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许多大的事故与灾祸正是因为十分细小的疏漏未处理而酿成的。在质量管理上,如果不注重细节,不下“绣花”般的细功夫,也就难以保障产品质量的万无一失。为提升产品加工与设备检修质量,设备维修公司着力突出“细节”管控,以“精益化”质量管理,为矿井安全生产输送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精品”产品和优质的生产服务。
织密“网格”质量管控无“死角”
为实现在设备检修与产品加工质量管理上的全面覆盖,堵住一切可能存在的质量管理“漏洞”,中煤新集设备维修公司以“公司、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采取聘请各专业领域业务较为突出的骨干人员为质量检查员的工作新举措。通过质量检查员,将公司纵向管理、车间班组横向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管理“网格”。质量检查员接受公司、车间双重管理,负责将纵横两个层面的质量管控措施落实到各专业检修作业中去,并从生产现场采集质量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为各级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精准、鲜活的一手数据。该公司结合设备检修和产品加工业务特点、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制定了质量检查员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范围,落实责任追究,充分发挥“网格”员的质量监督管理作用。
严控“源头”强化检测驱“劣品”
设备检修和产品加工都需要大量原材料和配件的投入,如果投入的材料配件质量不合格,投用后就会形成潜在的质量“隐患”,使检修完工的设备和加工的产品产生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直至酿成质量事故。为杜绝劣质原材料和配件流入检修加工过程,该公司从严把材料配件准入和加强旧件复用检测两个方面从源头上防范“劣品”的侵入。在原材料和新配件的使用上,首先由该单位经营办物资管理人员严格到货验收,做好材料配件计划的核销,材料配件规格、参数、性能与相关手续、证照的核验;技术科科员和车间技术员做好投入前产品质量再检测,检测材料配件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是否符合设备检修的使用标准,坚决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配件“拒之门外”;在旧件复用上,由车间、班组和检修人员多重把关,严格按照使用标准对旧件的磨损、性能指标进行严格鉴定,消除将就意识和侥幸心理,对不达标的旧件果断报废,切实把好旧件复用的准入关,有效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注重“细节”精益管理出“精品”
在设备检修作业中,很多质量事故往往是由一些细小的疏忽而引起的,如果在事前能够多一些细心、多一遍检查、多一道把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为打造质量“精益化”管理模式,设备维修公司一方面不断完善、细化各类检修、加工作业的质量标准,将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置于标准的严密管控之中,有效消除质量“盲点”,另一方面采取细化管理和加强考核的方式来保障质量标准的执行。以考核推动质量管控措施落实,以奖罚增强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和作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为质量稳定可靠和持续提升提供制度保障。该公司安全质量科不断加大日常质量巡查通报、处罚力度,坚持对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的责任人进行通报和处罚,让他们既丢“面子”,又丢“票子”,增加其“违规”成本,督促转变。该公司长期坚持设备检修必须细化到最小单元的检修原则,对小一个销轴、螺栓可能影响质量的“瑕疵”都不轻易放过。例如:在综机设备结构件修复上,要求修复后的尺寸、打磨精度、焊接强度等各项参数必须达到甚至高于相关质量标准;对各种管路连接件、高压胶管必须全部加装管堵、防尘帽;对密封件、轴承等精密件的拆装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杜绝暴力拆装;对设备关键部件在强化内在质量管控的同时通过喷砂、除锈和防腐技术来显著提升外观质量,达到“内外兼顾”的“精品”标准。
升级“硬件”以点带面树“标杆”
充分的设备保障、良好的作业环境、规范的作业流程是打造“质量精品”的可靠保证,设备维修公司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以“作业环境整治”和“定置定位”管理两项举措为推动,逐步打造标准化检修流程。为积极贯彻“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液压支架电液控自修项目,中煤新集设备维修公司以一矿机修车间电修新厂房为基础,对液压、电修业务进行了部分整合,并结合电液控检修工序特点进行了精心规划,划分出阀件装配区、打压试验区、电控检修区等功能区域。配置了统一的检修工作台、配件与成品存放架,安装配备了装配、检测、试验固定设备,实施流水线式专业化检修作业模式,打造环境整洁、标准统一、操作规范、快捷高效、品质保障的专业化电液控检修“标杆”,并以此为“蓝本”逐步延伸推广到其他检修加工业务,推动中煤新集设备维修公司检修加工业务水平实现“质”的跨越。(陈海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