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惠敏/文

●浙江杭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杨钧 杭商传媒 楼晋瑜/摄
张杨钧爱品茶。
煮茶的过程,于他而言更像是成长。最初是一盏滚水两三茶叶,吞下满腹的苦味,卸去了油水;而后是一分慎独三分境界,品出了人生百态,活出了真我;最后方才捏风煮云,将名利看轻,一杯饮罢,唇齿余香。
茶,在他眼里,去形留神,带来的是人生与商业的双重顿悟。
浙江杭重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张杨钧手边的这一盏清茶,前人沏过,已是名品。传到他手中,拿起放下间,更添新味。
◎初尝
在“商人”这个身份之前,张杨钧首先是一位“艺术家”。
学生时代的张杨钧,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大众印象中的艺术家,大部分总是清高自持,不沾俗事,显得难以接近。
张杨钧是绝对不同的。父亲以实业起步,走的是最踏实、最诚恳的经营之道,或许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使他耳濡目染,张杨钧做音乐、搞设计、钻于茶道,将艺术融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的是技艺,炼的是人心。
当世人挣扎于自我的实现与责任的负担之间时,张杨钧早已找好了其中的平衡。“艺术给我的回报,支撑不了我去实现更多的创造,而若有了一定的实力积累,就能更好地养我的兴趣爱好。”张杨钧认为,人生道路千万,并非只有二选其一,责任正是自我的一部分,相辅相生,方成大道。
从艺校退学后,张杨钧独自远赴香港财经学院,进入管理学专业,苦修四年,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纸上谈兵不是他的作风,在校期间,张杨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基金市场看数据、做调研。毕业后,他成立了一家主营钢管进出口的贸易公司,为之后接手杭重科技打下了深厚基础。
“刚开始没有人理我。虽然车间我也经常去,但不听我的、不服气的人总是会有的。”回国后,刚刚端起杭重钢管这杯茶时,张杨钧只觉得沉重而苦涩。第一步的迈出艰难万分,那一年,钢材价格波动大,他预估市场价将大幅下跌,在毫无商量的前提下,一次性抛售四五千吨钢管,占当时总库存量的40%多。这次冲动又武断的举措过后,钢材价格不降反升,给了张杨钧一次沉痛的教训。
低潮却没有挫伤张杨钧的意志,艺术带给了他一颗最纯粹的赤子之心,让他以更多的热爱去耕耘事业,又以更阔达随性的态度去看待名利。“你能看到的、摸到的东西,全部都是虚像,再怎么折腾,其实都是没有套路的。”困境是一时的,张杨钧并不执着于此。
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公司方方面面的业务,他从基础做起,下车间、查设备,与老员工交流学习,深入市场调查走向。为了切身了解市场行情,江苏、河北的钢贸市场成了他的常去之地。像发传单这种基础的业务方式,张杨钧也是得心应手。“投机取巧之类是绝不能做的,做生意,就是要看准社会的整体形势。”
经商如捧沙,攥得越紧,利益与机会便流失越快。道理浅显,却有无数人悟不透其中真谛,唯有张杨钧举重若轻。断、舍、离,阵痛过后,迎来的就是新生。
◎深品
前人打下的基础深厚而牢固,对刚接手的张杨钧来说却是利弊双刃。树大根深,于是八风不动,让后来者有荫可避;然而又盘根错节,不容轻易搬动。实业是立国之本,张杨钧的父亲在创业打拼之时便是紧跟着国家与社会的步伐,走得稳健有力。十数年风雨中,杭重钢管的骨架立得牢不可破。然而传到张杨钧这一代,时代早已几经变化,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张杨钧用年轻的眼光望见了未来,弊端造成的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张杨钧深刻认识到,困守一隅就是一切企业走向末路的起点,合时而变,是首要任务。
在综合业绩上,张杨钧采用了与老一辈完全不同的销售模式和订单沟通方式,结果显示业务量增长,企业的行业集中率提升。“老业务员们不考虑客户黏性,我跟他们说,业务是长久性的,而非单一性、一票制的,按照我的方法,利润在前期可能稍微薄弱一点,但从长远看,客户再次选择我们的概率是百分之百的。”
要真正把握市场,模式的转变仅是一层,纠结于此次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客户的最终选择,必定是产品本身。2019年,“杭州重型钢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浙江杭重科技有限公司”。张杨钧深刻认识到,创新与科技是牢不可分的,国家以科技兴国,民族以科技兴邦,那么企业必然以科技为内驱,才能乘上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
“建筑的科技感要由钢结构来支撑,目前的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随着原材料的优化,未来的房屋会大量采用拼装式的钢结构,就像搭积木一样,可以整体移动……”展现在张杨钧眼前的,是一番蓬勃的钢结构产业图景。
潜在的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反过来助推了上游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钢铁原材料优化的同时,相应的切割焊接工艺也在升级。张杨钧介绍,杭重科技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已经全面应用了智能切割技术,通过给工业大脑内的控制芯片编程,可以向固定式定点定位机器人下达精确的切割指令。与此同时,为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杭重科技也在对钢机设备进行改良。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钢铁行业这一碳排放大户必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双碳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建筑绿色化的时代真正到来,从炼钢越少越精开始,钢铁产业将会形成良性闭环,我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克服困难,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张杨钧干劲十足地说道。
企业的发展脱离不了国家的强盛,父亲那一辈浙商身上的那种取之于社会,报之于人民的传统,在张杨钧身上没有丝毫褪色。疫情过后,钢材价格如过山车般的波动,给主要从事重型钢管生产的杭重科技造成极大冲击。2021年,杭重科技在山东国家电网旗下的山东电工电器集团招标项目中中标,张杨钧第一时间赶往钢管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地宁波实地考察,“不管价格趋势怎样,国家工程还是得完成,急的话我就急事急办,动用备用库存把工程量抢出来,我们都是中国公民,有义务优先满足国家的需求。”他认为,为国家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企业的应有之义。
新茶已上焙,撇去浮沫,吹开茶香,杭重科技这一杯清茶,在张杨钧的拿起放下间,氤氲出了更深厚隽永韵味。
◎回甘
在1982年的那个春天,林清玄煮了一杯松子茶,喝出了人间清欢,他说:“‘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多年之后,在张杨钧的素色简然、草木葱郁的办公室里,一杯色泽通透、回味清甜的香茗,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张杨钧的洒脱随性,看到了他在充满利欲诱惑的商途中从一而终的坚守。
“我把办公室打造成这种风格,也是为了能让自己安心下来,更好地想事情。所谓一境一人一思想,每个人所想要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所感悟的自然也不同。”张杨钧说,安心,是为了慢下来。
企业发展浮沉不定,有人在如日中天时一念之差酿成大错,有人在低谷时一蹶不振最终离场,张杨钧却寻求了一个最为得当的速度,收放自如。这种“慢”,是一种适度,更是一种有舍有得的态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不以功利为目的,不为得失所桎梏,真谛在于‘行善’。”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而不断注入社会各方面力量。张杨钧明白,自己身为企业家,更不能退居其后,“只要是政府组织的、有需求的活动,比如赈灾、扶贫,我会义无反顾参与进去。”为了参与到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中去,张杨钧曾亲自前往甘肃进行调研。深冬的甘肃,张杨钧独自一人驱车5小时,只为了调研一个小小奶牛场的经营状况。
长期以来,受思想观念、产业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甘肃从事牦牛系列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都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附加值不高。他想要拔了这片广袤土地的“穷根”,需要的是精准发力。奶制品资源虽丰富,可包装尚不符合发达地区要求;人员虽从事生产,可工艺尚不先进;管理虽已有痕迹,可尚无标准量化……在一次次跋涉路上,张杨钧看到了一个个问题,在有心人眼中,这一个个问题则变成了一个个能够进步的空间。
把这些实际情况做成调研报告是第一步,然后制定计划,再细化生产规模、引进先进工艺、培养现代管理理念,他滔滔不绝地说着以后扶贫工作的思路,言语笑谈间,可见一颗佛心。
一人之力终究不能铸成大善,世间苦难多如牛毛,张杨钧看清了一双手的力量有限,但善意却可以传递的道理。在桐乡,由他作为领头人,一群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形成的公益团队——桐乡市善行社会服务中心便应运而生。扶贫救困,张杨钧始终行在路上。
企业经营得心应手,社会责任重担在身,张杨钧走到人生的中段,将名利烹进茶香,把修养融入身心。来路坦荡,前途长远,他一步一思,笃志慢行,带领着杭重科技,就要攀上时代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