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宇
2020年的一天,北京市鼓楼东大街,一大群人正以老房子为背景乐此不疲的拍照。住在附近的大妈说:“以前这条街冷冷清清、人迹罕至,自从2个月前这座房子修复完工后,人流量倍增,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看着老房子,我就想起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
这座老房子是李小瑞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大半年时间一点点修复的。李小瑞今年49岁,是一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古建筑修复大师,在北京古建筑修复行业小有名气,但他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偶然结缘古建筑修复
李小瑞19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帮亲戚拆建房屋,他惊奇地发现,拆了一大堆木块竟然没有发现一颗钉子。现场有师傅告诉他,那是榫卯连接。李小瑞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心里由衷的敬佩古人的智慧,突然萌发了想当木匠学习研究古建筑的想法。
李小瑞开始四处寻找精通古建筑的师傅。当他听说附近有一位张师傅擅长古建筑修缮后,他便主动登门拜访。见面后,张师傅问李小瑞:“现代人修房子基本都不用这些了,你为什么想学啊?”李小瑞回答:“我想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张师傅同意收他为徒。
木匠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但李小瑞丝毫也没有叫苦。他遇到问题总是虚心向张师傅和同事们请教。早上李小瑞总是第一个到工地,下班同事们都走后,李小瑞仍然留在工地,坚持练习基本技能到很晚。有一次,正好是春节,工地放假了,张师傅因家里急需维修家具回到工地取锯子,却意外发现李小瑞没有回家过年,在工地练习操作技能。李小瑞进步很快,不到一年便熟练掌握了简单基本技能。李小瑞的敬业、努力和执着默默感动了张师傅。
不久后,张师傅告诉李小瑞愿意将40多年来摸索的经验和技艺传给李小瑞。张师傅总是带上李小瑞,毫无保留地教授修缮技巧和方法。让李小瑞印象限最深刻的是,朝阳门演乐胡同的一扇门窗修复。因为门窗结构复杂,需要将800多个榫卯连接在一起,精度要求高,误差必须为零。张师傅亲自示范了10多个榫卯制作及连接。李小瑞在一旁认真观看,细心揣摩,不久便弄懂了其中原理,完成了剩余700多个榫卯制作和连接制作。
自立门户小试牛刀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以后李小瑞出师了,但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最难的修缮还数“搂活”修复。在北兵马司胡同的一栋古建筑的门楼上,有一个约1毫米厚的“搂活”,上面是花草图案,在拆除、安装时稍不留神就会碎掉。若这面“搂活”不能恢复,就难以复原院落的原貌。李小瑞带领工人进行多次讨论研究,终于找到了处理办法。先用木板、石膏板将屋架垫起,给“搂活”搭起一个严实的靠背,再从外面轻轻地将“搂活”一点点扣下来,重建时又原样装回去。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李小瑞摸索出了一些创新方法,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杂症。
2010年,李小瑞和他的同事们成立了古建筑修复专业公司。2019年承建了北京市鼓楼东大街的一栋四合院古建筑修复工程。工程涉及到旧屋的门窗更换、室内装修、瓦面修补以及院落铺装等,还需重建3间老屋。3间老屋已完全毁损,一时找不到原型,设计师提出了10多个设计方案,但业主认为与现有旧屋不匹配,不理想。为了重现老屋原貌让业主满意,李小瑞想尽办法多方收集古建筑图纸,终于找到了与老屋匹配的清代老建筑图纸,优化设计方案后,业主非常满意。重建房屋部分需要大量特定材料,因为该材料供应紧张,从而会延误工期。但是为了赶工期,李小瑞带领工人们每天加班,终于如期完成。四合院竣工后,重现了古朴与雅静,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更有不少同行也专程向李小瑞讨教经验。
传承技艺有担当
李小瑞在古建筑修缮行业一干就是30多年,他娴熟精湛的技艺常被人们称赞。他带领着团队,成功修复了一栋又一栋的古建筑,对古建筑的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小瑞曾先后参与北京市老墙根街、正阳门城门及箭楼、西便门八瞪眼箭楼等地的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北京的古建筑修复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还曾应邀参加北京市某区房管局组织的古建筑修复交流会推广经验。李小瑞作为代表曾在交流会上发言说:“我们要认真研究古人的卓绝智慧,古为今用,传承好古建筑修缮技艺,争取修复更多的古建筑,让古建筑重焕生机。”
近年来,李小瑞的公司遭遇了新问题。因为公司内部职工都很年轻,不了解传统工艺,古建筑修复工匠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多数古建筑修复企业也出现了工匠断层、人才流失、工艺失传等问题,严重影响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与修护。李小瑞意识到,传统工匠技人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他开始筹备建立古建筑师培训基地。
历经两个多月的选址、筹备和改造,2020年3月李小瑞古建筑师培训基地顺利开业。基地主要培训一系列木作榫卯实操、瓦作砌筑等专业技艺。公司聘请了一批工作40多年的老师傅、老工匠作为手艺传承人。培训基地开业至今已授课12次,参加培训单位25家,总计人数约520余人。李小瑞说:“我们创办基地的目的,就是让工匠精神的种子能在年青人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们能够喜欢上这种传统的工艺,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