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冯丹藜:没有诚信就不会有立足之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人物简介

  冯丹藜,祖籍北京,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华侨家庭,青少年时曾随父母旅居数地。1978年毕业于新加坡大学中文系。1979年移居香港。1989年自组创立公司,从事房地产、百货、电子、酒店等行业,旗下拥有多家企业,分别设在香港、法国及中国大陆。历任香港泰星集团主席,湖南泰之岛实业有限公司、深圳泰鑫珠宝有限公司、大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为救助弱视儿童,2002年在北京投资创办了光彩明天北京儿童眼科医院。

1.jpg

  ■ 《中国营商环境》全媒体记者 薛京/文

  作为香港新青年出版社董事长,冯丹藜将内地知名文摘杂志《读者》引入香港,改成彩页印刷的繁体版,并增强其阅读性和趣味性,成功地让香港百姓接受了这一来自中国内地的刊物。此外,冯丹藜还涉足生物科技以及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由于诚信,我第一次做生意就被骗了。”冯丹藜开诚布公地说,“但我至今仍然认为,没有诚信,就不会有立足之地。”

  “很多事情从感性开始,然后升华到理性阶段”

  记者:听说您1986年第一次做生意,就被骗了很多钱。

  冯丹藜:这确实是我非常特殊的一次经历。我父母也是做生意的,他们那个时代做生意特别讲究“诚信”两个字,没有诚信就不会有立足的地方,做一笔生意,就交一批朋友。有一句话叫“牙齿当金使”,意思是,你说出的话比金子还珍贵。

  虽然被骗了,但如果按照我父母的经商理念,我那时的做法是没有错的,我是以诚相待,充分信任对方。当时我的合作者突然说他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我帮助他。后来才知道从头到尾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骗局,他拿走了我价值180万元的货品,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写了一大沓空头支票给我。直到法院来函通知我去作证,我才知道上当,他同时还骗了很多人。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是一种感情上的伤害。本来我觉得自己在关键时候能够帮助朋友,心里还是很自豪的。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真是傻,在社会交往中充其量还只是个小学生。

  我重新评估了我生活的环境,重新考量人际关系。我认识到,做生意完全凭感性是不对的。

  记者:您一直热衷于儿童慈善事业最初也是出于感性吗?

  冯丹藜:我觉得很多事情是由感性开始,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有一个总结,提升到理性阶段。香港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施福于受”,施比受更能让人感到幸福。

  我父母是很有爱心的人,有时我们上街购物发现有公益团体在募捐,很多人都把身上带的钱全部塞到箱子里,扭头就走了,没有任何人留下姓名。我父母当时也会掏空身上的钱塞到箱子里,有时几千有时上万,我们都认为能帮助别人是一种福气。

  全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亚太地区也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家庭里有任何一个人活得不好的时候,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一个和谐的家,每个人都应该是面带笑容的。我经常会随机地捐出几万、几十万的钱,零零碎碎的钱根本算不清。当你看到一些事情时,你不可能掉过头去骗自己说没看到。这是我最初的感性的阶段。

  记者:您有没有衡量过得失?

  冯丹藜:没有很直接地衡量过。做生意我不会含糊,赚到钱捐出去则是出于一种同情心,得到的回报就是我心安了。我没有把这两件事情挂上钩。

2.jpg

3.jpg

  “捐赠人非常开心,因为能看到他们捐的钱起到了作用”

  记者:您后来为什么会想到自己成立基金呢?

  冯丹藜:我曾经遇到过没有机会读书的孩子,非常同情他们,给当地有关部门捐了很多钱,用于帮助这些孩子上学。捐完后这个部门没有给我出具任何收据或证明,但我出于一种信任,也没往心里去。

  过了一段时间,有关中央领导督促我过问一下,我便找到那个部门,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竟然说拿这笔钱去做生意了,想赚更多的钱来帮助孩子。我当时就呆住了。如果说做生意的话,我比你更有经验,应该是由我来做啊。

  这件事让我感到非常失望,也提醒我不能再这样做了。于是我就成立了基金,自己参与管理,这样就放心了,能看到这些钱真正用在了孩子身上。

  记者:那您为什么会成立关于儿童弱视的专项基金?

  冯丹藜:中国太大,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太多了,谁能面面俱到呢?所以我决定选准一件事,然后专心把这事做出点成绩。中国3亿儿童中,弱视的发病率是3%-5%,也就是说1200万儿童与生俱来患有弱视病症。刚好这时我了解到,中国有一种全世界最先进的治愈弱视的技术,我想,这一定是上天为我指明了道路。

  当时我就跟妇联的陈慕华大姐、顾秀莲大姐沟通,她们也觉得这个群体太值得重视了。于是我成立了儿童弱视专项基金,我首先捐了100万,其他人捐的钱也都放在里面,所有的捐款由儿童基金会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帮助农村的弱视儿童得到及时治疗。

  很快,香港有很多知名人士也给我们捐款,然后我们通过妇联和基层联系,在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初步检查,由专家确定病因后,我们的救助就从路费开始,到住院、检查等等一共48天的诊治费用,全部免费。

  由于治疗效果好,捐赠人非常开心,因为能看到他们捐的钱起到了作用。比如,成龙捐助了100个甘肃来的孩子,甘肃妇联就会把这100人的家庭情况详细提供给我们,治疗前视力是多少,第一个小疗程之后的视力如何,第二个小疗程怎么样,一直到完成一个大疗程后,基本上全部都是治愈的。我们就把这些治疗结果反馈给成龙,他看到每个小孩的具体情况后非常开心。

  助人的两个境界

  记者:您在管理公司的同时,还在做公益事业,这样会不会很辛苦?

  冯丹藜:是很辛苦,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

  记者:在做公益事业时,您从来不冠您公司的名字,有些企业家在做善事时,往往要提及自己的公司或企业。您如何看待两者的差异?

  冯丹藜:一些善长仁翁做善事求的是让自己安心,一种对社会奉献之后的满足。而一些地方却是下达任务,鼓励你去做,谁捐了多少全都公布出来,而不是自发的。其实慈善本身是一个人心灵上的一种需求,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我之前提到一定要有“家”的概念,你帮了别人,他回报你一个笑容,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圆满,这个才叫什么都有。否则你仅仅是物质上什么都有了,其实在某些方面是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