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北重集团专门成立了承担装备服务保障工作的独立机构——装备服保中心,这支200多人的保障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保”,常年服务在祖国边陲、雪域高原、荒滩戈壁、寂寞岛礁,顶酷暑、冒风沙,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就地解决问题,在强军路上奋勇向前。
三年来,中心紧紧聚焦备战打赢,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强化服保创效,努力打造“1234”,即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级服保体系,四个思想转变的服保模式,先后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阅兵、国际坦克两项、中俄海上联演、湛蓝-2020、跨越-2021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实现了055型首门首舰101海试一次成功;首批108台车载产品首次实弹射击保障全程无故障;坦克两项连续多年取得优异成绩,客户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6%以上。
装备服保中心主任平玉良介绍道:“我们为更好地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采取规范制度、提高待遇、增加创效、创新模式等方式,提高服务质效,解决官兵急难,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创造性地开创了服务保障工作,加快了由为部队提供装备向提供‘装备+服务’的转变,极大满足了部队备战打仗作训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
制度规范了,工作越来越顺了
装备服保中心成立之初,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和做法,立即梳理编制了《北重集团装备服保管理办法(试行)》《服保人员应知应会考核实施评价》《北重装备服保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装备服保中心岗位说明书》等9项管理制度并逐年修订完善。
同时,设计制作了《装备服保人员工作手册》,规范了外派保障人员的基本能力、安全保密承诺、应急处置等方面业务工作,明确了用户部队需求调查摸底流程,使服务保障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服保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外形象及安全、保密意识进一步提升。
在一次海上试验保障中,装备突发故障,保障骨干孙威迅速调阅“故障档案”,找准问题症结,故障很快排除。
“现代战争瞬息万变,必须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构建高效顺畅的数据链条,确保装备始终保持在随时能战的良好状态。”刘叙杭介绍,以往,装备信息档案不全面,导致现场维修效率偏低,难以满足部队需求。
该中心建立了130舰炮单舰故障档案,车载产品单车故障档案,陆军装备信息档案和装备维修联络图表,完善了《高原高寒地区保障告知书》《130产品射前检查实施细则》等,确保了故障分析有支撑,使服务保障工作更顺畅、及时、高效。
待遇提高了,干劲越来越足了
在开展服保人员交流座谈过程中,了解到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外出保障期间存在的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向事业部党委、公司相关部门反馈。
在公司重新修订的出差管理办法中,对外出执行在高原、热区、寒区、海试等特殊环境开展重大活动专项保障任务的人员提高了特种补助待遇及住宿标准,服务人员的待遇更高了,干劲越来越足了。
为解决保障人员在外工作和生活的困难,中心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部队沟通,为保障人员建立临时休息区并配备饮水机,做好生活保障;在公司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为高原、海岛等特殊地区保障人员办理定期体检,外出保障前配发必要的保障应急背包,把服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在中秋、国庆假期对在外保障人员家属进行慰问,解决特殊地区保障人员的后顾之忧。
保障人员张凯说:“我们保障人员的待遇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后顾之忧越来越少。”
创效增加了,信心越来越强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装备服保中心主动挖潜,多渠道盘活资金,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中心经过努力,实现了海军130舰炮、76身管巡检的有偿服务,畅通了部分产品回款渠道。解决了130舰炮、车载产品质保期器材无偿更换问题,为打好开源节流攻坚战提供支撑。遏制了多年以来舰炮交付船厂后多次无偿喷涂问题,每条舰船节约人工及材料成本近30万元。在有偿支援维修业务审核工作中,通过提前梳理、系统总结,实现过程记录的可追溯。自2019年中心成立以来,有偿服务业务审核费用逐年上升,当年实现业务审核及零星承揽2052.36万元,是“十三五”初的2.7倍,2022年力争实现3000-5000万元的收入。
模式创新了,队伍越来越大了
装备服保中心保障人员从最初的伴随保障到退居幕后,历经“授鱼”途径之变,从现场帮带到远程指导,新模式催生保障高效率。
在坦克两项比赛中,杨政远带着部队官兵对装备的性能进行各项调试。在手把手的帮带下,官兵短时间学会了装备的维护和维修。等装备出发去国外比赛时,官兵已经能够排除大多数故障。
这是公司帮带部队官兵提升自身保障能力的一个缩影。
日常保障中,目前已初步建成200余人的服务保障人才队伍,涵盖设计、工艺、技术、技能、检验、培训等方面人才,助推服务保障能力升级。重大活动保障采取项目负责制和前后联动的方式进行保障,差异化制定各型装备检查表,并结合远程技术指导和远程问题诊断进行保障,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通过不断完善“1+X”联动职能,进一步强化“1”的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党组织靠前指挥作用,在服务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根据不同任务,先后把支部建在船上、岛上、一线阵地上,逐步提升保障执行力。同时充分发挥“X”的职能和作用,精准匹配资源,实现流程化、区域化协同联动,合力开展服务保障工作。
三年来,通过不断总结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北重特色的保障模式,逐步健全了以“科研制造单位抢修、靠前保障站临修、官兵自主保全检修”三级保障体系;以“跟产培训、接装培训、现地培训”为手段的三级培训体系和“以厂代储、技术服务站临储、各战区部队常储”的“三级”器材储备体系,实力变强了,前景越来越好了,进一步彰显公司履行强军首责中的“大担当、大作为、大贡献”。
(郭新燕 平玉良 蔚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