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金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时,再次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报告从现代化产业关系角度强调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针对性强,目标性明,指向性清,可操作性强。

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国有经济处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起到核心引领作用。国有企业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应当发挥 “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两业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融合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产业融合现象在不断深化。在当前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深化产业融合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过多年发展,制造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壮大,但是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依然偏小,两者发展不均衡、产业融合度不高。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两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可以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业深度融入生产过程,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凭借其专业性强、创新活跃、引领性强、产业融合度高的独特优势,助推制造业发展“换道超车”。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产业效率,引领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两业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要。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原有产业边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融合渗透和广泛应用,对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都拥有更高增加值和更高生产率,相互融合,会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发挥产业协同效应,进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两业深度融合是畅通内循环构建双循环的需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运行,实质上是各类资源要素的新循环与新配置。产业循环的畅通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有效增强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融通,推动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这是实现产业循环畅通的关键点。在畅通产业循环的基础上,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最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畅通经济循环。

两业深度融合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维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是掌握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或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随着两业融合,制造业向上游和下游环节延伸。产业链延伸、新业态衍生,会激活与之相关联的创新链、金融链、服务链、人才链,从而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控制力,这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而言至关重要。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这是立足发展新形势、贯彻发展新理念、满足社会新需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安排。

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的重要基础。工业化发展规律表明,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制造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越来越长,对现代服务业的引致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将日趋明显。

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服务业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分工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催生了新兴服务业态,又要求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附加值高、技术性强、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需求所在、动力所在,也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60.9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同年,美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80%,英国、法国、德国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71.63%70.16%63.6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为31.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4%。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8.29%11.15%9.18%8.77%。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失去了巨大的就业空间,也大大减少了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使得许多制造企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就需要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作为一个“体系”,不是单一的, 它是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从“优质高效”的要求出发,服务业新体系应包括智能服务管理系统、信息传导反馈系统、供需对接服务系统、统筹协同服务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 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统一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中,更加注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发,完善服务业新体系的四大子系统建设。

智能服务管理系统。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提升高品质、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能有效满足制造业企业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对于服务行业而言,服务场景变化多样,完善服务管理,使每一个节点的流转都清晰,将引领产业加速发展。建立智能化产品服务管理系统,统一标准管理流程,打通企业的内外部链接,进行客户、服务、产品、备件等数据之间的交互共享,精准施策,精细服务,有利于提高服务的准确性与便捷性。

信息传导反馈系统。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分属于经济系统两大子系统,产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要实现两者充分、实时、无缝的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传导反馈系统。良好的信息传导反馈系统是两者信息共享、业务交流、知识传递、价值传播的保障,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业务、技术、战略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也有利提高企业之间的认知程度,提高决策的集体理性。数字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快速反馈有效信息,帮助企业进行高效决策和动态管理,建立高效、快速、灵敏的信息传导反馈系统,推动新服务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提升服务业运营效率。

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服务业的诸多业态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能够获取消费者相关信息数据,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服务业新体系要求消费者需求主导制造业的生产,利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引导供给端制造企业设计、生产、创新,从而更精准地实现供需匹配。完善供需对接服务系统,提升供需间匹配能力,需要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间共享重要信息,包括需求量、订单情况、库存情况、生产能力、销售数据等,上下游企业根据这些重点信息规划自己的生产、订单、销售、库存等的管理,建立需求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决策的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融合整体效率和质量。

统筹协同服务系统。服务业涉及行业多,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实现行业协同、部门协同、以及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为此应拓展沟通渠道、统合业务流程、打通部门壁垒、共享数据资源,实现行业协同发展的服务新体系。此外,需要统筹推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细化服务业发展主攻方向,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

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对国有企业向产业高端发展有推动作用,可以降低国有企业的交易成本,是国有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生产制造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制造企业大多没有完全脱离“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没有专注于核心领域的研发和生产,整体成本居高不下。作为生产制造型国有企业的支持行业,现代服务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制造业集中于核心技术的研发。由于存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制造企业需要将资源集中在价值创造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环节。未来,国有企业将进一步集中到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可以将自身不擅长的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等辅助业务交由专业服务企业完成。这方面,中冶宝钢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宝钢在国内拥有宝山、青山、东山、梅山四大基地,是全球碳钢品种最为齐全的钢铁企业之一。中冶宝钢响应钢铁行业转型发展方向,为宝钢股份宝山基地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冶金运营服务,为钢厂冶金运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冶宝钢发挥海量冶金运营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抓住钢铁行业“智慧制造”变革窗口期,聚焦核心主业,不遗余力加速智能运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推动冶金运营服务向“无人化、少人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多年来,中冶宝钢凭借极致专业化的冶金运营服务,与宝钢保持战略性合作,为宝钢股份各生产线高效有序生产保驾护航,助力宝钢股份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树立了“冶金运营服务 因中冶宝钢而不同”的良好品牌形象。

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这充分体现党中央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思路,为我们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涵盖大市场、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现代大流通各领域,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推动分工深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扩大融合范围,开辟融合新空间。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寓于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之中,其既是服务业新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体现,又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的重要任务。

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是由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大系统,它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金融支付保障系统、信用服务保障系统、应急物流保障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协调运作,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又重点突破,从而实现流通服务体系整体跃升。

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与流通体系、产业体系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有助于打破时空阻隔和区域壁垒,消除阻碍国内大循环的流通堵点,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信息和资源互联互通,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化物流枢纽布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发展规模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促进智能绿色发展。三是加快物联网建设,建立综合运输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提升物联网应用广度和深度,围绕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大方向推动物联网创新发展。

金融支付保障系统。金融支付保障系统,为流通体系支付、结算方式现代化助力。金融资源涌向服务业、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服务业、制造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推动服务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直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二是提高综合运输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融资可得性、易得性。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优化供应链金融监管机制,提供更多直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经营主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信用服务保障系统。提升信用服务保障能力,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对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探索信用应用创新场景,加强信用数据应用。以信用数据支撑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帮助企业将信用数据“变现”,畅通融资贷款渠道。二是以信用应用为突破,积极盘活产业信用数据,打造产业信用生态圈,充分发挥信用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行业信用承诺制度,将信用承诺书及履约状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进一步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应急物流保障系统。高效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是现代流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加强应急物流保障系统的建设,提高整个流通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必然选择。一是构建多方联保联供机制,完善应急物流的智慧分级响应机制和联防联控机制,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设施承灾能力,积极防范粮食、能源等重要产品供应短缺风险。二是完善突发事件供应链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建立基于数字化控制塔的早期预警体系,加快建设应急物流与供应链协同调度平台。三是统筹考虑重点物资需求、产能空间分布,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国有企业和流通服务企业应紧密合作,共赢共进。国企和流通服务企业就像树干和树枝,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过程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国有企业和流通服务企业通过服务外包、业务关联、创新合作、深化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途径,不断探索拓展融合空间。在更大范围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领域,国有企业和流通服务企业之间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船舶制造龙头企业,主营业务为造船、修船、造机(核心配套)三大业务,公司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规模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国船舶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原材料、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等上游企业发展,也带动了下游航运公司、租赁公司等流通服务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船舶依托自身制造优势,逐渐将维修业务、租赁业务、租赁融资金融业务等服务环节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国有企业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塑造先发优势和领跑优势: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环节, 推动流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具有掌控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的综合性流通组织,增强全球流通运作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建立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物联网平台,推动跨境电商物流创新发展,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服务能力。

(作者系浙大城院商学院副教授,中国国资国企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