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令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信念之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时代命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得以契合与共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以人为本的治国观阐发。《管子·霸言》中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可见“以人为本”一词最早被用于解释统治者建立霸业、巩固王权的手段。儒家圣贤赋予了其深化的厚生利民、济世助民意蕴,并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视做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后世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论断、朱熹强调“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这些历经“大浪淘沙”所遗留下的独具民族特质的民本思想,熠熠生辉、轹古切今。安邦先安民,王朝兴衰、时代更迭,历代明君都将重生重德、谋求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无一例外是“王政莫先于安人”的真实写照。在西方哲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以人为本。“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民群众是自身历史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中国坚守马克思主义终极价值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牢牢站稳“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根本立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面对历史遗留下的贫富差距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明乎此,中国共产党人应继续秉承着“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的价值理念,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胸怀天下的全球观拓展。胸怀天下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鲜明底色,“天下大同”是华夏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墨子有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体现着古代圣贤对人人平等、博爱友善的社会的呼唤。《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从家族和睦到社会和谐,从天下一家到世界和平,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期冀。大同思想凝结在中国人民的血脉基因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友善包容理念彰显着中华民族以和合之道处理各方关系的民族智慧。胸怀天下的理念深藏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散发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这个理想社会正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平等、得享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绘就了大工业时代美好社会的理想蓝图。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以“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和担当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的使命与情怀。为应对当前国际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质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广济苍生的大国担当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中国政府最早提出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促进了国际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际发展合作擘画了蓝图。同时,中国政府还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一个有担当、有道义的负责任大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些和合理念推动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平稳运行,彰显着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智慧。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升华。中国传统生态学思想源远流长,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并依赖自然生产力生活,进而产生了最原始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中华文明史上,思想家们将宇宙万物的运行视作有迹可循的,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儒家学派将天人合一表达为“仁民爱物”;《荀子·天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学派也从“道法自然”的角度阐发“万物与我同体”;《易传》强调“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也提出“与天地和其德”。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穿越时空,贯穿始终。从这一理念出发,圣贤先后提出了许多尊重、顺应、善待天地万物的著名观点,如朱熹的“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和张载的“民胞物与”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层出不穷。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生活资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明乎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十八大以来,为应对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升级,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高度。事实证明,只有构建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才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中契合、在实践中共存,这既是中华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抉择。中国共产党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脉,在“以人为本的治国观”、“胸怀天下的全球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的理念中完成了现代化的对接诠释,凝萃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合力。
(作者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