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守正创新 砥砺前行——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社会担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杨仁宇

  今年11月8日,是第22个中国记者节。记者节,顾名思义就是记者的节日,也就是这帮时代记录者的节日。笔者是一位受过近三十年写作与宣传工作洗礼的老兵。从上世纪90年代刚步入象牙塔时起,笔者便开始了写作、宣传与新闻报道之路。多年的热爱与辛勤历练,使自己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及勇敢正直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在这个记者节,笔者想结合近日利用自媒体对几起关于民生问题的报道带来的社会效应,谈谈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和社会担当。

  首先,要树立“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思想。我们新闻人要梦想与责任同行,初心与使命共担,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深深扎根心中。前些时候,笔者以“老杨新观察”的名义,通过用抖音、快手和今日头条等自媒体的形式,报道了山西省大同市某街道的两处不尽如人意的民生问题,呼吁街道管理部门改善处理。媒体一出,一片哗然,民众拍手称快,竞相转发,在强大舆论的呼吁和监督下,街道办及时把沉积了多年无人问津的民生问题妥善合理地解决了,并且把全街道辖区所有的角落顺势都排查了一番,该改进的改进,该修缮的修缮,民众对笔者不忘初心地关注民生问题赞叹不已。

  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而且也是建设者、推动者。在老百姓心里,记者就是正义的化身,我们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我们对好的、积极的、优秀的方面当然要歌功颂德,但我们对落后的、消极的、不和谐的方面同样也要予以警示与谴责。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旧媒体正在实现深度融合,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愈加多样化,可以在极短时间获得海量信息,并会受到这些信息的思想与立场的影响,所以,我们新闻记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追求真相、报道事实、传播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到哪里。

  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树立新思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但新闻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较强的互动性、较快的传播速度,使新闻记者面临更多考验,人民群众对新闻界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在最近的两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际,又有受众为笔者提供新的民生问题线索,这是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

  目之所及,皆是新闻。时代在变,我们的初心不变。当下,短视频媒体因其直观生动、便于传播的特点,深受新闻媒介和受众的喜爱。笔者在新媒体制作方面的做法是一次采集,多种文本,多平台传播。这就需要我们新闻人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学习新技能、开拓新视野,强化自身能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岁月如歌,让我们一起用真实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为正义和激情鼓与呼,让“和谐中国”建设奏响最强的美妙音乐。

  再次,要坚定勇敢务实的职业操守。我们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坚守为社会提供可靠和真实新闻报道的操守,维护新闻的公信形象,杜绝传播虚假不实信息。“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唯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才能采访到真实的鲜活的素材,报道出直抵人们内心、真正打动读者的作品。对政策的报道要及时准确,体现权威性,增加可读性;对热点事件要追踪报道,增加有序性,突出实效性。笔者在前面那两个民生问题的报道上,分阶段多次进行现场拍摄采访,发挥了新闻舆论的事中监督和督促作用,使得整个事件和谐完美收官。如果新闻舆论“有头无尾”,很有可能导致事件的发展“虎头蛇尾”。

  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媒体记者不仅要积极转变新闻传播理念,还要从自身能力提升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紧抓传统媒体优势,由新闻传播者向新闻核实者和新闻挖掘者转变,从而有效提升新闻质量与深度,要守正创新,砥砺前行,适应新时期对新闻媒体的发展要求,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