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宏富
(一)
有越逾千载,何人不宦游。向来唯一范,真足壮吾州。高躅今谁继,先生独再留。登堂吊兴废,想像气横秋。
这是陆游写给同在京城为官的王十朋的《送王龟龄著作赴会稽大宗丞》诗,作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是年王十朋50岁。二月,改除著作佐郎,力辞不许,除大宗正丞(掌管赵家皇室事务),仍待次,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五月十八日,去国还乡。诗题不曰送王奉祠,可知此诗作于十八日之前。
此诗前半首称赞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任越州知府的贡献,后半首肯定了王十朋签判绍兴时取得的成绩,能继承范公衣钵,以民为本,成为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
自有越州(今绍兴)以来,至今已千余年,到这里做官的只有范仲淹这样高尚风范的好太守的行迹壮大了绍兴。如今谁来继业,只有先生(王十朋)来继承发扬他的风范了。陆游想象王十朋再次出任绍兴府后,一定会去凭吊范仲淹的祠堂,浩然之正气将出现在绍兴。陆游把王十朋与范仲淹相提并论,并称王十朋为先生,从内心深处表达了对王十朋的崇敬。
范仲淹于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至康定元年(1040)三月,知越州。在任上,他邀请当时著名学者李觏(字泰伯)来越州讲学,兴办府学。下属官员亦因此重视教育,一时郡内多置学宫,聘名儒主之。在卧龙山西之凉堂西岩下发掘废井,得泉甘而色白,夏如咀轻冰,冬如得阳春,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并作《会稽清白堂记》,宣扬“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褒扬越州历史上爱国名臣范盠和诗人贺知章,重视保存越州的文化古迹,并且关心下属生活。越州户曹孙居中病死,遗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和年轻的妻子,即以“俸钱百缗周之”,郡官亦纷纷解囊相助。范仲淹离任后,越州百姓感其清白德义,曾建“希范亭”于卧龙山,又建“百代师表”坊于府治前,以为纪念。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赞誉“国朝逮今,盖百余政,前有文简,后有文正,题名所记,比唐为盛。”清代悔堂老人在《越中杂识》中注解说,宋到越州做太守而有题名的,“始于毕文简士安,而最贤者范文正公”。自此,清白堂和清白泉作为一处有深刻教育和儆戒意义的设施,在绍兴府衙中曾得以长期保留。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爱国名臣,被宋孝宗赞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46岁的王十朋以万言《廷试策》一举殿试夺魁,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南宋的科举制度,中了状元以后,并不能马上就任地方政府“一把手”。当时,绍兴作为南宋都城临安的陪都,地位十分显要,因此朝廷将王十朋这位新科状元授官于绍兴,初授左承事郎签书建康节度使,后高宗下诏“王十朋系朕亲擢第一人,欲试以民事,尚待远缺,可特添差绍兴府签判”,协助州长官治理郡政。王十朋自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二月至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二月,签判绍兴,事必躬亲,断案“裁决如神,吏奸不行”,初试民事便有政声。
王十朋敬仰范仲淹的清白之风,把范公作为自己的为政楷模,步其芳踪,诗吟《清白堂》《清白泉》,参与修葺“范文正祠”,并作诗以纪盛事。今天,范仲淹当年所建亭台楼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所命名的清白泉,依然还在府山上静静地流淌着千年之前一样的清白之水。
现清白堂系2006年重建,位于清白泉(今在越王殿下)之西侧,四角攒尖顶,飞檐翘角,亭上悬“清白”牌匾,系范仲淹手迹,亭柱楹联“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取自王十朋的《清白堂》诗。绍兴文史专家何信恩主编《清正如镜照古今》一书,书中录有85名绍兴籍和在绍做官的清官,其中载有《王十朋勤于民事》一文。
(二)
王十朋是个刚正不阿的廉吏,才华横溢,留恋会稽山水,写了很多吟咏绍兴的诗文,特别是《会稽三赋》,影响最大。他很崇仰范仲淹的清白之风,到绍兴做签判时,一上任就把办公用的签判府改名为“民事堂”,就是要彰显范仲淹那种为民办实事的作风。他在所作《民事堂》诗序中言:“某误蒙亲擢,赞幕会稽,天语丁宁,俾知民事。闻命惊惧,愧不克堪。因榜所寓廨舍曰‘民事堂’,庶几朝夕不忘圣训,仍书五十六字以自警,时绍兴丁丑十有二月也。”
清白堂
春秋时期哲学家范蠡、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是中华家族清白家风的标杆,范家的先忧后乐思想和清白为政为人的家风,历来受到人们崇敬。入仕前,王十朋作有《国朝名臣赞》,其中一篇《范文正公》的赞词是这样写的:
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才兼文武,躬履仁义。出将入相,十才一试。真王佐才,用之未至。
王十朋对这位先贤的情操、志向和高尚人格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仰怀范公业绩,感叹自己出生晚而未能与范公相遇,表示自己的耿耿忠怀。如今来到了绍兴,怎能不前往一拜谒?绍兴二十八年(1158),待日常事务处理妥当之后,王十朋即前往绍兴府山,拜访了范仲淹发掘的清白堂,并赋同名诗一首,向偶像致敬。在这位状元公的笔下,卧龙山之泉流淌着清白文化:
钱清地古思刘宠, (自注:钱清,地名,父老送刘宠处。)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宝庆会稽续志》卷一载:“清白堂,在蓬莱阁之西,卧龙山之足。康定中,范仲淹所作。按:仲淹《堂记》云:获废井,泉清而色白,因命其堂曰清白,庶几居斯堂而无忝其名。堂废不存久矣。嘉定十五年,汪纲命访其所,云都厅即其处也,乃别创都厅,重加整葺,而复范之旧匾。”《越中杂识》亦载:“清白堂,在府治。宋康定中,范仲淹守越时建。嘉定中,郡守汪纲重建之。康熙间,知府俞卿改建于大堂之东。”
诗中的“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四十二里,旁为浦阳江,今名钱清江。“刘宠”,即东汉有名的“一钱太守”。他上任会稽太守后,奖励农桑,重修水利,废除苛捐杂税,为官清廉温厚,深得百姓爱戴。《后汉书》说:“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不久,因为政绩卓著,朝廷征调刘宠入京,任命他担任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长。临行前,众多百姓纷纷赶来送行,有几位从深山中走出来的老人,每人以百钱相赠。刘宠再三推辞,但盛情难却,最后象征性地收了每人一文钱。一出山阴县界,他就把钱投进江里,真正一钱不取。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江改名为“钱清江”。“泉白”,泉水清白。“虚”,空旷。“范公”,即范仲淹,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出知越州。“印绶”,官印和系印的丝纽,指为官的印章。“会稽守”,指代越州知州,与汉代之会稽太守同级。“二贤”,指汉刘宠和宋范仲淹。“风”,风范,正气。
诗人由卧龙山州治旁之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之清白风范,进而联想到汉代刘宠之清白为守。前两句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后两句这一反问,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告诫后继者应该无愧于绍兴历史上这两位名宦,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按,此诗曾列入2018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
清白泉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载:“清白泉,在府西清白堂侧。范文正记云:西岩下获废井,泉甘色白,渊然丈余,引不可竭。王十朋《赋》云:啜茗于清白之堂,漱齿于清白之泉。”
介于今天越王台与越王殿中间,在越王殿西脚下,有小水池三口紧挨。岩壁上书有不大显眼的“清白泉”三字,清白泉就在此处。池东南角有泉水涓涓流出,晶莹洁白。以口尝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此为清白泉泉水。这是一口伟大的水井,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千百年来,都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范仲淹通过清白泉讲了一个道理:理天下,如同理井,不治就会百废不兴;好好治理,就会清流不断。王十朋十分赞同这一形象的说法,于是作《清白泉》诗:
圣人达节犹憎盗,志士清心肯饮贪。试问卧龙山下酌,世间无似此泉甘。
范仲淹当年把此处定为清白泉,又修以清白为名的堂和亭,确实是颇有一番用心的。范仲淹的老师杜衍的女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舜钦,范仲淹与他是莫逆之交。据说当时有人欲倾杜衍,便诬苏舜钦卖官纸肥私,杜衍因此名声受损,范仲淹也受牵连。范仲淹到越州后,为排愤懑,将此处的泉、堂、亭都以“清白”名之,意在为老师、好友和自己辩白。并在《会稽清白堂记》中,以井卦设喻,以井德立言,在文章中借“井德”喻“官德”,大力宣扬“所守不迁”,诚恳告诫为官者坚定信念、坚持原则、信守不移;“所施不私”,真心期望为官者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等“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字里行间充溢正气。这里,不仅隐寓了对不清不白,不以国家为重,假公济私,毫无操守的贪官污吏的谴责,也是他对当时贿赂成风的官场开出的一剂道德修养的良药。告诫为官者,当清白干事,理天下如同理井,不治则百废不兴,治则清流不断。范仲淹以“清白”励官吏,亦以此自励并力行。这位在《岳阳楼记》中留下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前贤,其用心“清白”的含义,当是更为广泛和丰富,其寓歌颂和鞭挞之意,后人自当明之。
至今,卧龙山之上的清白泉千年不绝,汩汩而流,象征着古城不绝的清韵与世长存。
清白亭
清白亭,位于府山越王殿前,因旁有清白泉而得名。亭边菊花吐香,傲然开放,与清泉相映,能令人感受到浩然正气。“明珠遥吐卧龙头,渐觉清光万里浮。人望使君如望月,学须如镜莫如钩。”卧龙山清白文化激励着一代代绍兴为官之人。
分茶,是中国古代的茶俗,始于晋代,唐宋时期十分风行。绍兴二十九年(1159)中秋,王十朋参与了知府王师心宴客蓬莱阁,分茶赏月于清白亭,宴座上十朋与幕僚品茶、赏月,即兴赋诗二首:
使君开宴小蓬瀛,幕客参陪亦与荣。茗煮寒泉饮清白,酒斟佳月赏分明。
其二
白发青衫老幕官,蓬莱秋月两年看。兴来端欲乘风去,不怕琼楼玉宇寒。
此诗第一首“茗煮”句把饮茶和亭名联系起来,突出了茶事清净典雅的本质特征。第二首开头的“白发青衫”把自己地位和年岁的不相称,形象地显示出来,并表示必欲乘风高举。诗中“乘风”联想的触发物既是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句;卢全的“七碗茶诗”中有“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句。
“要将清白风无垠,庶俾范公遗志伸。”王十朋在诗中不仅提倡范公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德政风教,更是唤起当今恢复中原、廓清边尘的爱国思想精神。
2022年,是王十朋诞辰910周年。我们相信,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持续深化拓展延伸清白文化建设,同时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穿越千年的清白文化必然越沉越香,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