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偏向“名山”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沐风雨,逐卫星,漫漫勘测路,且难且行。名山项目47日的测天量地,已然成为这支山地勘探排头兵奋进历程的点缀。

1.jpg

  ■ 何宗孝 何援 何帅兵

  11月2日,四川盆地名山——丹棱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测量工程竣工。承担该工程任务的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测量工程中心三队的员工们,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作为“东方先锋”,该队本轮施工共计测得激发点22245个、震源13408个、接收点78625个,QHSE全面受控,项目轨迹自证合格率、质量纠正响应率100%。

  攻山

  清晨的总岗山,雀鸣深涧,雾障峰弯。

  “嚓-嚓-咔嚓”,“阿龙,注意陡坎!”“组长,刺笆笼……”

  一队“红衣行者”的造访,打破了大山的沉寂。壮小伙阿龙挥舞一柄柴刀冲在前面,他撇开随风绽放的野棉花,从齐肩深的灌木丛“劈”开一根路来。蕨草上的露珠儿洒落一地,滋润着疯长的地衣,李刚低匍着身子,手攥测量仪紧随其后;47岁的他左右腾挪,身姿依然矫健。

  这里是四川雅安名山区境,由东方物探高级技师、测量三队二组组长、“党员示范岗”李刚带领的一支突击小组,正在R1169测线作业。2020年,川西南部平探1井栖霞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拓展勘探领域,西南油气田今年部署了名山——丹棱三维勘探项目。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满覆盖331平方千米,施工面积988平方千米,其中98条测线穿越总岗山,分布有25000个物理点。

  国庆前夕,原本在家休整的李刚接到队上急令:立马组织人员增援名山!多年工作,李刚已记不清自己承担了多少次这样的加急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随即取消节日举家出游的安排,一头扎入出工准备。不同于以往,李刚这次带领的26名季节工,是他临时从贵州等地招募而来,为了尽快提高这批新手的作业能力,他已连续跟班作业9天,在摸爬滚打中传授技能,在施工过程中反复灌输作业规程和标准。

  “组长,测点在这条大沟,咋整?”李刚探头一看,一道沟壑掩映于密林之中,深不可测;悬立崖边,腿脚都禁不住打颤。他连忙打开地图软件手机APP,仔细察看地形地貌。工区山高路陡,沟深林密,有道是“上山不易穿沟更难”,前几天,在毗邻测线,一名队员的手机不慎掉进山沟,拨通后能听到来电声音,等到进沟下坎把手机拣拾回来,足足耗费了两个钟头。

  “这个点,依据标准进行偏移处理,再拍个视频自证,后面按程序上报。”李刚拿出手机,手把手进行演示,“一定要记住,测量是项目的第一道工序,我们不能只顾自己,还要考虑后道工序(钻井等)作业的可行性,兼顾好正点率和合理性。”“我们多留一点心,后面的兄弟就少费一些劲。”

  “把这个滑坡也拍上,有安全隐患,备注为施工动态风险上报。如果获得项目的HSE专项奖励,记着请兄弟伙打牙祭哟。”

  打开GNSS卫星定位仪手薄,跟随导航位置来到目标点位;伸高测杆至8米,努力接收卫星信号,精确定位;插支竹签,打上环保涂料,再撒一把纸屑……

  队员们亦步亦趋,配合日益默契。穹岭山坡,红(接收点)黄(激发点)相间的测量标志旗迎风招展,分外醒目。

  抵近晌午,来到一处山梁,李刚安排大家就地小憩。为了节约时间多挣工分,省外来的新队员习惯于一天只吃两顿饭,野外作业期间,他们仅自备少许干粮上山。歇口气,喝点水,啃个馍馍,大家谈笑间,互为换手,摘下那些附着全身、欺上发梢的草粘子和刺头。

  此时已过饭点,李刚忽然觉得,肚皮老兄今天也不“唱戏”了。这些天,他“入乡随俗”和大家打成一片,主动迎合队员们的饮食习惯,连续几个中午不进米食,居然也适应了。他不禁哑然失笑。

  沐雨

  “雅无三日晴。”“雨城”雅安的年降雨量居全国之最,一年之中有200多天都在下雨。翻开测量三队的生产日志,上面清楚地记着:9月17日开工,11月2日完工,工区降雨频繁,47天内就有22天是在下雨。

  10月2日下午,设在雅安市名山区车岭镇洪福宾馆的测量三队营地,早早地热闹起来。当天,受山雨影响,测量一班中途撤退,班长江智东带着十几号人提前归营。

  在营部为数不多的一个单间里,一班的测量仪器主操手老廖及其爱人小萍换得一身干净衣服,顿感心情舒畅。距离食堂集中开饭还有一阵子,老廖夫妇便各忙各的,一边赶制测量标签,另一边刷着“抖音”整理内务,收罗换洗的衣物。

  老廖夫妇为队上的季节性用工人员,是项目近百号季节工队伍中仅有的四对“夫妻档”之一。早在2010年之前,夫妻俩就来到测量队打工,一路从辅助工、熟练工干到骨干工。

  据老廖讲,这两年,测量这个营生发生了很大变化。2020年3月,测量工程中心正式成立,在整合西南物探原四个经理部测量资源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骨干季节工资源库”,对包括老廖在内的100余名入库人员进行统筹调配。随后,老廖与另70名季节工一道,参加了西南物探首个测量骨干季节工技能培训班并取证。为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负责归口管理的各测量队进一步细化了激励措施。

  对于老廖他们来说,最大的礼遇还是:项目来了,优先安排出工。特别是在现金流紧张的时候,队上多方筹措,首先保证按时兑现其薪酬。“去哪儿都是干活,在这里感觉更踏实、愉快。”老廖说,但没想到这一次的活路楞个恼火,工区这个“雨”呀,比翻几座莽山还让人头痛。由于实行以“计件”为基础的薪酬制,雨水倾泻的直接后果是生产效率上不去,个人的工作量、收入跟着上不去。加之近期四川盆地多家物探单位密集开工,有外部同行采用“非常规”方式夺取资源,季节工队伍出现了“异动”;面对市场诱惑,老廖也曾心动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全队数十名骨干季节工没有一个开小差。而与他们不同,那些从事辅助工作、进行松散式管理的普通季节工,流动性较大,“前段时间,隔三岔五就有人找我结算工钱,”对于一些季节工不顾劳动协约忽然离职,江智东体会颇深。“弱势群体”的这一“坚硬姿态”,一度让现场工作陷入被动,给队伍造成了各种损失。

  对此,江班长十分无奈,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一份理解:他们也是为了生活,要养家糊口嘛。大家好说好散,用工双方都不曾“撕破脸”, “留人一线,日后好见面”,在人力资源紧张的当下,说不一定那天,大家又在一口锅灶吃饭呢。

  工地停工,测量人手上的活儿却一刻也不停歇。测量一组组长谭军和技术室内算陈洪,反复推演第二天的作业方案;两名青年技术员忙着“修旧利废”,把办公废纸收集起来,打碎后用于测量辅助标志;重新灌装回收的硒鼓,“一个可节约百、八十块……”

  秋雨绵绵,队上加强作业人员的劳动防护,又从浙江宁波购回一批雨衣、雨鞋。江班长拆开一箱新到的雨衣,逐一登记发放;他的喷嚏一个接着一个,打得山响,几乎要把房顶给掀开。当天工地下雨,一名季节工忘了预备衣服,他便将自己的让了出来,一身湿漉漉的,着了凉。分发完劳保,江智东赶紧又冲服了一包“999”。

  受制于雨水,项目各工序举步维艰,施工进展滞后。测量工程中心指令三队:务必把生产任务搞上去,绝不能拖项目的后腿。中心统一调度,从测量一队、二队抽调部分人马前往支援,为三队增加作业人员22人、流动站11个。三队想尽一切办法补充季节工缺口,同时优化施工组织,因时、因地制宜,零星小雨,便抢测山下;一旦放晴,就主攻山体。队党支部结合开展党史、国史、石油工业史等“五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赶往困难线段攻坚。

  10月5日,缺员补充到位、岗前培训到位;10月7日,作业能力基本恢复常态。雨来人退,雨住人进,通过一场场拉锯战,他们从细雨中抢回工作量18459个点位。

  破局

  “我代表甲方,请尽快派人到现场解决问题,否则,后果自——负!”10月9日,站在测线一端的余禄和,向着某测量仪器服务商“开火”。

  余禄和,测量三队队长,现年48岁的他,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测量工程专业,是国家注册测绘师、高级工程师。在员工们眼里,余队长一介书生,平日里轻言细语,尽管名山项目困难重重,也不曾见他跟谁急过,即便是在“全队27个组,10天不到就有20个组的季节工溜号”的情况下,他依然不动声色。

  原来,文弱书生也有发飙的时候。

  今年初,上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考虑将余禄和从测量一队平调至三队。这意味着,他要离开工作多年的队伍,远离南充的家,“都‘奔5’的人了,还是不挪‘窝’的好。”面对各方面好言相劝,余禄和坚持己见,说服家人后欣然赴任。

  余禄和拥有20多年的国内和海外测绘作业履历,曾担任西南物探分公司原生产技术部、国际部和测量工程队的测绘主管、队长、党支部书记等职。作为测量工艺创新工作室的主创人员,他参与了一些重点创新课题成果的研究,熟稔行业内各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工作中,他时常给员工们讲解实用软件的新功能,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服务于项目生产。

  今年3月,大川中遂宁—南充三维项目如火如荼,为提高现场作业导入卫星图片的速度和清晰度,余禄和自掏腰包购置了一款服务器,应用于生产后,施工效率显著提高。针对施工中常用的一款专业地图软件因故无法使用,他又带领队员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成功使用新款软件予以替代,为现场优选测量点位、强化风险辨识带来了便利。

  科技创新,释放了生产力,带动了项目提质增效。在以余禄和、党支部书记李向阳为首的新班子的带领下,三队相继拿下合川149、眉山等四个项目任务。就在他们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名山施工却遭遇了拦路虎,一段时间,“项目进度不尽人意”“测量工序会不会挡道”等疑虑纷至沓来,项目内、外部甲方深表关切,让三队员工倍感压力。

  “余李配”排兵布阵,沉着应战,带领队伍攻坚克难。随着项目启动,余禄和就一直“泡”在工地上,开工的前一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这天,他了解到:进入丛林深处施测后,测量仪器的“搜星”状态不稳定,施测效率有所下降。这个被队员们习以为常的情况,却引起余禄和的重视,经现场勘察、测试,他果断判定“仪器方面出了问题”。

  如果问题解决不好,生产时率掉转直下,已经趋于稳定的季节工队伍有可能再次波动。余禄和心急如焚,他立即向中心汇报,并主动与服务商进行沟通。

  在西南物探测量界,余禄和是颇具话语权的一位,他反映的问题很快有了回应。10月10日、11日,服务商片区负责人和技术主管相继赶至现场,共同编制了《RTK在雅安地区测量项目的解决方案》,形成具体改进措施8条。并向测量工程中心承诺:免费开通五星十六频CORS账号(不限数量,满足工区所有RTK使用);升级固件版本,提升固定速度。

  “我们安排技术主管,保证每天与贵单位现场负责人保持互动,及时收集贵单位遇到的困难,及时处理。”

  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作业效率又上去了,工作量跟着上去了。上下一心,多方给力,名山项目这一场恶战、硬仗,硬是被测量先锋干成了一场大仗、胜仗。

  然而,队伍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依然是基层干部心中的一个结。就在项目运行期间,依据东方物探顶层设计,西南物探分公司改革发展的配套“工具箱”释放了新信号:

  持续推进融合对标,深化专业化内涵;在政策范围内,有序开展工序业务外包;施行转岗位管理,余禄和、李向阳有了自己的新身份“物探测量专业助理工程师”。

  破则立。改革创新,风云激荡,幻灭新生,促进了基层队伍工作模式的嬗变。一场新时代的激流三部曲顺势奏响,余禄和眉头舒展,寻弋着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