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教育优先与就业优先两大战略需进一步结合布局 ——评《我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教育投资的就业效应评价》一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3-1 1 1.jpg

3-2 1 2.jpg

■ 陈井安


就业与教育是关系民生的两大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就业矛盾突出,失业和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自此,我国开始施行积极就业政策,并逐步将之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过去20年,我国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大规模扩招、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勃兴、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学界的共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厉以宁就对教育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以教育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源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内生性根本途径。然而,人们直接感受是: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学历失业者迅猛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青年登记失业率达到多年来最高点。202289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连续2个月下降,9月份为17.9%,比7月份高点下降2个百分点,青年人就业问题仍然持续承压。高学历者青年失业问题是我国就业问题的焦点。

学术界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有两种虽未针锋相对,却也截然不同的观点。人力资本理论主张教育投资促进就业增长,认为通过教育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不仅帮助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能提高收入。信号理论没有否定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主张,但关注的重点在教育的筛选功能,认为教育通过传导能力大小信号,实现劳动力筛选分层功能,教育投资未必一定带来就业增长。关于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目前在理论上存有争议,在现实实践中缺乏清晰的判断。系统评价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对就业的短期、长期以及滞后性影响,对于有效实现教育与就业“两大优先”战略的互动和衔接,意义重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光仪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教育投资的就业效应评价”。在构建教育投资影响就业评估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以详实数据为依据,对2002-2018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对就业的短期效应、长期效应及滞后性动态效应进行了系统性评价。回答了2002-2018期间我国教育总经费、教育经费来源及支出结构对我国就业增长及就业结构变化的短期、长期和滞后性效应。该项目选题现实价值突出,研究方法科学规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委“良好”鉴定,并获得了人民出版社学术委员会肯定。在人民出版社支持下,41万字的《我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教育投资的就业效应评价》付梓。

本书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一是构建教育影响就业效用评价的理论框架。二是运用弹性方法评价了2002-2018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对就业的短期弹性和长期效应;三是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评价教育经费投入对就业促进的滞后性延迟效应。在理论部分,首先,引入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理论主张的就业短期替代效应和长期就业促进效应;然后,运用世代交叠模型,讨论政府通过对上一代人征税,用于教育投资,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消费者的收入,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实证部分,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支出对就业增长及就业结构调整的短期、长期和滞后性效应如何;二是教育经费不同来源及不同支出结构对促进就业及就业结构升级的短期、长期和滞后性效应;三是与固定资产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资比较,判断教育经费投入的就业效应高下。

本书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首先, 2002-2018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总体上看,教育经费影响下,当年产生就业抑制效应,但在2002-2018年期间总体上形成就业促进效应,预测对2019-2029年产生滞后性就业促进效应显著,对我国就业结构优化调整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教育的就业促进效应伴随教育层次提高而增长。教育经费投入的就业弹性的大小依次是:高等教育经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基础教育经费。值得一提的是,基础教育经费的滞后性就业效应最显著,高于高等教育经费。再次,值得警醒的是,高校生均经费影响下却产生就业抑制效应。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被诟病的焦点问题是大学生质量的下降。本书研究的贡献之一在于,证实了以2002年可比价格计,我国高校生均经费下降了7%,影响了大学生培养质量,降低了大学生“就业岗位创造”效应。最后,教育经费结构性支出中,尤以工资福利教育经费支出对就业促进效应显著,而基本建设教育经费支出的就业抑制效应显著。

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在中国全部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相对年轻的16-24岁人口占比,预计从2022年的14.8%提高到2035年的17.0%,青年就业问题是我国未来10余年关注重点。劳动者群体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力市场匹配的复杂性。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往往遭遇较大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困扰,以致产生一个学历越高匹配度越低的“悖论”,这固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原因,却易于产生对教育发展方向的误导,进而放慢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改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的需求,直接信号就是对技能的专门化需求。在技术和产业结构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对技能的需求不仅是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是瞬息万变的。这就造成一个市场失灵的现象,因为就准确辨析和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说,无论是寻职者还是雇主,均存在个体层面的力有不逮。可见,只有政府才能把教育、产业和就业协调起来,从而打破这个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悖论。

现代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和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教育政策不仅仅促进实现教育未来发展目标,更可能通过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其他社会和经济问题。《我国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教育投资的就业效应评价》一书为我国过去20年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提供数据详实、分析系统、现实关照的思考,为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供了学术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