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周刊 王柔仪/文
蓝天衬白云,红墙隐绿叶。在秋日柔和的晨光滤镜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古典肃穆,充满生机。
这是北航杭研院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白马湖畔的新院区。自9月16日正式启用以来,各科研平台和管理服务团队以及400多名研究生已入驻。
走进院区内,拱桥、流水、红墙灰瓦、立柱环廊……既贴合了北航培养“红色航空工程师”的建校初心,又展现了研究院的国际视野。或许是因为坐落于白马湖畔,青山绿水的环绕之下,北航杭研院的“红”格外亮眼。这里,俨然成为了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新地标。
当然,亮眼的不止建筑之美。一项又一项建设成果,彰显着创新活力正持续涌动。自2018年10月实质化运行以来,北航杭研院按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不断推进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接连获评“杭州市最具影响力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建设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获批纵向项目10项,签订横向项目23项,申请专利146项,获得授权专利50项;累计引育企业15家。
“创新与转化双轮驱动”,是北航杭研院的特色做法,同样是杭州高新区(滨江)20年来持之以恒的实践。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在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先后与北航、浙大、杭电等合作成立产学研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前沿引领技术突破,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对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1+2+6+N”体系初现雏形。
“1”指的是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该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2月,于今年5月正式揭牌,是一所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三级政府共建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据介绍,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承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培育、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同时依托大设施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并持续汇聚和培养顶尖科技人才。研究院将要在十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高地和产学研用合作基地;远期将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极弱磁场国家实验室和国际零磁科学中心。
“2”指的是白马湖实验室和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白马湖实验室挂牌成立于6月7日,聚焦绿色能源的能质转化与传递,围绕太阳能转化与催化、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等方向开展研究。目前已成功邀请高翔等5名首席科学家加盟,在研科技项目17项,获批国家工信部1项。
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于6月完成揭牌,目前正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已完成了智能物联网领域多频段信号感知、多模态智能计算、特种材料与精密制造工艺三大攻关方向的攻关任务制定与实施。人才与组织建设方面,已完成900人规模的人才招聘工作,85%以上硕士学历,其中博士60人;科研攻关方面,承接了7项国家、省、市重大项目,项目实施进展顺利。
除了北航杭研院,还有浙大滨江研究院、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电滨江创新中心、滨江区浙工大网安院,构成了杭州高新区(滨江)“6”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而“N”,意味着无穷多与无限生长的可能性。今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新认定市级研发中心67家、备案中控研究院等4家市级创新联合体、获批3家省级项目型创新联合体。新推荐省级研发中心5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8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9家,推荐数量均超过去年。多样多元的创新平台持续涌现,为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活力迸发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