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举 刘林宽
● 钻井工程中心党委书记米鸿(左)和刘天狐开展“党建三联系”谈心
“钻井队这五年学有技术,病有良医,劳有所得,住有安居,吃有口福,我在彝家等你们再回来!兹玛格尼!(吉祥如意)”8月26日,在“员工看变化 喜迎党代会”活动中,彝族季节工马海约则给钻井工程中心党委副书记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并附赠了一张四年前的珍贵贺卡,在感受变化中表达了对组织的深情厚爱。他说,“这张元旦贺卡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不值钱却最珍贵的礼物,坚定了我这五年来跟着物探队走南闯北的勇气,为我鼓气加油。”
五年前,马海约则还在西昌凉山海拔3400多米的高山上裹着羊皮大衣给人放羊,以养活一家五口。这年秋天,凉山上星星点点地绽开了杜鹃花,命运向这位面目早已步入知非之年的男人悄悄投去了橄榄枝。
2017年秋天,凉山突然出现许多穿红工装的人,彝族老乡不知所以,纷纷关门闭户,不敢露面。为了做好石油勘探宣传,微测井班长毛富信跑遍了测线上的5所希望小学,请老师帮忙让彝族娃娃做石油宣传。
听说在家门前就能务工,马海约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当了一名搬运工,兼做彝语翻译。2017年元旦,党小组长给民族兄弟们准备了新年礼物和元旦贺卡。马海约则收到的新年礼物是一个大功率的烤鞋器。党小组长说马海约则每天走在最前面探路,鞋子总是湿漉漉的。这一天马海约则还拿到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2600元。这一夜他和组长就着简单的节日宴用还不太流利的汉语聊了很多,彝汉兄弟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在宣传石油勘探中,马海约则跟彝族同胞讲通了石油勘探的重要意义,打通了文化沟通的第一道关口,让勘探测线一道道畅通……
在广袤的川渝大地上,分布着彝、纳西、布依、土家等14个少数民族,这里油气勘探建设正在蓬勃向上,带动着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多年来,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四川盆地大会战的物探人陆续在川渝地区落户。工作靠政府,食宿托老乡成为物探人的生活日常……
油气在输送,文化在流转。多年来,西南物探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心坚持“找一路油气 播一路文明”,通过勘探把文化送进民族自治区,也通过对民族员工的外引内塑抓好企地和谐。
●今年,刘天狐和刘春梅夫妇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勘探员工为苗寨老乡讲解油气勘探重要意义(资料图)
9月初,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钻井工程中心又一批新党员同志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于来自土家族自治区的新党员刘天狐来说,他觉得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入党宣誓,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为了这一刻,组织已经悉心培养刘天狐两年有余。他说:“学史力行才能更好地团结少数民族员工和地方群众,把党的故事讲好,把群众的支持调动起来,党组织把这样神圣的工作交给我,是群众的信任亦是组织的重托。”
入党这一天,党组织在重庆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为新党员安排了第一堂特殊的党史教育。凝视着历史墙上总书记到家乡涪陵石柱脱贫攻坚调研的画面,观看了《总书记的告诫》《周恩来在重庆的清廉故事》《忏悔警示录》等短片,听取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党风廉政建设历程”“中国监察制度及机构演变”等内容后,刘天狐感受到党组织对促进民族和谐进步寄予的重望,更坚定了励精图治建设家园的信心。
时间的记忆再次开启时,仿佛能闻到陈酿的醇香。五年前,刘天狐回忆起夫妻俩因为坚守东北项目而不能回家,婚期一拖再拖,是蒙古族阿妈何淑云为他们主持了离家千里的工地婚礼。阿妈说,物探队年轻的孩子,从漫野新绿的南方为白雪皑皑的北方带来了天然气,我应该代表他的阿妈把哈达和祝福送给他们。这一天,土家族的银腰带和蒙古族的哈达交织成一幅民族团结的唯美画面。
也是这一年,吉林通化英额布镇20余名热情好客的朝鲜族同胞在中秋节为不能回家的川渝物探人举行了一场简朴而又意味深长的篝火晚会。
闲暇时,物探人也力所能及地帮助农忙的老乡采茶、插秧,履行着社会责任。他们通过讲好物探故事依靠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油气建设工作,又通过“国家三农政策”带动他们在物探队打工脱贫致富,走出山区,在唇齿相依中深厚的工农鱼水情愈演愈浓。
“每次打电话都会让家里格外放心,感觉企业像部队一样有着严格的管理,也很尊重我们的民俗习惯,彝族新年还会提前让我们回家,今年我就希望能让儿子也来钻井队务工。”马海约则说。每年出工,基层施工单位都要详细登记少数民族员工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民风民俗,针对性地做好入厂教育,还会解决他们水土不服问题,让他们尽快融入企业。
据数据显示,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现有在册少数民族职工13人,最多的时候达到126人,其所属的钻井工程中心三年来有2000余人次的民族同胞来此务工。2021年,在钻井工程中心有6名少数民族骨干在党内分配到意识形态、主题教育等重要工作,透过他们合力维护民族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