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发挥国企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雷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显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使命任务。

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国资国企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职责。国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承担者和提供者的职能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国企必须牢记“国之大者”,认清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当好主力军,在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企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

在党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共同富裕”的地方共有如下八处:一是在讲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肯定了“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二是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时,一连出现了三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讲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再次强调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在讲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时,指出“到二0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五是在讲到“增进民生福祉”时,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六是在讲到“完善分配制度”时,明确“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

国企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①。显然,国企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国企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则天然地同时具有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征,其公共性体现为国企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公共目标而服务,其商业性则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特殊的国有经济属性内在地规定了国企的公共服务功能。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国企在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名副其实的“先锋队”和“生力军”。在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考虑到国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然要发挥好国企的主力军作用。

概括起来,国企之所以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支撑力量,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主力军”作用:

国企是奠定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主力军。共同富裕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或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富裕状态。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基础,就谈不上富裕以及建立在富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发挥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短期需求减弱及外部经济的周期性危机等发展瓶颈,我国经济正经历转型发展的“阵痛”。在关系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小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客观上只有发挥国企或者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②。说明国企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的“顶梁压舱”。

国企是参与三次分配环节的主力军。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以社会责任为重点的国企社会建设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现代化新征程对国企提出的时代要求。为此,近年来国企在初始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尊重职工劳动成果,合理提高职工收入待遇;在再次分配环节,坚持依法纳税,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重要的来源。十年来,我国央企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③。在第三次分配环节,国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全力做好救助扶贫,主动加强慈善捐赠,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发挥了“分好蛋糕”的榜样带动作用④。

国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军。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国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改革发展与人民福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企的这种基础性、公益性、保障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就业帮扶、资金帮扶等手段,帮助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快消薄和发展壮大县域及村级集体经济,优化民生服务供给,推动能源、交通、通讯等公共服务降成本、减负担、提品质、优服务,助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国企是推动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显然,这既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⑤。从长期视角看,全球经济再平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演变的逻辑主线。面对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快实施了一系列国企为主体的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需求、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稳中有进。增强国企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持续释放国企在现代化建设中蕴藏的巨大消费和投资潜力。

国企是实现不同阶层共建共享的主力军。国有经济创造的经济财富,源于国有资本资源的投入,源于国企职工智力体力的付出,因而国企创造的经济财富才可以为全民所共享。这种共享不是平均主义的共享,而是作为公有制这一整体概念基础上的国家占有、支配、使用为其形式的共享。国企在税收缴纳、利润上缴或是利润分红以及股权减持或是股本划转到社保基金等方面,都是减小收入差距、维持收入分配相对公平的重要力量。

国企是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力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践中,国企是就业岗位创造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高质量就业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国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竞争力,努力提高就业的质量;另一方面,国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加大新产业的探索力度,开辟经营新业态、新途径、新模式,拓展出大量新就业岗位。

 

国企履行社会责任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要求     

社会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而加强以社会责任为重点的国企社会建设则恰逢其时。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社会建设作出了更加明确、系统、科学、全面的部署安排,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也呈现出诸多新变化。例如,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人民立场更加鲜明,“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更加突出。显然,在面向现代化的社会建设领域,作为“先锋队”和“国家队”的国企责无旁贷。

二十大报告把社会建设纳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战略,更加强调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出发,对社会建设的原则目标和具体措施作出新定位新部署。社会建设已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国企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国企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关键。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要求国企必须超越“利润是唯一经营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经济过程中对人文精神价值的关注,构建起以规模扩张、高质量发展、生态平衡、劳动保护、人文关怀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国企与自然和谐相处、国企内部人与人和谐相处、国企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从现代化新征程的内在要求来看,国企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这种引领、表率和示范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点”:

创新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聚焦点。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着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作用。这意味着,国企必须将教育、科技、人才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位置。实践证明,近年来创新日益成为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职责的聚焦点。例如,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央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364项,占到全国同类获奖总数的38%;央企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4万亿元,占全国的1/4,为实现科技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⑥ 。

协调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着力点。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国资委、社科院发布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1)》,我国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深入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促进东部地区加快现代化。同时,在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央企积极将自身发展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深度融合,助力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为我国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绿色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关键点。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我国,国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机制和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发清洁能源、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等,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

民生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基本点。实践中,国企在改善民生方面贡献卓著,作用巨大。例如,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输电工程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缺电问题,极大地保障了藏区的生产和生活。在支持民生工程和西部地区发展方面,电网电信企业大力投入“村村通”工程,农资企业加强“三农”服务,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在人民群众于危难之际时,国企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冰雪灾害、玉树地震、雅安强震、抗击疫情等救灾抢险重建和利比亚撤离,国企的队伍往往是最先到达、最后撤离。当老百姓拖家带口逃离险境的时候,国企的抢险队却往最危险的地方赶,即要在第一时间抢通灾区的通信、电力、道路和运输线,帮助灾区人民脱离危险、渡过难关、恢复民生。

共享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落脚点。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就需要国企将共享作为社会责任建设的落脚点。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央企定点帮扶24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承担行业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1.2万个各类扶贫点任务全部完成,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长期以来,广大国企广泛开展扶贫、扶教和医疗求助等慈善公益活动,援建了数以万计的希望小学等等。这些活动既履行了国企的社会责任,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了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水平。

开放是国企社会责任建设的突破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需要各国坚定不移地共同抗疫;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军事冲突、全球贫困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也需要全人类携手解决。在我国,大型国企特别是央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多年来一直勇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坚持自愿、平等、互利原则,秉持高质量合作、高质量产品、高质量服务理念,促进沿线国家的产业高质量配置、经济高质量增长、文化高质量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助推器作用。据统计,目前已有81家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担项目超过3400个,为建设更开放的人类命运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企助推共同富裕

须在公共服务上有所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国企更好地成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力量指出了实现途径。

国企首先要持续“做大蛋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好共同富裕的创造者;助力“分好蛋糕”,当好科学分配的示范者;坚持“守好蛋糕”,当好国有资产安全的捍卫者⑦。把国有资本和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理直气壮地壮大国有经济。显然,“做大蛋糕”是国资国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制度基础,“分好蛋糕”是国资国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根本要求,“守好蛋糕”则是国资国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基本底线。上述三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然而,国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领域在于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国企助推共同富裕必须在公共服务上要有所作为。

在我国,国企承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职责和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优质和创新发展。国企需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将发展成果更好回馈社会,为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历史使命和合法性来源,同时也是新时代国资国企助推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的重要职责。通常,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的需要(如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学校教育和文化服务等);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如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服务等)。从上述标准判断,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20127月我国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首次从实践层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明确了四个主要目标: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国有经济的功能,同时也是新时代国资国企助推共同富裕国家战略的重要优势。在我国,国企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一直发挥着主体地位且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国资国企力量,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国有资本、国有企业进一步发挥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优化增量投向,有巨大的潜力。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是国有经济的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国资国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具有较严重的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因此,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企必然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均等化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都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并提出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国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特别要重视以下四个方面:

国企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类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将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支持央企按照市场化原则,采取重组整合等多种途径,加快国有资本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当前,特别要做好民生领域“进”的工作,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力度,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带动作用,适时研究组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新要求的新企业。促进养老托育等服务的健康发展,改革和完善全民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企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目标,国企通过有效投资和结构优化,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各地居民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在区域布局方面,国企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和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相对统一以及质量水平的有效衔接,最终为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夯实根基。

国企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优质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国企需要加强市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的国网公司与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民营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为重点,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总体投资约247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000亿元,共同致力于建设能源领域的“数字新基建”,显著推动了通信领域的公共服务优质发展。作为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企的重要群体,各地国有城投公司基本都是当地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积极参与城市道路建设、旧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任务,在努力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企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作为量大面广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供给者和运营者,国企应充分依托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工具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推动互联网与国企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探索“大数据+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区块链+公共服务”,加大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药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普及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国企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性地提升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作者为浙大城院商学院院长、中国国资国企研院常务副院长

注释:

①人民日报评论员:“为国企强‘根’铸‘魂’”,《 人民日报 》,202016日第4版。

②温存:“国企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光明日报》,2022620日第2版。

③温存:“国企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光明日报》,2022620日第2版。

④人民网:“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哪些成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5858284283040940&wfr=spider&for=pc2022617日。

⑤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人民日报》,2022114日第1版。

⑥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人民日报》,20211026日第11版。

⑦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http://www.sasac.gov.cn/n2588020/n2877938/n2879597/n2879599/c25142394/content.html20226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