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坐不住”的劳模 ——记北重集团劳动模范李吉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这是笔者第二次采访李吉东,和上次一样,在办公室和现场找了一圈都没见到他。

  “有个工艺问题需要核实,我们班长去找技术员了,您等他一会吧。”班里的一个职工告诉笔者。

  哪里有难题 哪里就有他困难面前挑大任

  个子不高但身材壮实,两眼炯炯有神,行事干练果敢,每天穿梭在车间各个角落……他就是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3车间缸筒班班长李吉东。

  工作十多年来,他植根岗位做表率,困难面前挑重担,一心扑在工作上,成了一个“坐不住”的班长。

  “今年任务忙吗?”

  “特别忙,疫情期间我们班里有七个人被隔离,人少了活儿还得做 。有那么几天我们小区也封闭了,没办法我在单位住了几天,又回我母亲家住了几天。”李吉东说。

  这几个职工不来,他们的任务就没人干。李吉东怕生产滞后,带着大家亲自上阵干,靠着加班抢干,才没有耽误进度。

  503车间区域分散,工作场地分布在16号厂房的三跨、八跨、九跨和十一跨,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所以班组里大大小小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李吉东。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同事这样评价他。

  看来大家都叫他“坐不住”的班长,是有缘由的。

  2021年初,车间新引进了一台数控深孔钻镗床,李吉东带着徒弟梅家瑞一起研究新机床的加工方法。“要想发挥出机床的最佳使用功能,必须花时间去调试,为让这台新机床快点投入使用,那段时间吃饭想、睡觉想,反正是全部心思都在干这个事。”李吉东说。

  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新设备终于被他“玩”明白了。

  他又经过不断摸索,用新设备完成某产品镗滚压试制,并取得成功。

  在这过程中,他还针对不同产品制作镗头、收油器转换接口、刀杆接头等辅具实现多产品加工。

  耕耘17载结合生活与工作 掌握技术小妙招

  李吉东从青涩到成熟,执着耕耘17载。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

  在学徒期间,李吉东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请教,从工件的装夹、刀具的刃磨再到切削参数的选用,他都用心揣摩。

  干好车工,三分靠手艺、七分靠刀具。哪位师傅刀磨得好,他就追在师傅后头学。

  很快这个20出头的小伙子凭着自己的努力初见锋芒。勤思好学的李吉东还买了大量的书籍,广泛汲取专业知识,为今后技能水平的提高埋下了伏笔。

  近几年来,他先后参与研制了多种装备产品的加工任务,在大家眼中李吉东就是质量的保证,一旦遇到技术难点、生产窄口,总会把艰难的任务交给他。

  他也总是不负众望,带领班组成员主动想办法反复试验,大胆改进加工方法,解决多个技术难题。

  能干、肯干、实干,但不会“蛮干”。李吉东经常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工作的细节结合起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小妙招”。

  粗加工的细长杆易变形,他利用车床巧妙校正了;在装配科研产品时没有专用夹具,他提出在车床利用夹盘夹紧和天车配合后进行紧固的办法;重点产品摇架毛坯为铸件,粗加工表面时刀具磨损严重,他利用报废的锯齿螺纹刀具车刀合金头大、刀具材料好、耐磨的优点,增加前角、后角,磨削成外圆车刀,成功地改制成粗加工车刀,效率提升一倍。

  还有一次,某科研产品开始投产加工,李吉东刚拿到产品图,就对焊道设计位置的合理性提出改善方案。而在实际加工中,他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验证,焊道缺陷导致镀铬不合格。

  他凭借多年的加工经验提出由气保焊改为电焊焊接,最终加工出的产品完全合格,为后期产品批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像这样技术创新的事例还有很多,每次遇到问题,李班长比别人都用心,他不但爱琢磨,而且敢打破常规,喜欢制作一些工装卡具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加工科研产品时,不讲任何条件,敢于啃硬骨头。”503车间主任李伟说。

  李吉东还抽空对车间“独子”设备——数控深孔钻床进行研究。他对掌握的诀窍分享给徒弟和班组成员。

  “当好班里的领头羊,打铁先得自身硬,自己没两下子,怎么带着大伙干。”

  经过多年的磨练,他逐渐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靠着勤奋学习实践,他多次参加技能大赛,收获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兵器集团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车间的抛光、车床、珩磨等岗位都是年轻人,很多疑难问题解决不了。

  李吉东在带新人这方面也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总说,一个人优秀只能代表自己,所有人优秀才是团队的实力。

  李吉东在获得2021年度北重集团劳动模范称号时,这样说道:“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还要继续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突破。”(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