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继峰 马环环
大掘高平台、破碎机器人、自动预警、一键启停、变频集控等,在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机厂琳琅满目的创新成果展室,让来访的客人目不暇接。
“真来劲!这个大号的机器人,动动手指头,就把矸石给破碎了。”在看到视频演示,参观者兴奋地说。“与传统的人工现场破碎相比,机器破碎提高了职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三检修厂党支部书记刘杰介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伴随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煤炭行业的发展已进入智能化新时代,矿山智能化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必然。在矿山智能化管理道路上,三十工程处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李杉。
阔步奋进的“技术男”
文质彬彬,为人谦和有礼,处事稳重低调,给人直观感觉就是个“技术男”。今年55岁的李杉,曾是毕业于淮南矿院的大学生。分配到企业后,默默奉献,在干中学、学中干,他从基层维修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三十七年如一日,在实践中探索,在守正中创新,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单”,收获了“技术达人”的美誉。
2014年,三十工程处着手对井下远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进行建设,李杉作为机修厂的领头人直接参与其中。
由于项目都是新建,所有设计方案均在白纸上勾勒,这对李杉来说可谓碰上了“硬骨头”,但他没有退缩,毅然接受挑战,短短数月,由李杉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实施的方案相继完成。
三十工程处的20多个控制系统开始建设,全面完成了风机、皮带、空压机等远程控制,井下可视化监控平台等相继投入使用,矿建“六大系统”的“智能化”建设的全面完成,啃碎“硬骨头”——三十工程处系列矿山自动化、管理信息化项目工程步入正轨。
2015年,机修厂正处于转型升级脱困发展时期,李杉作为带头人,承担着矿山井下开采和运输自动化项目工程推进工作。多年的积累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他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管控一体化数据自动采集,为矿建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8年,三十工程处下属有四对托管煤矿(阴湾煤矿、朝源煤矿、天瑞煤矿、何家塔煤矿),以前井下是“信息孤岛”。负责运输人员和物料的辅助运输系统,常常因为不清楚供需情况,造成效率低下,还有安全隐患。
由李杉设计的《井下智能运输管理系统》集成项目,将大数据与智能化深度融合,解决井下开采运输过程面临的技术、安全和管理难题为突破口,以标准化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支撑,将生产控制系统信息、矿山技术数字系统信息和管理系统信息整合,形成统一的井下信息化智能化集成运输系统平台。“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在每个项目部构建集成智能精细管理、远程操控管理、监测监控、智能高效转运管理等子系统,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大副减少井下工作岗位,保障生产安全。”李杉说,在谈到矿区的智能化建设时,他十分自豪。
开拓创新的“智慧芯”
三十工程处家底薄,每个项目部的信息化、自动化的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李杉作为机修厂负责人,献出了自己的“智慧芯”,通过自己的努力,详信息化智能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远程控制技术和远程视频监控的运用,大大减少了井下人员,减少了员工在井下现场的劳动强度和粉尘、噪音的伤害,大大降低了井下安全生产的风险,真正实现本质安全,他也被称为机厂技术转型的“奠基人”。
“激光切割机上线后,H架切割量由日均120条,提升为450条,效率翻了3.5倍多,余下的时间,可以进入下个工序。”李杉说。
李杉利用PLC编程、手机智能APP远程监控、激光切割等技术,为多种矿建设备升级赋能,让多种岗位作业迈进智能化、机械化,从中收到减人提效的实惠,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机厂通过引进新设备,每个环节都高速运转,工效高了,员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李杉说。以往,将电焊切割,工效低,员工劳动强度大。为此,李杉通过引进PLC编程技术,将切割由匀速变为变频调速,先快速运输,然后待切割点临近切割机时自动减速,整个运输时间由40秒缩短为15秒。李杉通过技术升级“组合拳”,每年可为企业增加300万元效益,员工人均增收在1500元以上。
学无止境,技无止境。凭借过硬的技术,李杉的足迹踏遍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实地现场考察项目部,现场解决问题,让技术服务落地,他走哪里,许多技术难题都迎刃而解,机厂增收更是硕果累累。
心胸宽广的“老黄牛”
“创新是一种思维,更是一个习惯。我在机修厂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把‘盆景’变‘风景’,让技能人才争奇斗艳!”李杉作为身怀“绝技”的管理者,深知先进技术只有被更多人掌握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2018年起,他开办“李杉讲堂”,编写教材,有些已成为经典教材。4年来,有30多人评上高级技工。他还成立“李杉创新工作室”通过公开招聘,选聘王见等6人为“弱电大师”,每月发津贴800元,外加修复产值提成。工作室成立五年以来,修复产值已达400万元。
如何减员增效?李杉通过技改,将井下主皮带运输系统集中变频控制,每班由11人减为3人,全矿3条运输线减少近30人,每月节约电量在20万度;升级改造自动翻车系统,又减员12人;将地面压风机、抽风机、变电所等改为无人值守,再减员20多人,每年仅员工工资,即可节支300余万元。
他把工作中的经验记录成案供年轻技术人员交流学习,撰写了总结案例、方案、技术总结40余篇。针对机修厂,年轻人较多、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他不急不燥,和技术团队一起,扎实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精心组织各项基础知识培训,进行现场授课,确保面传心授,根据现场实践手把手地教。在李杉的不懈努力下,厂里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如何帮年轻技术人员快速成长是我最关心的问题。我在技术上用心指导,在管理上积极引导。”李杉说。
“技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但知识方面有欠缺;大学毕业生虽然知识丰富,学技术特别快,但是现场实操有待提高,我们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储备,又有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对于机修厂的两类新人,李杉都鼓励他们继续学习。为了促进产学结合,他积极通过组织导师带徒、技术难题现场会、BIM研发、QC活动等多种方式教学,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
李杉像老黄牛一样,扎根矿山机修第一线,以热情、执着、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卓越,在平凡中书写工匠精神。多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有17项技术发明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