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生产一线16年,从“职场小白”蜕变成“技能高手”;他,放弃了已工作10年的熟悉岗位,34岁改行到一个全新工种。
他就是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拉线工樊建国,一名从入职那天起就秉持“不管什么岗位,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的信念,成为一线工人的佼佼者。
2022年,他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已连续两年获得此项殊荣。
干一行 爱一行
2015年,由于车间拉线机操作人手不足,樊建国便放弃了已经从事了10年的深孔镗工,主动请战到新岗位,成为了一名拉线工,从事身管膛线的加工,他的选择缓解了生产压力。
膛线是身管的“灵魂”,它的作用在于让弹丸旋转起来,在出膛之后仍然能够保持既定的方向,膛线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直接影响着弹丸的打击精度。拉线就在炮管内通过特殊的刀体拉削出膛线的过程,这种特殊的工种被称为“拉线工”。
“岗位缺什么、我就补什么,公司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这是樊建国的工作原则。
樊建国发现影响拉线质量的因素有阴底振动波纹、啃刀、R角不光、阴底粗糙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轻则需要后续人工进行极为费时费力的修磨,重则身管报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他借鉴铣削的粗、精加工方式,摸索出“粗拉提效,精拉保质”的加工方法。在刀具没有均匀受力时,降低拉削速度,降低吃刀量,来保证刀具的耐用性。当刀具均匀受力时,提升拉削速度以最快速度完成粗加工。最后进行拉削精加工,把拉削速度下调至合适的速度和切削量,直至拉削完成。该套特色操作法推广之后,产品合格率大幅度提高,达到100%。
近年来樊建国加工的产品种类接近10种,产品的长度、直径不同,加工方法也根据工艺要求不断改变。
2021年,樊建国承担了舰载产品的加工任务,舰载产品比车载产品长度增加了近两米,直径超出车床加工范围。
樊建国对车床进行了改造,来满足加工要求。新产品膛线从之前的“R”型变为“T”型,在切削过程中从一面受力变成了三面受力,更容易出现走偏、打刀现象,这对刀具、机床的稳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樊建国仔细观察每次走刀后的效果,不断摸索,在吃刀量、拉削速度等方面不断尝试,通过不断优化参数,产品达到工艺要求。
舰载产品使用了更大的刀体,当刀体增大以后,真空形成的负压也增大了,导致控制吃刀量的芯杆轴传动部件损坏,影响生产进度。樊建国判断泄压能够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刀体结构,他选择在毛刷头上开一个孔,这样就把压力释放出来,真空环境没有了,芯杆运动时不会形成负压,顺利解决问题。
钻一行 精一行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是樊建国的工作态度,发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是樊建国对自己的要求。
樊建国发现有的产品在生产中会出现相邻差超范围的现象,有的已经超差,有的还没进差,他开始以为是偶发现象,通过持续观察后他发现问题总是出现,有时候误差小一点,有时误差特别大,甚至最大误差能达到0.1毫米,严重超过公差。
这个问题会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樊建国就对膛线进行观察、测量,通过不断摸索,最终发现刀杆在最远端的时候刀头有一定量的下垂,导致所有刀具不能同时吃刀,这会对加工质量有一定影响。
针对该现象,他把加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在所有刀具同时吃刀之前是第一个阶段,在所有刀具均匀吃刀之后是第二个阶段,在最后保尺寸、保精度、保光洁度成为加工的第三阶段。
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工艺要求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加工,通过环环相扣的分步加工,加工质量明显提高。
2021年樊建国接到了新任务,需要完成混合渐速膛线的加工任务。
混合渐速膛线加工的难点在于身管中既有等齐膛线也有渐速膛线,他在加工长度、缠度都需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加工,这对操作者的技能、对机床、刀具提出更高要求。
樊建国每次加工前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编程,保证每个需要改变缠度的关键点都能按照要求改变加工缠度和刀具转速,每完成一次切削他都要对产品进行检查,保证每次拉削都符合工艺要求。
不保留 多传授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工艺都熟记于心,从熟练到精通,在使用中汲取精华,发挥数控设备的优势,为生产排忧解难。”樊建国对工匠精神有自己理解。
工作16年来,樊建国也从徒弟变成了师傅,他带徒弟的原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弟也能撑起一片天。
樊建国说“以前当学徒的时候是学哪个床子,以后就用哪个床子,一旦更换机床就要从头学起,我当师傅后,要求我的徒弟不管是全新的数控机床、机械改造数控机床,还是纯手工操作的机械机床,每台机床都要学习”。
他要求徒弟不能有“师傅怎么教,我就怎么干,干不了就去求助”的想法。
他告诉徒弟葛威:“在数控设备普及的今天,个人技能的作用变小了,但是人对设备的掌控能力增加了,如果不去了解设备功能,发掘设备潜力,给你再好的设备也干不出好产品。”
樊建国总结的多套特色操作法,使产品加工效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在樊建国看来,作为一名职工,就要为公司解决难题,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何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