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6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相信品牌的 逻辑和力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卢昱

1.jpg

  近日,有两条新闻上了热搜,也值得对比着看:一是某主打英伦学院风的服装品牌,因某款式羽绒服的配料成分未达到产品标准而被处罚,很多人逐渐意识到,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少女憧憬的品牌,如今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都已是千疮百孔;二是受全球时尚行业供应链的较大冲击,诸多奢侈品牌在陆续提高产品售价,消费者提前抢购导致断货,有门店预订要等半年。

  以上事例,前者走下神坛,后者勇攀高峰,这种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大众消费观念的迭代,以及品牌效应在持续发酵。有人说,高端品牌就是又贵又好,大家愿意买单;也有人说品牌溢价,算是“智商税”。

  总体上说,品牌本质上是一种整体体验。这些年来,人们对这种整体体验的需求,诉诸多个领域,有的还出现“外国月亮圆”的风气,时刹时涨。比如某知名床垫找一外国老人代言,身价倍增,被媒体戳破后,销售一落千丈;某矿泉水,打着“贵族”旗号,斥巨资拍摄宣传片,以期提高身价,销售火爆;有的新开发小区、公路,取一个高大上的洋名字,便成了国际化的标签之一。

  客观上讲,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当消费者找不到足够托付信任的市场载体时,便会寻求“次优选择”,这时一些品质高的外国产品便会填补空缺,而一些伪外国商品、概念也趁机粉墨登场;主观上看,消费不仅可以满足生活所需,还具有社会竞争的符号功能。正常情况下,品牌消费文化的生态,理应是鲇鱼在搅动水池,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而很多消费乱象,则是一部分人在文化认同、身份构建上的缺失、错位与迷乱。

  不可否认,品牌过硬的商品在品控、服务等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公众购买的不仅有其使用价值,还有品牌给公众带来的满足感。只要不存在非法经营,如涉及虚假宣传等,还是要尊重市场的行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品牌,其维持品牌的智力付出,有其合理性与风险。

  在相信品牌的逻辑和力量之余,既不人为谬赏也不刻意贬低,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思如何用市场化的方式把自主品牌做好。以茶为例,某国外企业的茶叶业务年营收,高于国内前十名茶企年营收之和。而该国外企业在成功培育了中国袋泡茶市场,收割了几波代际消费群体后,但却没能及时革新,导致其传统市场份额一路下跌,品牌效应也备受考验。由此可知,当下,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的消费能力并不缺乏,而是商家缺乏对品质、创意的钻研。

  好的产品,不管多么小众,都有潜质成为爆款,做成品牌,更别说白酒、手表、耳机等热销品。在文化领域,以非遗中的传统工艺技能来说,将诸多非遗的文化资源、传统技艺、技法等,让其与创意产业结合进行产品转化,让非遗资源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下传承和发展,塑造非遗产品品牌,才能使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众多主体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