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配饰,产生最大化的市场反应,从不吝啬在研发上的投入。“我们每年会投入差不多两三百万的资金用于研发,像那次和海派艺术家的合作就投入了一百多万。”杨求良曾邀请海派艺术家创作独属于上海故事的丝巾图样,那次合作为杨求良带来了一千多万元销售额的市场反馈,也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坚持创新的无穷魅力。

    杨求良的坚守带领上海故事走向了成熟。2005年起,全国各地的加盟店以席卷之势推动上海故事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丝巾品牌,鼎盛期直营店和加盟店合计有100多家,辐射全国三四十个城市,年销售额达到了数亿元;2008年起,上海故事开始登陆电商平台,直至2012年,已形成直营店和加盟店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有效挽回了大环境下实体经济被分流的颓势。在此期间,上海故事和海派艺术家合作,作品参展了上海世博会,和故宫文化合作,作品传递了中国特色文化,受邀参加央视时尚品类的直播,一个小时的销售额达到了40万元……

    但是,所谓“人红是非多”,上海故事的红火,带来了消费者,也引来了竞争者。“2008年是我们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像北京故事、橘子红了,甚至是国外的爱马仕,都瓜分了一些市场,不过这些我认为都是良性竞争,也能激发我们继续去创新、去开拓市场,但市场上冒出来的那么多‘上海故事’,就让我有点不能理解了。”杨求良在品牌创立之初就想到了注册商标,无奈受名字中“上海”这个地名所限,迟迟没能如愿,直到2009年知道地名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代表,才重启了商标注册之路,兜兜转转在2015年终于申请成功。这12年的时间,市场上顶着“上海故事”这个名头的经销商不在少数,对于杨求良来说,商标注册成功是尘埃落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自身利益却是遭遇了“切肤之痛”,其中不乏一些公司还选择了和杨求良“对簿公堂”。“我们从2015年开始打官司,一直打到了2019年,甚至打到了北京最高院,最后我们的品牌价值还是受到了法律的认可。”杨求良的这条维权路,走得异常艰难,但司法公正永远不会缺席。如今,“上海故事”已被纳入第七批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还被评为“上海好商标”,他心中的大石头也算是彻底放下了。


不忘初心,把梦想照进现实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行业来说,在电商冲击和疫情叠加的双重影响下,很难独善其身。一方面,原材料的供给跟不上,生产销售都收到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全国物流的时效难以保证,产品要及时送呈到客户手上同样困难。面对这样的现状,杨求良仍在不断探寻新的模式,例如强化电商板块、完善线上供应链等,秉持着逐梦丝巾时尚圈的初心,掌控属于上海故事的未来。

    在杨求良眼里,上海还是那个摩登的上海,还是那个能一眼就吸引他的地方。而他,会一直在这里,紧跟时代潮流,丰富丝巾内涵,在争取年轻顾客上下狠功夫,在做精上海专卖店上花巧心思,用心做好上海故事,用情讲好上海故事。

    他相信在春暖花开的那一天,一定会有更多游客来到上海这座时尚之都,走进上海故事,带走上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