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立足城市本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探析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关泽英

  相比农村地区,城市集聚了各种优质要素资源,拥有更良好的现代化基础,加之辐射作用大、示范效应强,大都市无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发区域。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已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成都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深圳除外)中综合排名第3,在11个西部城市中排名第1,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先进要素集聚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距离农业现代化目标还存在差距。农业科技含量低,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综合效益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结合成都市城市发展实际,展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学习国外发达城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先进发展经验以提升城乡可持续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总结国外发达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纽约、巴黎、阿姆斯特丹、东京等国外发达城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的消费提供了高质高效的供给,而且为居民休闲娱乐、城市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科普等功能的综合载体。

  美国纽约都市现代农业。纽约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注重生产、经济功能,城乡有机融为一体,农业嵌入城市之中。一是有机结合农场与城市社区。目前,许多以社区支援农业(CSA)为主要模式的家庭农场,使得城市居民与农场生产者之间构建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结机制。农场为市民提供产品、社区解决终端渠道,双方互利共赢。二是将城市景观建设融入农业要素。纽约在城市规划中充分纳入农业生态景观要素,其中重要内容是将部分废弃闲置的足球场、棒球场等体育场地进行复垦。三是农业进校园发展农业科普教育。纽约布鲁克林小学于2010年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建立农业校园,将学生的多类跨学科课程置于校园里授课,校园与农业相融共存。目前纽约有近600所的公立学校配套有花园项目。

  法国巴黎都市现代农业。巴黎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注重农业多功能的实现,在农业多功能发展上,以生态功能为主。一是大农场为主保障生产。巴黎大区的大中型农场占到总数的八成以上。农业生产结构以谷物种植为主,鲜活副食品生产为辅,其鲜活副食品由分布在全国产区的农场通过高速公路运输至巴黎。二是发展会展农业。每年固定举行巴黎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开展农产品宣传的同时开展农事教育,同时进行农产品质量评比,每届展会仅门票收入达五千万欧元,而且博览会给配套产业带来巨大的综合收益。三是发挥农业生态功能,注重农业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发展城市园林园艺农业,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

  荷兰阿姆斯特丹都市现代农业。阿姆斯特丹都市现代农业以花卉为重点为方向,发展高效型、创汇农业,实现农业的生态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型农业。阿姆斯特丹充分利用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以花卉和蔬菜为主,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的高效、科技型设施园艺业,使其成为世界高效农业的典范。二是注重绿色融合发展。阿姆斯特丹的农产品供给生产,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配套花园、社区花园、餐厅花园、学校花园、水上花园,并且配套花园、社区花园、公园都配套有至少一个蜂房进行生态生产。三是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阿姆斯特丹拥有极为发达的农业合作社事业,合作社联合起来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其园艺产品可实现标准化、工业化、流程化的生产,完全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日本东京都市现代农业。东京的都市现代农业具备保供生产、生态观赏、科研实验等多功能性,形成了兼顾经济和生态功能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东京作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别注重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使用,以最大程度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农业附加值。其园艺生产领域基本实现了科技化、现代化,果蔬可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操作。二是大力发展市民农园。既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对本地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满足城市街道绿化需要,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大量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的机会。三是深度挖掘空间利用效率。积极探索都市现代农业“上天入地”发展,地下室和楼顶被充分利用,扩大农业发展空间,融入了科技感与时尚感,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本与年轻人加入,在创造就业的同时也改善了环境。

  准确认识先发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带来的发展启示

  国外发达城市的都市现代农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形成了世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先进范例,也为后发地区带来发展启示。一是农业多功能并举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日渐强化绿色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已成为大都市居民消费高质高效供给保障、休闲娱乐、城市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科普等功能的综合载体。二是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当前,跨学科、跨行业的多元融合已成重要趋势,一二三产业融合交叉,促进产业有机组合,将产业的发展形态、支撑功能、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进行重构,提升价值链。三是品质、品牌决定市场话语权。农产品市场由高品质、大品牌主导市场标准、市场话语权,品牌知名度直接主导农产品市场份额分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品牌价值。四是技术迭代主导农业国际化发展。发达国家利用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在国际上抢占市场和资源,利用他国资源、占领国际市场。

  探析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推广节水、节地等低碳技术,构建都市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拓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切实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

  加快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一是构建经济高效的农业价值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农业高端业态加速聚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聚力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性,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着力打造食品饮料、农村电商等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的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二是完善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成都农业与其他服务业之间的链接点,以项目为抓手,实施“农业+”系列行动,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休闲农庄、康养度假等精品项目,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

  全面布局产业园区打造。聚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研判产业发展方向,选择主导产业,并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化要求,引导生产、功能及生活要素在同一功能区结合,建设一批示范园。以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天府农博园、天府农创园、现代种业园等都市农业与食品产业园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成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示范样板快速形成,构建产业生态圈。推进保护修复川西林盘,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整治,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林盘、聚落。

  强化要素供应链创新。一是优化土地要素供给。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鼓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牵引性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提升项目用地。二是优化资本要素供给。完善财政资金长效投入机制,提升农业投入的持续性,增加稳定性,减少随意性,确保财政对“三农”投入适度增加。创新财政投入支持方式,积极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入机制。三是优化人才要素供给。结合成都“产业急需、优势潜力、重大突破”的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引进农业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组建农业专家智库,让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成都大地并生根发芽。探索创新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完善的分层次培训机制,积极培养“农民工匠”,并参照农业职业经理人相关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匠”选拔、培养、聘用、考核和交流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匠”投身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单位: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