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珍贵档案、一张张历史照片、一本本红色刊物……背后都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推开北重集团档案馆的大门,触摸着珍贵的红色档案,回望历史,照见初心。
每一张照片还原的都是岁月记忆。翻开厚重的历史,看到打下第一根界桩的照片,被时光晕染后有些许泛黄,但上面的文字依旧清晰: 13人组成的“绥西勘测队”来到塞外包头,把新中国人民兵工创业星火带到了这片偏僻的大地上。
红色记忆流淌着鲜活的红色血脉,唯有传承,才能发扬红色荣光。只有记录,才能守住红色血脉。北重集团档案管从成立之初就承担着记录企业历史的重任,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馆藏丰富、机构健全,运行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
厘清时代脉络,汲取历史精华
回顾历史,就是回顾历代兵工人不断奋斗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强大国防,保家卫国,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没有先进设备,即使手工打磨,也要造出我们自己的大炮!”
1958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试制成功。1959年10月1日,32门100毫米高射炮方阵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星星之火,烈火燎原”之势绘制着共和国第一高炮厂的蓝图,到“四五六锤锤响”,再到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发射架,填补了我国导弹武器的空白。以吴运铎为代表的第一代兵工人,以热血丹心艰苦创业,在茫茫荒野上构筑着新中国兵工事业的根基。
从100毫米高射炮、双57毫米舰炮、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再到三代主战坦克炮,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完成了建设现代化火炮厂的历史重任,造就了北重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大火炮厂的殊荣。
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给传统企业档案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北重集团并未退缩,而是抓住机遇,乘着公司“建数字化企业”的东风,建立起“增量电子化、查阅网络化、服务智能化”的现代化企业数字档案馆,提升档案工作的价值创造能力。
档案馆通过厘清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针对历史人物,整理其生平简介,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按照规律把档案科学整理、归档保存起来,让档案馆里保存的档案资料发挥作用。
档案工作人员围绕中心工作,将梳理北重集团组织机构沿革作为2021年档案编研的重点工作,提高档案资源质量、丰富档案资源数量、盘活档案资源价值,为此《北重集团机构史》诞生了。
《北重集团机构史》是公司第一本组织机构沿革成果,涵盖了99个系列的分诉;再将每个系列按年度进行编写,清楚地反映出每个机构的纵向发展变化,能够具体到每个系列的成立时间、历史背景、隶属关系、职能、任务等内容。
档案馆注重档案编研成果的转化、发展和探索,多元化开发档案资源,综合采用“编研+数据库+网络宣传”多元化开发新模式,提升编研工作的影响力。
打破传统模式,创新管理方法
经过68年的风雨历程,北重集团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火炮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高强韧炮钢研发生产基地、中国矿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形成了装备产品、特种钢、矿用车三大核心业务。
多年来,北重集团装备产品研发过程产生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物料数据、设备加工能力数据、零部件制造和检验数据、装配以及靶场测试数据等一系列信息资源没有系统的收集归档范围做指导,多点存放、多人管理,档案资料本质安全度低,不能满足终身负责的责任倒查需求。
公司将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纳入科研项目计划中,通过编制《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档案资料管理手册》,对公司各类档案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完整、准确描述。
从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时间等方面指导各单位进行档案资源管理,以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为平台建立某军品科研项目档案资源备份专题库,同时开发了公司数字档案管理系统与PDM系统和MPMS的数据归档接口,使公司军品科研全流程档案资料更加全面、真实、有效。
最终,该项目为公司装备产品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提供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平台,对公司纸质、电子军品科研项目档案进行了科学统一管理,满足了各类人员对权限范围内数据和权限范围外经过审批批准使用的数据及时利用的需求。
传承红色基因,贡献档案智慧
近年来,公司紧跟信息化快速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工作。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公司进行数字档案馆转型,在进行“存量档案数字化”基础工作的同时,进行档案信息化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利用价值,助推了公司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稳步发展。
公司紧扣“四好”“两服务”,强化职能,清晰职责,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档案、积累档案,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存史”,不断丰富档案馆藏;注重“资政”,积极致力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重点;注重“育人”,依托展览、成果鲜活红色记忆,让沉睡的档案“醒”过来,让尘封的历史“活”过来。
60多年来,一代代北重人赓续前行、奋斗实干、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中国火炮史的传奇,他们用行动和成果丰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这是兵工人强军强国的使命,已经深深根植于北重人的血脉和基因。
历史,给予人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北重集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追寻前辈红色足迹的同时,感受着履行强军首责的强劲动力,力争做好企业档案工作,为管家底、为红色军工守历史,提供档案支撑!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