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农机专家”到矿区“机电神医” ———记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施工项目部机电经理于士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6-1 1 (备用)从“农机专家.jpg

    ■ 李继峰

 

    如果一个人能始终保持创新的心态, 像钉子一样较劲地往里钻,用执着的心态做专业事,用犀利的眼光发现设备不合理的地方,大胆改造,为我所用。这样的人才,长期不懈,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会成果丰硕,让领导对他刮目相看,成为同事中的佼佼者。中煤矿建三十工程处施工项目部机电经理于士诚,就是这样的人, 因为他的持续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机电神医”。

草原上的“农机专家”

    “我曾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开了个农机维修店,也曾门前车水马龙,生意挺火红。那里气候特别寒冷,一年只有五到十月,干6个月活,其余时间,只能猫在家里,围着火坑闲着无事做。”于士诚谈到自己的过去,眼里充满着快乐,他很怀念在壮阔无垠的草原上,那段打拼的青葱岁月。

    读高中时,丁士诚特别懂事,那时候家里负担重,没有参加高考上大学。就报名到旗里的农机培训班,学了一年农机维修,在农机修配中心实习半年。在家人的资助下,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农机修配服务站。由于他待人热情,服务周到,十里八乡的农牧民,都喜欢到他的修配站修理农机具。虽然修理部开业时间不长,但丁士诚凭着有学问、善钻研和能吃苦,赢得了好口碑。农牧民送来的农机具,他都能加班加点,短时间内“手到病祛”。没几年,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农机维修高手”。

    “我姐姐是三十工程处一名员工,当时项目部特别需要机电人员,她看我常常被冰雪封在家里生意不好做,就建议我到项目部工作。”于士诚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姐姐推介下,他就入职三十工程处,当了一名机电工。

    自1999年参加工作,于士诚就像“老鼠爱大米”,喜欢上所从事的矿山机电维修。并把它当成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他的人生轨迹。

从农机维护到矿山机电修理,真是隔行如隔山。滴水穿石,贵在坚持。于士诚是位有心人,在机电维修中,遇到的难题,攻坚中遇到的关键点,他都记在笔记本上,有空就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下班回家后,他更是一头扎进学习资料里。

    善学习,勤钻石、能吃苦。不多的工资,都被他用来更新知识了。他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持续的学习钻研,让他从“农机专家”变身为矿山的“机电达人”,成为独当一面的“机电神医”。

有“蚂蚁啃骨头”的韧劲

    矿山干机电,苦累没个完。来到项目部后,于士诚就感到,在矿建项目部干机电十分累。要更换的设备,每天都有十几台,让他整天忙得焦头烂额。

    在准格尔旗项目部施工主副斜井时,巷道由白沙岩构成,硬度极大,还有很多淋水,水中的岩石粉,对水泵的平衡盘磨损较大,一班要更换一次。于士诚每个班,在主副斜井爬上爬下,要走5000多米16度的上下山。几个班下来,人瘦了十多斤。于士诚在维修农机时知道,如果用电焊加工铸铁件,就能产生化学反应,焊接后的强度,是过去铸件的十倍以上。他就尝试着,把更换下来的平衡盘,重新用电焊焊接一下,为了增加强度,他在焊接处多焊几道加强筋,使水泵平衡盘强度增加。他焊接的平衡盘换上去了,过去每天更换一次,变成现在每个月才更换一次,还为项目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材料投入。项目部对他的技改,十分重视,当月给予他500元的奖励。小技改有奖励,让于士诚感到国企的优势和大度。从此,他也坚定奉献矿建的信心。

    为打造技术过硬的团队,他与三名青工结成“黄金组合”,对联采机照说明书,一起学习一块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对联采机内置的防尘、供液、控制和供电等管线,移到机体外面。并根据联采机的设计结构,加工出安全可靠的托架,做到易检修、易保养、易更换。并把原厂易磨损松动的插销式接头,全部更换成丝扣式接头,从根本上解除了密封圈易跑水的“老大难”问题。丁士诚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把自己的技改图纸,无偿反馈给厂家。厂家技术专家,面对于士诚的创新成果,也不由得树起大拇指。改进型的联采机,更加“接地气”。

    2021年12月份,天寒地冻。工程处托管的一家煤矿,综采机牵引电机坏了,停产三天没有处理好。工程处安排于士诚来打支援。丁士诚到现场,发现电机转子已取出来,定子由于严重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取出来。丁士诚采用气焊切割法,对定子进行拆除。施工空间狭小,温度高,对技能体能都是挑战。丁士诚用湿毛巾包裹着手臂,持续淋水降温,通过六个小时的紧张施工,成功将定子取了出来。由于始终保持侧卧施工,他的身上多处出现淤血现象,但他没有喊苦叫累,也没有取一分钱的报酬,故障排除后,连夜开车回到单位,投入新的工作。

成为独当一面的“大树”

    如今,煤矿都是机械化生产,设备投入都是天文数字。一台设备“得病”,系统瘫痪,损失之大,更是触目惊心。

    “我们把每台设备都当作‘劳动者’来看,都给他们请家庭医生。”于士诚说,为加强各生产系统设备维保,他采取机电设备巡查制,每台设备都有一位“私人医生”。

    于士诚表示,一支机电队伍,要用一流的责任心来铸魂。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在项目部每天第一批入井者,都是机电工,这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于士诚在这个矿机电系统,提出“三个一”的服务理念:第一名到岗,第一个检查、第一流质量。

    丁士诚抓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建立了实用的点检管理制度,推行点检清单,根据设备功能进行分类,划分出重点设备,制定点检方案,包括:设备名称、点检部位、点检周期、点检项目、责任人和信息反馈等各个关键方面。

    从事后抢修到超前保养。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跟踪监测,及时诊断和预测设备故障,建立完善的设备状态档案,确定设备保养维修时间和内容,超前更换的单元部件或零部件,缩短停机时间,提高设备利用率。

    于士诚技术好,又能吃苦,特别是他经常在矿区“行医”,给设备“看病”。许多煤企为他开出高年薪,他却对抛来的橄榄枝,婉言谢绝。他说,是工程处给他成长的舞台,他要长成参天大树,为安全生产独当一面。工程处对丁士诚也十分重视,成立“于士诚综掘工作室”,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好能吃苦的技术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