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县名“新昌”入诗,源远流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新昌设县之后,是谁率先将“新昌”县名写入诗中的呢?据已知材料显示,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北宋诗人梅尧臣,他于庆历二年(1042年)在湖州任盐税时,朋友余令到会稽新昌,他赋《余令之会稽新昌》诗相送。新昌自908年建县,经过134年之后,“新昌”这个县名,终于首次写入诗中。

1.jpg

  ■ 吴宏富

  “浙江之东县新昌,乃在千岩万壑之中央。”这是明朝文学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在其所作的《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中的诗句,一语道出了浙东古邑——新昌县的地理位置和独特风貌,足见诗歌之独具魅力。

  据《古今图书集成》卷九八三《绍兴府建置沿革考》:“新昌县:后五代梁析剡置新昌县,属吴越国。宋新昌县属越州,后属绍兴府。元新昌县属绍兴路。明新昌县属绍兴府。皇清因之。”

  新昌,这个创设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境内群山竞秀,碧水潺潺,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倾慕,竞相悠游栖止,踏歌而行,留下众多名篇佳作。这里,既有中国山水诗鼻祖南朝宋谢灵运的吟唱,又有以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诗精粹,更有宋元明清群贤毕至,诗脉相传的重墨华章。据笔者编著《新昌县名入诗选注》的初步统计,宋至近代有97位诗人创作了164首“新昌”诗,为“新昌”高歌,扬名立万。

  宋诗

  “唐诗宋诗,世所称我国古代诗歌并峙之双峰也。”(《全宋诗·钱仲联序》)宋诗别开天地,自有特色。如果说唐诗主情韵,开朗俊健,以境取胜;宋诗则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胜。

  本书收录了宋代31位诗人创作的三十七题39首“新昌”诗。

  新昌设县之后,是谁率先将“新昌”县名写入诗中的呢?

  据已知材料显示,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北宋诗人梅尧臣,他于庆历二年(1042年)在湖州任盐税时,朋友余令到会稽新昌,他赋《余令之会稽新昌》诗相送。新昌自908年建县,经过134年之后,“新昌”这个县名,终于首次写入诗中。其实,北宋时新昌属越州,会稽为旧称。

  北宋曾有两位文学家曾知越州(今绍兴),一位是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时称“铁面御史”的北宋名臣赵抃,熙宁八年(1075年)知越州,巡视过新昌。他谒新昌大佛,赋诗《登越州新昌石佛阁》赞:“南明石像世称奇。”登天姥山,云:“吾子沿江千里来,我车不惮陟崔嵬。”(《过天姥岭示男》)另一位是邹浩,曾出知江宁府,改杭、越二州。知越州时,他曾巡视新昌,游南明,谒大佛,作有《送石师稷还新昌》诗。

  南宋爱国名臣王十朋是贡献于剡中最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追随晋唐先贤之风,寻觅刘阮遇仙踪迹,拜谒江南第一大佛,在《西征》诗尤其在《会稽风俗赋》中赞颂新昌美景和以孝悌称于世的宋代新昌县令陈槖,留下了《过新昌》《观石佛》《关岭遇雪》《答新昌李县丞(结)》等10余首(篇)佳诗美文。

  与王十朋同为爱国诗人的陆游,与新昌有姻亲,他的第四个儿子子坦的媳妇就是新昌许家人。陆游本人曾多次深入沃洲、天姥揽胜、采药,多有题咏。寒冷冬日,“子坦以新昌木炭二百斤来”,大诗人用新昌木炭烤火取暖围炉读书,亦不乐乎?

  两宋时期,新昌人才辈出,尤其是石氏一族,“籍甚新昌族,真成万石家”(楼钥《石通直(庄问、纯度之父)挽词》)。北宋诗人郑獬善诗文,为官正直,他与曾任太常丞、太子中允的新昌人石象之交厚,依依不舍,赋诗《送石中允(象之)致仕归新昌》。南宋诗人刘黻也与曾任监察御史的新昌人俞季渊为同僚,有诗唱和,并为俞母作有挽诗一首(《挽新昌俞夫人(俞季渊母)》)。

  能诗善文的北宋诗人吴处厚在中进士之初,曾任职绍兴府诸暨县尉之职,时偶衹役于新昌,其所作长序长诗《游沃洲山真封院》,将风雪天游沃洲,途中宿梅林山旅舍,及沃洲之冷落衰败之境,写得极其生动,富有史料和文献价值。

  北宋文学家华镇所作的《会稽览古诗》均为描写会稽境内古迹名胜的七言绝句,诗题下注本事,诗咏与注文结为一体,表现了会稽一地的历史胜迹及人情风物。其中就有新昌的《放马涧》,据诗可知华镇游历过新昌沃洲山。

  北宋画家晁说之,除将剡中美景入画外,尚赋诗《送周秀实知新昌》。

  综观两宋诗人,有这么一个现象,凡写吟佛诗,必拉新昌大佛作比较。如南宋文学家吴宗旦作的《九顶大像阁》诗:“嘉州石佛名天下,回视新昌可子孙。”宋末诗人黄庚的《新昌大石佛》诗:“莫与嘉州争大小,法身充满本无边。”其实,不论佛大佛小,皆佛光普照,岁岁平安。更为甚者,南宋诗僧释大观,诗人明明在江西的凌霄峰行走,却联想化身如同走在了绍兴新昌的石城山,“直得新昌石佛额头汗出”(《芝岩禅师赞》)。

  诗歌和地方志不同,所写到的山川景物,不能要求与事实相符,作者往往移花接木、借景抒情,这种情形在诗歌中是常见的。正如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考据家不可与论诗”。除上述释大观诗外,晁说之《送周秀实知新昌》也属这种情形。作者写浙江新昌大佛时,联想到了唐时长安新昌的“西明寺”,拿来作类比。

  佛家弟子到新昌,必到大佛寺,谒石佛弥勒。如北宋高僧赞宁弟子显忠,探源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的遗踪,发出“不见昔贤踪,空遗此岩腹”的感喟;南宋诗僧释元肇在天台、天姥之间行走的脚步很频繁,犹难忘记的是冬天的景色,皑皑白雪笼罩住了包括采药径在内的许多美好风景——清猿的啼鸣早已随之销声匿迹,赋诗《新昌石像》以纪。南宋诗僧释文珦也一样,他游历过剡中,登佛教名山南明山,作有《新昌南岩》诗。

  新昌历来为重教兴学之地。南宋学者、“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傅良,人称止斋先生,曾被新昌袁氏梅庄书院聘为教席,又先后两次任黄度家庭教师。当时新昌名门世家黄、石、吕子弟多从其学。如吕氏家族中吕大享(字声之)、吕冲之兄弟,黄度之子黄章都是他的高足。陈傅良所作《落叶一首别诸友客新昌》《新昌咏归》等诗,记述了这一史实。

  新昌还拥有藏书之家。两宋时期,新昌石氏家族成为江南文化教育世家,石公弼及其从子石邦哲,筑博古堂,藏书二万卷,为越州三大藏书家之一。其《越州石氏帖》,石邦哲刻藏,收录汉蔡邕、魏钟繇、晋二王、唐颜欧褚柳诸书法大家作品,刻石拓印,为稀世珍品。宋元间诗人、诗论家方回的《淳熙戊申丘寿隽新昌石氏本》诗记载了这一盛况。

  被誉为“南宋文章三大家”的楼钥,与新昌密切。一是与新昌人石宗昭不仅是同僚,还是亲戚。二是曾数次往来台州剡中间。其孙子曾任新昌主簿,作有《送孙子祥赴新昌主簿》。游历南明山,作拜《新昌石佛》诗。

  新昌是文人的隐居地。宋元间诗文家宁海人阆风先生舒岳祥因为避难两次来到新昌雪溪,“贱子久客鄞,移家入新昌”,“冒暑去雪村,故里隔一冈。”(《次韵袁伯长寄赠之长》)诗人将在新昌雪溪的临时新居取名为“剡溪舟”,以此纪念飘泊之行。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在“避地浙东”期间,曾游历新昌,一连作有《飞仙引游沃洲水帘谷作》《夜宿南明县斋》《九日禺中登沃洲放鹤峰南望天台诸山》《九日黎明发新昌望天姥峰》等五首吟新昌诗。谢翱为什么要游新昌呢?可能与南宋宰相新昌人王爚有关。王爚故去,朝廷派文天祥至墓前主祭。凡是与文天祥有关的地方,谢翱都要实地游历和考察。

  只要途经新昌,必留诗吟咏,如南宋名臣王十朋和宋元间诗人赵与仁,两人皆作有同题诗《过新昌》,俱引“刘阮遇仙”典故入诗,各有千秋。南宋文学家许及之与新昌知县鲍清卿友善,有诗唱和《因振之之行过新昌怀鲍清卿》。

  新昌地处台越两州要道,自古为交通要道。从诗人的诗中可以反映出来。如南宋学者郑伯英就有《自新昌入天台》。

  无论是新昌道上,还是新昌道中,皆风景迷人。北宋诗人杨养晦行走在新昌县东三十里的“寒云千叠山”中,为阵阵松竹清风所陶醉,竟然“归梦不知山水长”;南宋诗人林表民、林尚仁、葛绍体、林景熙等,直接用作诗题。南宋诗人项安世任绍兴府教授时,曾游历剡中,两度在新昌道中赏月,览剡溪美景,《中秋新昌道中有怀》《又中秋沿檄新昌道中有怀二首》记述了这一情景。

  “兹山秀盘古,亿载青崔嵬。”(无名氏《题司马悔桥》),这位不知姓名的宋代诗人,不经意间给新昌美景作了一个总结。

  元诗

  “元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四种主要文体初次齐聚文坛。诗仍然是元代影响广泛的文学体裁,存世作品众多,内容深入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全元诗·前言)

  本书收录了元代7位诗人所作的14首“新昌”诗。

  元代文学家张翥,曾多次游历剡中,登临天姥山,“忆昔往寻剡中山,四明天姥相萦盘。”(《范宽山水》)当他迈步在新昌县的《关岭》之上,依然有“青林抱涧阿,直上更嵯峨。田凿云根种,人盘鸟道过”的惊喜,成为元代诗人吟唱新昌的领头人。

  元诗人金元素官江浙时,曾巡视新昌,下榻南明驿,赋诗《新昌》一首,予以记述。

  元末学者、诗人宋僖师从杨维桢,其诗清和婉转,独以自然为宗,颇出入香山(白居易)剑南(陆游)之间。他与新昌人周铭德、吕德升、任丛义等交善,作有《采烟山长歌寄赠新昌周铭德》《为周铭德题春草图》《吕山人养父歌》《任从义寄恵新昌石鼎以诗谢之》诗。而新昌人吕升,字德升,少以孝称。顾性介当元世将乱,奉父母避地居沃洲山。民国《新昌县志》卷十二有传。明成化《新昌县志》收录其所作的四首新昌诗,即《新昌中秋》《新昌写怀》《送莫旦新昌训导》《送莫景周先生赴新昌》。诗中的“莫旦”,博学工诗文,曾任新昌训导,后来著有成化《新昌县志》十六卷。

  元代诗人陈高曾游新昌,“朝远剡溪水,俄入新昌山。”(《发嵊县》)其诗明丽俊爽。

  “剡中东南奇,若人缁侣胜。”(《题五龙山房图》)元末诗僧释宗泐曾到过新昌彩烟(今回山),探望新昌梁氏。

  元代新昌人章廷瑞,一名廷献,字信臣,任新昌县学训导,他留下了难得的一首古词《新昌对雪词·用吕德升韵》。明成化《新昌县志》卷二收录了此词,得以流传。

  明诗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与汉、唐相比较,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但作为研究对象,它却具有与汉、唐同样的价值。……在明代诗歌里包含着很多具体的史料,这对于明代研究也是颇有价值的。”(《全明诗·前言》)

  本书收录了明代28位诗人所作的三十九题50首“新昌”诗。

  被称为明初“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诗风清俊纤巧,他所作的《送张教谕》诗:“他年大比登髦俊,应报新昌县里多”,拉开了明代吟新昌的序幕。

  明朝贤相胡俨,与新昌人王质中有交往,作有《抗云楼记》。诗人可能是读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了“新昌纸”,对新昌天姥山产生了神往:“商人得利不知止,满船又载新昌纸。”(《二翁叹》)

  官至户部郎中的明文学家、书画家卞荣,作有《送王道新昌教谕》,明成化、万历《新昌县志》收录了此诗。

  书生共吟“新昌”,这是难能可贵的一幕。为师的赵宽,曾官浙江提学副使时,多次途经剡中赴海宁等地,作有《剡溪》《宿剡溪》等诗,并赋《新昌山中晚行》,赞美新昌美景。作为学生的吴宽,与避乱新昌沃洲山的吕德升友善,称颂吕德升之“孝行”,作《次韵题元新昌吕孝子德升诗墨后》诗赞之:“百年纯孝出儒门。”

  明代四谏士之一的庄昶,是新昌人巡抚何鉴于弘治七年(1494年)亲自入山劝其回朝廷任南京吏部郎中的。他是明代中期性气诗派的代表作家,所著的《定山集》中有与新昌相关诗文多篇,其中《梅溪草亭为新昌胡处士赋东川舅也》诗,记述了新昌明代藏书家胡祯,建有梅溪草亭,藏书数千卷。

  与新昌人何鉴交厚的还有明学者林光,历任浙江平湖教谕、浙江严州府学教授、国子博士,他作有《书堂十咏奉和少司寇新昌何世光先生韵》诗,吟颂新昌的竹、柏、荷、菊等十种物产。

  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李东阳,与新昌回山大园人,时为都察院签都御史兼顺天府尹的丁川为同年同僚,相交甚厚。据《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诗的描述细节情形可知,李东阳曾游历过新昌彩烟(今回山)。

  明代诗人途经新昌,同样被新昌的优美风景所吸引,纷纷作诗称颂,如明诗文家王洪,“步入南明境,溪山望转多。云边驰五马,鸟外没双驼”(《新昌道中》)。杨旦的《新昌道中》诗:“岧苕关岭上,极目万山低。”陆深的《嵊县早发沿涉新昌道中》:“地僻稀闻行客早,日高初见远山青。”曾官浙江提学副使的明代状元赵宽,暮色中在《新昌山中晚行》,又有别样的诗意:“寒山向晚无穷意,衰草疏林落照间。”天台人陈川则诗笔新颖,记录他行走在《新昌道上风雨》的形象:“黄茅夹道雨如倾,行李苍茫暮独行”,其“落汤鸡”形象宛在眼前。瑞丰兆丰年。僧人圆珂则祝福新昌“玉积新昌几万家”(《秀峰庵阻雪》)。

  明诗人郑善夫诗学杜甫,风格清秀,他的《新昌县晓行》诗记述深秋时节途经新昌情景。暝发新昌城中(连夜赶路),晨至桃源赤土(村名)地界,可见是沿着天姥山方向去天台县,是当时官道所在,途中所见一群伐木工人,一路踏歌而行,增添了他的游兴。

  明诗文家田汝成盘桓湖山之间,遍访浙江名胜。诗人谒新昌大佛(《南明寺览佛崖月峡仙局诸胜及梁时三层宝阁废址》),览天姥美景(《登天姥山绝顶瞰杭城若盂浙江若带》),晓发新昌、嵊县赴天台国清寺(《晓发新昌入天台路寄怀何明府》《晓发嵊县将往天台别林朱二少府》)。

  以诗风清真朗润闻名的明诗文家皇甫汸作有二首与新昌有关的诗。一是《新昌吕生见访》诗:“朝探禹穴因怀古,夕泛娥江解辩文。”二是《寄吕光禄》诗:“闻买山庄天姥连,千峰紫翠一窗前。”

  累官至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的余姚人吕本,同为浙江人,自然对新昌的情愫不一样,从其所《赴新昌宿上虞舟中便怀家园》《赴新昌访大司马沃洲弟曹娥舟中言情二首》《仲春对明弟自新昌来闻昨有玉兰之赏即投我以诗次韵》中可见一斑。

  毗邻新昌的宁波人范钦,明代著名收藏家,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其至交吕中甫在新昌有亲戚,且常有来往,他频频作诗《送吕中甫访族新昌》:“问尔何方去,苍茫天姥西”;《中甫至自新昌》:“裳浮剡溪色,赋擅禊亭才”。

  说到游览新昌,还在新昌留过宿的明代诗人,首先要数“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文长徐渭,他与新昌侠客式人物吕光午兄弟间交谊不浅,作有《赠吕正宾长篇》,欢送同学吕正宾(即吕光午)投笔从戎,参加抗倭;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二月,徐渭逢三十七岁生日。时同学吕光午杀敌屡立战功,归来以日本刀赠徐渭为寿,徐渭赋诗《正宾以日本刀见赠歌以答之》。从该诗首句“昨者吕君兄弟留余饮,旬日尽是陈遵解投辖”来看,徐渭这次被邀到新昌做客,在流连新昌的十来天中,游历了宝相寺(今大佛寺)、石城山等新昌名胜,作有《南明篇(为翰撰诸君)》《对明篇》诗,赞赏新昌山水风光。徐文长还与时任兵部尚书的新昌人吕光洵、礼部尚书的新昌人潘晟有交往,文长对吕、潘二人非常尊敬,推潘晟书法为“江南独步”,潘晟告老还乡时作《送新昌潘公》诗相赠外,还作《送潘礼部归新昌诗答》。《徐渭集》中涉及新昌人与事的诗十三首,文七篇。其中诗七首、文二篇是为吕光洵从弟吕光升、吕光午而作的。

  第二位便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曾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至新昌。其诗《未抵嵊数里阻雨仙岩诘朝留新昌作》《新昌阻雨夜宴朱明府署中时度四十七》两首,描写了雨天早晨从嵊县仙岩到嵊城到新昌再到天台的经过,记述生动,有传世价值。

  明诗人到新昌,依然参谒新昌大佛。如杭淮的《新昌公馆见梅》诗:“石佛山中归卧迟,疏灯寒蕊恰相宜。”朱国祚的《新昌石佛寺》:“石佛何年寺,空山丽相存。”

  新昌人自古好客,有诗可证。如明诗人赵禧的《新昌田家留饮诗》和李元昭的《新昌莲峰吕山人夜携鱼酒过访丘中因有此作》诗。散文家茅坤,则以散文笔触作有《俞文学自新昌过访席间赋赠》诗:“有客自于越,翩然过草堂。”

  诗史可以互证。明文学家梁有誉与卓尔,同为嘉靖二十九(1550年)进士,其所作《寄同年卓见可时卓宰新昌》诗,记录了卓见可(即卓尔)任新昌知县的史实。民国《新昌县志》卷十《人物·循吏》有卓尔小传。明诗人、地理学家张燮常往来于杭州、绍兴、天台国清寺等地,其所作《夜入新昌郑明府凌曙见访情礼甚洽报以短章》,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明代诗人区越所作的《寄甥曾远宰邑新昌》,据其后代区小健校注《乡贤区西屏集》考证,曾远,即曾惟明,嘉靖戊子科(1528年)举人,曾宰邑浙江绍兴市新昌,另作有《送曾鹤林之新昌》诗。曾鹤林是区越妹夫,曾远之父。

  清诗(含近代诗)

  清代诗歌不仅数量巨大,作家众多,流派纷呈,风格多样,而且题材广泛,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已经走向衰微的古代诗歌又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中尤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而这两位诗坛领袖皆曾莅临新昌游历名胜。

  本书收录了清代31位诗人所作的四十四题61首“新昌”诗。

  位列“清初六家”、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施闰章,与顺治十三年(1656年)时任新昌知县的胡悉宁为同年好友,共游南明山,拜新昌大佛,留下《寄胡新昌海若时见招游南明山》《南明山大石佛》二首诗,首开清代诗人写新昌的先河。

  清文学家毛奇龄不仅为新昌人吕不用、俞志虞、吕升等撰写传略,而且还深入新昌彩烟(今回山),祭拜杨居这位培养出名宦甄完、杨信民的老师,写下《奉谒通政杨公林居感赠一十四韵》。

  论诗主“格调”说,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的著名学者沈德潜,徜徉在《新昌道中》,犹如“稳坐蓝舆似御风,秋山看遍瘦玲珑。此身自兮真无事,尽日白云红树中”,是何等地享受。

  善指画的清诗人朱伦瀚,以画家独有的手法,赋《早发新昌》,写途径新昌的情景,犹似一幅满目秋意、目不暇接的深秋行进图。

  同样写晚景,清诗人林纲走在《新昌道中》,感到“石城山似赤城移,雷鼓阴阴入剡溪。蓦地野亭银竹里,夕阳红烧万峰西”,剡中的晚景是如此优美。而“西泠八家”之一的书画家陈鸿寿,则《新昌道中喜晴》:“正是人间重晚晴,乱云飞散笋舆轻。”他为好友张之白未能就任新昌令深感惋惜,发出“闻君来作宰,刚泛剡溪船。闻字我初罢,开缄各粲然”(《送张之白若采之官镇番之白初选新昌令旋调》)的叹息。

  出入必经天姥山的天台诗人齐召南,累擢至礼部右侍郎,后骑马跌伤腿致残乞归,在家著述达二十余年。其作诗以地理学家的手法予以写实,作有《会墅岭上望沃洲山》《新昌道中·刘门山/天姥寺》等诗存世。他走在《新昌道中》,记录下了“刘门道是刘郎宅,风物真疑汉代余”的史实。诗人游览到此,看到道上风景如画,如同仙境,自然联想到刘、阮天台山上遇仙女的故事,从而把整个刘门山当成了刘郎宅。

  宁波人闻性道尝与兄性善(字与同)搜集唐诗人贺知章的遗文轶事及唱酬题咏之词,集成《贺监纪略》被收入四库全书,著有新昌地方志书《东岇志略》,他称“此日新昌,依然古邑。”

  诗风清新,受人赞誉的秀水派代表诗人王又曾到过新昌,他从县城《新昌晓发》,登上天姥山,写下《天姥枣树歌》:“我闻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独有天姥之峰与之亚。”

  江湜行走在《新昌道中》,赞叹“沃洲山自好,晴处用岩阿。”郭昆焘行走在《新昌道中》,感喟新昌的山山相连:“箯舆竟日山中行,后山如送前山迎。”杭州人翁远业行走在《新昌道中》,有“石矼危欲动,近郭下蓝舆”的冲动。嵊县人商宝慈《到新昌县同惠乡雪蕉作》则有“篮舆危坐稳于马,一路看山到沃洲”的喜悦。

  吴尊莱自新昌往天台山,作有《自新昌至天台行百里许峰交岭接幽翠扑人作诗一首》,登临天姥寺,作有《天姥寺》诗:“连天天姥下,古诗昼冥冥。”一派盎然兴趣。山光水色,云雾濛濛,溪声松风,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诗中有画的山水长卷名胜图。

  “毗陵七子”之一洪亮吉,这位清代文学家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越、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他游历过剡中,且常有往来,有《欲抵新昌先柬应学博澧一首》《剡溪舟中》等诗为证。他曾至新昌清凉寺,作有《清凉寺方丈际云以万年藤杖见赠书此报谢》《送借月僧回清凉寺(本约同至华顶以雨不果)》,并在《关岭望天姥峰》:“天姥山连华顶峰,濛濛百里时飞雨。峰从关岭千回曲,只觉山光异常绿。”

  官至兵部尚书的清代诗人茹棻,一首《太原考棚送思萱四兄还新昌》记录下了新昌县杨世植参加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科考的史料。思萱即杨世植,字思萱,别号彩烟,南乡(今新昌回山)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贡,工诗善文,著有《云津诗钞》《云津文钞》等(1994年版《新昌县志》有传)。

  土生土长的彩烟(今新昌回山)人陈聚奎笔下的诗情画意又不同。他咏山:“一牒青山近复遥,遮风障月立空霄。”(《咏翠屏山》)原题下注:“在新昌西门外五里礼泉村。”他怀人:“少年名士花城令,老手诗翁玉局仙。”(《怀前邑侯涂菊人师(日燿)》)涂菊人即涂日燿,字菊人,江西新吴(今奉新县)人,嘉庆十八年至二十年(1813年-1815年)任新昌知县。时为少年名士,在新昌刻有《一樽酒轩诗钞》。他送别:“九重天上承符玉,万八峰头策马来。”(《遇送别》)此句后作者原注:“烟山属新昌县与天台界。”

  远在贵州、与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的晚清诗人郑珍,曾得新昌人俞汝本的荐举。俞汝本端谨朴学,久困科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始中举,十六年(1836年)成进士,以知县分发贵州,授镇远县。历任贵定、婺川、天柱知县。郑珍的《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时郑珍母亡故已三年。郑珍借为俞汝本题图之机,抒发对母亲的哀思、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中母亲对自己的爱护督促,都写得极为细腻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郑珍长于文字训诂之学,尤工诗。与郑珍齐名的莫友芝,也作有一首有关新昌俞秋农汝本的诗《黔西州郭外东山昔吴兰雪师知州时建阳明祠旋去经十年丁未新昌俞秋农(汝本)知州以文成公生日率州人士始举祀事赋四诗纪之寄示索和次韵》。两首诗展示了新昌人俞秋农在外地为官的风采。

  至清代也一样,诗人写佛诗,依然拉新昌大佛作比较。如辑浙人诗凡十二册,题曰《国旺朝风雅》的诸锦,其所作的《隆兴寺大佛长歌》:“凿山千尺信可诧,新昌吴越崇释迦。”

  与明代徐文长一样,既游又住新昌的,清代就要数“乾隆三大家”之一的随园先生袁枚了。袁枚与新昌关系密切,他晚年游历浙东名山,往来新昌,多有题咏,主要有《谢新昌明府苏公》《新昌道中》《钱忠懿王墓》等。杭州人成廷辑也曾作《宿新昌郭外晓起作》,发出“道林此地曾高卧,赤水丹池知几重”的赞许。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三十日曾游新昌,他所作的《绍兴府八县诗》,更是称赞“惟有新昌人物秀”。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初从溪口去天台,途中在新昌拔茅小住,观风赏俗,写下《奉化至新昌道中九首》和《新昌》等诗。

  诗人们到新昌,游历大佛寺是不必可少的功课。清诗人杨嗣源的《游新昌南明寺》记述了这一情形。原新昌中学孙正和老师的恩师施南池,于1981年5月,应孙正和之邀游新昌的大佛寺,作有《新昌大佛寺七绝二首》。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于1987年、1989年两次莅临新昌大佛寺,留有《十月二十二日,新昌访大佛寺》《随日本天台宗访华团参拜新昌大佛寺》诗。名画家陆俨少,曾任浙江画院院长,于1949年游新昌大佛寺,作有《游新昌二首》,赞大佛:“洞开石壁人工禄,宝相庄严万劫余”。

  总之,一首首“新昌”诗,诗韵悠扬,不仅描绘了新昌的美丽景色,还以史笔记录了历代新昌人的风采,从而使新昌闻名遐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作者为《新昌县名入诗选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