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春英
炕围画是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居家土炕墙壁上的一种绘画艺术装饰,又叫“墙围画”,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炕围画作为民间装饰艺术,融合了壁画、建筑彩绘、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山西炕围画在全国享誉盛名,从南到北各地区均有分布,而这其中又以原平炕围画的工艺水平为代表。本文通过分析原平炕围画的艺术特点与历史发展,表达了其作为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在当今社会的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一、 原平炕围画的初识和渊源
原平市地处山西北中部,东邻五台山,西靠宁武,北邻代县,南毗忻府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活跃着一支千余人的炕围画艺人队伍。炕围画几乎遍及全市各家各户,因此,原平也被誉为炕围画之乡。晋北属高寒地带,入冬天气寒冷,为了御寒家家户户都以火炕为床。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炕周围的墙面使用久了,就会污损,尤其是老人们都喜欢靠坐在炕上,衣服经常被弄脏,于是人们就想出办法,用“甘子土”调以胶水在墙周涂约两尺高的“围子”,再以民间故事、花卉图案等内容作为装饰纹样模本,用颜料画在墙面上,最后罩上桐油,这样既保护了墙面还给室内环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炕围画色彩艳丽,坚固耐用,大大地解决了人们实际问题。炕围画起源的确切时间,缺乏文字记载。但从1985年原平班村出土的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中可以证实炕围画的历史由来已久。墓内设有家室,盘有土炕,且炕周边明显有一套约高两尺的画围子与长方形的画空子。考古人员依据绘画风格和其他殉葬品的考证,推断此墓葬属于北宋时期。
二、原平炕围画的特质
和艺术本色
一是原平炕围画是特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结晶。原平炕围画的诞生,具有明显的地域美学特色,由炕围生画,如同陕西户县的农民画一样,具有普及地域性。经历了从简单的居室装饰到居室审美到居室绘画审美到居室艺术审美以及纯艺术审美等若干美学形态。最初是满足于农村普通民众的居室需求,在民间每当逢年过节,新迁佳室,结婚嫁娶,旧房翻新重要节点,凡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都要邀请民间绘画师绘制新的炕围画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印证家的兴旺,人的健康和庭室的绵延与富足,它不同庙堂的宗教绘画,不同于专业美术绘画。从布局结构看,炕围画构成了一套固定的形式,可包括三大板块,即锅台画面、风箱画面和炕围画面。从艺术构图看,则包括两个方面,“边饰”与“画空子”。边饰是完全图案画的,且大都是吉祥喜庆的,如万字边,卷草边,喜字边等。边饰图案是炕围画的特征和精华所在,对炕围画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画空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形式。在表现内容上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仿,即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注重故事性、戏剧性,以及吉祥寓意和教化功能。
二是原平炕围画是民间工匠在农村文明提升过程中的心血创造。每到一个农村家庭,主人请客人进屋后,客人的目光首先注意环壁四周,清丽明亮的炕围画映入眼帘,给人以温馨从容的感受,首问这炕围画出自哪个巧匠之手,赞许一番才落座交谈正事。这里的“巧匠”就是炕围画师,他们画炕围画,身廉数职,即是设计员,又是泥土匠,还是绘画师,坐着小板凳,一铲一铲抹平墙体,一笔一笔素描底稿,一丝一毫绘制图案,一心一意写铸故事,一刷一刷上漆上油,数十天的作坊式劳作,体现一传统工匠精神与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他们有师承,有交流,有互动,有竞争,有市场,是一种劳动的享受,是一种心血的创造,是一种艺术的积淀绽放。
三是原平炕围画在内容上潜藏着年轮般的信息记忆。原平炕围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与时代同步,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打印着历史阶段的烙印。炕围画最初的内容多为人文、花鸟、山水风景,人物画几乎很少涉及。但随着炕围画的发展,炕围画艺人们开始了人物画的探索。不光金陵十二钗、林黛玉、嫦娥等古典小说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被搬上了炕围画。其中,绝大多数是有教育意义的,用今天的话说,叫“正能量”。炕围画也是农村家庭教育的极好教材,甚至是儒释道文化在普通人群中的重要平台,比如说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竹林七贤、商山四皓、苏武牧羊等等,以及大量的人们耳熟能祥的戏剧人物故事。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通俗易懂,老少咸宜,随着社会变革,迎合时代需求的内容也跃然上墙,比如大炼钢铁、样板剧人物及改革开放后的高楼大厦,与连绘画一样,有异工同意之趣。这是炕围画经赓延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原平炕围画的时代展示与转型创新
上世纪80年代,原平炕围画进入了鼎盛时期。随便走入一户人家,不论贫穷富贵,几乎家家满壁锦绣。此时期的炕围画,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技法上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展现出夺目的光彩,一度引起多方关注。从1964年开始,相继在省区多次展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也多次出版及彩印过原平炕围画的报道和画册。1973年原平人邢同科的炕围画被收入故宫博物院,更是轰动了全国20多个省市,接待各地参观者达15万人。到了90年代,随着新思想风起云涌,农村城市化已初露端倪,炕围画被视为“土气”的象征,年轻人结婚盖房有了更多的新型装饰材料,在室内的布局上,床也取代了炕,赖炕而生的炕围画也被摒弃,更多的年轻人不再接受炕围画这种装饰艺术,也不会注意到炕围画存在的艺术价值。简单而平静的生活节奏和押韵的平方小院,已经逐步走出了人们的生活,每个家庭也逐步告别了“炕”的时代,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土炕周围的炕围画载体,也随着现代人们对居室条件的要求的改善,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
2011年,由当地企业家李秀泉先生发起并投资组织一批原平炕围画老艺人弓进寿、亢晶、李银锁、王焕申等20余人。在原平文化部门的引导下,以城乡合为契机,重拾传统记忆绘制炕围画作品开始了对原平这一非遗艺术的保护整理挖掘和开发。昔日的炕围画正以崭新的方式和风格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它不仅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们开始用新的审美观来对待它。如今炕围画也有固定的墙体模式,演绎出丝绢木板等多种载体,创作方式也由单一的工笔向集工笔写真国画写意以及书法艺术结合与一体转变,材料运用也由单一的黑色转向色彩斑澜明丽,实现一炕围画的时代递进,艺术创新,立体转型。炕围画由实用性完成了艺术性的华丽转身。通过政府、企业、艺人等各方对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炕围画,从公益画面内容载体等各方面进行研制,原平炕围画终于又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在传统的表现载体里注入了新的活力,演绎变化出了全新的形式。通过走创作创新之路,以正能量的艺术内容感染人、教育、带动人吸引人。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重新迈上艺术新途,民间走进市场,走进现代民居生活,使之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得以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