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这些古代萧山父子、母子、 兄弟和姐妹同载史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傅浩军 陈艺珂/文

  二十五史是中国古代二十五部史书的统称,涵盖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纪传人物近三万个。萧山自古地灵人杰,人文渊薮,二十五史也列传三十多人,记录了一些古代萧山故事。罕见的是,这些人中,其中有父子、母子、兄弟和姐妹同载史册。

  ◎同载史册的萧山父子

  二十五史中,记载了一对古代萧山父子,他们是郭世道和郭原平,在《宋书》《南史》中均有传。

  这对父子孝道淳备。父母去世时,郭世道悲痛万分,自己日夜背土,修筑坟墓。“追远之思,无时去心”,守孝期满后,他依然哀戚思慕,一直处在悲痛之中。而郭原平完全遗传了父亲孝的品行,有时候家里还断了顿,他在外边也一整天饿着肚子干活,和父母亲一同挨饿。“虚中竟日,义不独饱”,他绝不肯独自在外面吃饱肚子。他给父亲守完丧以后,就不再吃鱼肉了,有时候在母亲面前时,他就让母亲看到自己在吃肉,其实是做了做样子,三十多年一直是这样。

  这对父子为人厚道。郭世道为人仁厚,“仁厚之风,行于乡党”,人们也都很尊重他,连邻村的大人小孩都没有直呼其名的。他还有一个“垫钱还钱”的故事,有一次和伙伴一起在山阴做买卖,不小心多收了一个顾客的一千钱,他就拿出了自己的一千钱去找失主,把钱还给了失主。而郭原平的厚道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卖东西只收市场价一半的价钱,大家在买东西时就会加价付钱,而他又不肯收,以致买卖双方总要在那里互相推让,一个要加价付钱,一个要减半收钱。

  这对父子生性谦虚。有一年大旱,河沟缺水。郭原平眼看地里的瓜果已经成熟,但是运瓜的小船的不能通行。县令命人把其他沟渠的水放到这条河沟里。他推辞说:“天下大旱,大家都很困难,怎能再减少灌溉稻田的水,用来通行运瓜的船呢?”于是他就步行去钱塘卖瓜了。

  郭世道、郭原平父子两代品行高尚,仁孝传家,成为一方楷模。

  ◎同载史册的萧山兄弟

  二十五史中,记载了一对古代萧山兄弟,他们是朱筠和朱珪,在《清史稿》均有传。

  朱筠、朱珪兄弟天生神慧,才智超群,两人少皆以能文,有名于时,先后考中进士,还同为翰林。当时人们还把他们与宋代的苏轼、苏辙兄弟相提并论,一时名闻京师,“并负时誉”。

  朱筠历官侍读学士、安徽学政、福建学政等。他博闻宏览,才气奇纵,得到朝廷上下欣赏,乾隆皇帝评价他“学问文章殊过人”。

  朱筠的最大的功绩是促成了《四库全书》的编修。朝廷征集天下遗书时,朱筠提出搜访、校录古籍的建议,并提到了《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重视。乾隆以军机大臣为总裁官,择取缮写大典不传之书,整理各省征集上来的古籍,“四库全书自此始”。

  朱筠担任过考试官、学政十多年,为朝廷选拔人才。“翰林以立品读书为职,不能趋谒权要”,他提倡文人学士应以学问和品行为本分,不能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他诚恳待友,提携后进,天下才士纷纷倾慕而来,来求学的人装着酒的车多得道路为之堵塞。“来学之士,一经诱诲,莫不争自濯磨,端品力学,”因为他的提携帮助,许多学子成为学界名士。

  朱筠的福建学政这一职务后由兄弟朱珪接任,一时传为盛事。

  朱珪文章奥博,学无不通。他也多次担任了科举考试的考官,“一时名流搜拔殆尽”,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人才。

  后来,朱珪担任了皇十五子永琰的老师。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朱珪悉心教导,永琰“启沃至多”,学业大进。嘉庆把朱珪依为左膀右臂,命他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加太子少保。嘉庆经常单独召见朱珪,“悉以谘之”,凡国家大事都予以请教,朱珪则“造膝密陈”,提出对于朝政的意见。

  朱珪为官勤勉务实,勇于任事,“凡所陈奏,均得大体”,嘉庆说他“有内有守,无伪无私,心款款以效忠,政优优而著绩”。

  朱珪也是一个清官,“清介持躬,奉廉之外毫不沾取”,他还上书嘉庆“身先节俭,崇奖清廉”,要求皇帝节俭清廉。

  朱珪去世时,嘉庆赶去祭奠,可是他的家门太小,轿子竟然抬不进去。家里更是寒酸,“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减儒素。”嘉庆看到他家徒四壁,“残书数筴而已”,忍不住挥泪大哭。

  “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这是嘉庆对自己老师的评价。

  ◎同载史册的萧山母子

  二十五史中,记载了古代萧山母子三人,是汪辉祖和他的两位母亲,在《清史稿》均有传。

  清朝萧山人汪辉祖官职不大,影响不小,人们以“名幕”“良臣”称颂。“继母王、生母徐教之成立”,他的成就得益于两位母亲的教诲。

  汪辉祖十二岁时父亲病死,两位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节衣缩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有时候,吃的不够时,两位母亲都推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而放下碗筷,省下来给婆婆和辉祖吃。婆婆临终时说:“你们这么孝顺,愿我们汪家的子孙都象辉祖那么有出息,媳妇都象你们那么贤惠”,赞叹她们贤惠仁孝。

  两位母亲含辛茹苦,教育汪辉祖读书。汪辉祖长大后,在州县衙门做幕僚,两位母亲又常对他谆谆告诫。平时,辉祖办完公事回家,两位母亲总是要问:“你有没有冤枉人?有没有让人家家破人亡?”当辉祖回答没有后,两位母亲相视而笑。

  两位母亲的教导下的汪辉祖终于有所成就。他做师爷很历害,辅佐过16个地方官,“持正不阿,为时所称”,堪称“最传奇的师爷”。他做官也很历害,曾任宁远知县、道州知州,被称为“湖南第一好官”。

  汪辉祖处理案子时,无论大小,一定先冷静地坐上一会儿,然后审问,从不轻易施刑。“成招之案,鲜有翻异”“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他办案非常慎重,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一个案子审讯往往多达四五乃至七八次。

  汪辉祖审案注意对犯人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审案现场常常出现犯人痛哭流涕,幡然醒悟的一幕,有时候甚至还有原告替被告说情的情况。宁远老百姓多食用广东私盐,而朝廷规定只能销售江苏的公盐,但江苏盐价格高,汪辉祖体察民间疾苦,不惜官位为民请命,制定方案,冒着纵容走私的罪名,呈请上司允许百姓零星购买广东盐。

  汪辉祖离职时,当地百姓纷纷前来送行,轿子被簇拥着不能前行,有人还一路送到长沙。甚至几年后还有县民不远千里赶赴萧山来探望他。

  ◎同载史册的萧山姐妹

  二十五史中,记载了一对古代萧山姐妹,她们是来凤筠和来凤荪,在《清史稿》均有传。来氏姐妹的事迹是孝。

  姐姐来凤筠,十四岁的时候跟父亲客居福建。有一次父女两坐船出海时,遇到风浪,父亲不小心落水。海浪汹涌,人们相顾失色,无人敢救。其时,凤筠因病正躺在船舱中,她毫不犹豫跳入水里,追逐在水波沉浮的父亲。在水里漂浮了一里许,遇到了渔船,凤筠大声呼救,渔民听到后救起了她父亲。而凤筠却在波涛中越飘越远,渔民又追上去把她也救了起来。已经面无人色的凤筠又支撑着照顾父亲。后来,父亲安然无恙,而凤筠却病重去世。

  妹妹来凤荪也很孝顺。父亲后来长期生病,卧床不起。凤荪就每天晚上在屋外祈求上天佑护。后来,凤荪不胜风寒而去世。

  古代这些萧山父子、母子、兄弟和姐妹能够同载史册,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