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团队夺冠EDA”背后 成都有个EDA领先平台产品已进入商用环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近日,在EDA领域国际会议ICCAD 2021上,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获得了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第一名。

  此时此刻,离武汉千里之外的成都,初创型企业英诺达也正在深耕EDA领域。该企业于今年初搭建了国内首个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8月获得近亿元融资,10月获得中国半导体协会“创芯中国”总决赛一等奖。

  “武汉同行问鼎世界顶尖赛事,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振奋,也鼓舞我们加快技术研发步伐。”11月11日,英诺达市场和业务拓展部副总裁马超对记者说。

1.jpg

●英诺达(成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正在申请3项专利助力成都补齐IC设计短板

  在芯片设计领域有一句流行语:如果缺少EDA工具平台,全球几乎所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将停摆。EDA全称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它服务于芯片设计,而芯片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中最精细的环节之一。将上千亿个晶体管布局到一个比人的手指甲盖还小的集成电路上,需要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也就是EDA。EDA驱动着芯片设计、生产制作和终端设备等运用。

  2020年底,英诺达落户成都。今年4月,该公司对外宣布搭建了国内首个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马超介绍,EDA技术门槛很高,长期被国外巨头企业垄断,导致国内半导体企业对EDA的业务需求长期被“卡脖子”。近年来,国内IC设计领域的中小企业对EDA相关业务需求在激增,EDA领域创业迎来机遇。

  “我们的创新突破主要在商业模式和运营上,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力争打破国外“卡脖子”现象,平台会赋能中小企业,降低国内企业研发成本,同时也会帮助芯片设计行业加速向云端迁移。”马超说。

  在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已初步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等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然而,与IC设计紧密相关的EDA技术领域一直存在短板,本地EDA企业发展尚未成势,一些产业空白亟待填补。

  “我们有自研的EDA,聚焦国内目前无人涉足的数字中端领域,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型产品和通用型平台,希望能助力IC设计产业早日补齐短板。”马超介绍,公司围绕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目前正在申请3项专利。

2.jpg

●英诺达公司团队成员

  在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产品已进入商用环节

  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破万亿。英诺达创业团队扎根成都,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机遇。

  从成立至今,不到一年时间,英诺达已聚集38名员工,平均年龄32岁。除了成都本地人才,公司还吸引了来自上海、深圳、南京、西安等地的人才相继入川,也有海归人才加入。团队成员大多拥有EDA领域工作背景,这也构成了英诺达现在的人才“家底”。

  “这是机会之城。”谈及落户成都的缘由,马超赞道。在马超看来,成都是片创业热土,科研院所多,软件互联网产业发达,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兴起,很适合EDA创业。而且,在这里还可以得到政策、场地、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扶持。

  事实也证明英诺达的选择没有错——在研发项目驱动下,该公司业务得到拓展,最近马超一直忙于客户对接。

  “从产业规模分析,EDA技术自身的产业规模其实不会很大,不过它带动引领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发现,EDA正在走向系统领域,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工业软件范畴,这会给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带来很多影响。成都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这里,我们可以拓展更多业务空间。”马超说。

  市场机遇刺激下,英诺达的技术研发在提速。就在今年10月,英诺达获得中国半导体协会“创芯中国”总决赛一等奖。“一共有几十支参赛队伍,都是业内技术领先企业,我们参赛的题目是‘面向大规模SoC验证的EDA IaaS解决方案’,一共有三支队伍获得一等奖。”马超介绍,英诺达的参赛项目已经进入到商用环节,目前,这个技术平台已达成了数千万合同金额,实现了平台满载。

  相较于其他领域企业扎堆抱团,在成都的EDA创业圈,只有奥卡思微电、探芯科技等少数初创型企业,各家企业都在开展技术追赶。英诺达目前的业务分成几个部分,EDA板块在年底会有原型产品,公司现在跟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家IC设计公司均有业务交流,和一家做国产CPU的公司正在开展早期合作。

  IC设计领域千头万绪,技术要求极精密,困难重重。“不过,迈出去之后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长期坚持很重要。”马超说,目前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后续发展需求,需要寻找新办公场地。“市场拓展方面,在洽谈中的用户有40多个吧。”面对未来发展,他和团队成员充满信心。(叶燕 宋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