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才
2022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稳字当头看“三农”》特别报道,文章在“调顺体系,产业奏起‘融合交响’”一节中,特别讲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陌上花开’田园综合体,产业、生态、文化一起上,产村相融‘接二连三’,零碳田园赏心悦目。既精耕‘一亩三分地’,又抬头放眼大市场,生产、加工、营销算大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添新景。‘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乡村集聚新动能。”
笔者日前乘着初春难得好天气,前往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汉姜片区”陌上花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地参观。蔬菜种植园、大蒜种植园、生菜种植园、油菜种植园等农田作物尽收眼底,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一块块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美景”,弥漫着扑鼻的大蒜美味,处处是鲜艳夺目的油菜花开,青青绿绿的田园蔬菜,郁郁葱葱的园林果树,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乡村民宅,明媚春光下奔流的小桥流水。水、田、路、树连一体,沟、渠、桥、池融一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令人喜出望外。
据悉,全国最早33个区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示范地四川省成都市的郫都区、泸州市的泸县均在列,其中郫都区被列为农村土地入市改革示范地。2017年6月,郫都区与成都陌上花开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项目总体规划以“一区三园”的整体思路打造。其中“一区”指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经济圈的合作示范区,“三园”分别指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天府艺博园、创意产业生态服务园。产业发展依托郫都区天府艺博园规划集聚优势和周边成熟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功能分区,构建专业化产业平台。同时与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以“校+村+企”合作模式共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体”,在项目区域内共建智慧农机装备研发转化基地,与丹巴玉知禾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字化农业种植基地。
目前,红光街道已建成设施农业500余亩,累计整治高标准农田1800余亩;已开展土地整治村耕地集中度62%以上,土地累计流转705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度达到53%以上,集中用地800余亩;社会企业资本介入累计投资15亿元;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社区综合体、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18.9万平方米;建设的乡村酒店、音乐公园、萌宠乐园、水晶茶岛等文旅项目7.2万平方米;已开展土地整治村农民参与率高达98%以上,集中入住的农户全面参与重构了以集中居住区为单元的乡村新型治理体系。
红光街道乡村振兴办主任黄啸江告诉笔者,汉姜专班为深入贯彻郫都区委“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决策部署,街道确立了建设“花映农庄、幸福红光”,打造“城乡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奋斗目标,切实推进汉姜片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汉姜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钟义介绍说,以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为引领,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协同发展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有效提升了农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社会资本的注入又让农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每年每亩土地小麦700斤/812元、大米700斤/1505元的土地流转租金费。
“农用地通过经营权、承包权、所有权的“三权分置”,不仅没有损害农民的利益,反而激活了农业土地的各项要素。村里有知识、有文化、有文凭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或外地务工了,农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年纪大、文化浅、缺技术的村民留在家里,通过村委会开展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后,同样实现了就业务工挣钱的机会。所以,老百姓对田园综合体项目引进开发非常支持拥护。”长生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魏小彬也如是说道。
红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车应洲告诉笔者,街道在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上,把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开发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的架构,形成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把生态绿色理念贯穿到整个项目的内涵和外延中,保持田园风光、保护绿水青山,保证可持续发展,用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留住了乡愁。
“此外,街道还将下大力打造田园总部院子,吸引更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打造青年创客基地,吸引郫都对乡村振兴有梦想、有情怀的20多万大学生来此地发展;打造田园高端康养中心和田园SOHO,以此加快对街道区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提高本土生态价值转换,全力提升农民可支配收入。”对未来规划,车副主任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