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闻轩
碧波淼淼,雷霆阵阵。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与受阅官兵在执行检阅任务的长沙舰上合影,他们身后的130毫米舰炮像一柄利剑,傲指苍穹……
今年3月25日,国防部证实,055型导弹驱逐舰拉萨舰顺利完成建造和海试工作,已于3月2日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拉萨舰的主炮为130毫米舰炮,由中国兵器北重集团生产制造总装调试。
一个个荣耀时刻的背后是北重集团员工 坚定信念跟党走,追逐报国强军梦想的激情回忆;一段段艰苦卓绝的过往故事,写下了北重人“把一切献给党”的铮铮誓言。
追梦:勇闯研发路
光阴流转,岁月如梭。记忆的画面回到1993年,时任驻厂海军军事代表室总代表周炳武自信地说:“海军强则海权兴,海权兴则国家兴。我要让亚洲最大火炮厂为海军装上‘利器’!”
海军里有个行话,叫“大打首先用炮,小打基本用炮,反恐全程用炮”,足见海炮对于海战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自主研制、学习借鉴、实际转化,向世界领先追逐的路途谈何容易。 从“无路可走”到“走别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周炳武和研发人员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测绘、画图、推参数、核数据,改部件、做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周炳武见证了130毫米舰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就像婴儿呱呱坠地直至长成青涩青年。
筑梦:突破生产关
2005年,工厂迎来了130毫米大口径舰炮项目上马的重大机遇:凭着工厂在该舰炮立项论证阶段做出的突出贡献,该项目正式成为国家项目后,海军装备部对项目进行明确分工,工厂顺利成为副总设计师单位,负责舰炮甲板以上部分试制和全炮的总装工作。
“从那一刻起,130毫米舰炮项目终于不再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130毫米舰炮科研试制副总设计师丁贤荣回忆说。
历时近5年、1800余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凝结着两代兵工人智慧的130毫米舰炮终于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海军在大口径舰炮研发领域的空白。
不仅科研攻关如火如荼,在生产试制中,公司各路生产“尖兵”纷纷杀到,以大国工匠戎鹏强、全国劳模郑贵有为代表的生产加工主力,在完成在手任务之余,力保舰炮各型零部件顺利产出。戎鹏强在舰炮生产身管长度和精度创历史新高的条件下,解决了身管内膛加工变形难题,保证了产品加工精度。郑贵有从工艺、刀具、装夹、加工程序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效,缩短了生产周期,满足了生产需求。
圆梦:奏响轰鸣声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研制产出成功,“上山下海”走一遭,才是真正的大考。2011年,工厂首门130毫米舰炮进入调试阶段。由于技术不完善、故障频出,大家每天都在不停地调试、上炮位、验证,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试验任务。
那时,在群山中的试验基地,一个个执着坚定的北重人或锁眉或拥抱或击掌,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如天气般风晴不定……调试第2门舰炮时,方位锁油缸,不能同时运行。从那一刻起,工作地每晚灯火通明,从天亮干到天黑;从那一刻起,没有人吃过家人做的热饭;从那一刻起,个个顶着熊猫眼,大家打招呼变成了:排查出来了吗?难点攻克了吗?……舰炮出现问题的频率越来越低,生产速度越来越快、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由最早一年产出一门到任务翻番几倍。
那时,在碧蓝中的祖国海疆,一个个执着坚定的北重人或黝黑或唇裂或喉痛,每个人干涩的躯体充斥着海水飞溅带来的疼痛,笃定的仍然是那同样充满信念的眼神……“夏天的船上燥热难当,地表温度高达50摄氏度,在船上工作,几乎每个人都晕船,最惨的一次三天就通过喝水、吃水果保持体力,根本吃不下饭,极易脱水。每次执行完保障任务,都得在床上躺好几天。出海久了,靠岸走在码头上,感觉码头都在晃,这种感觉得持续几天才能消失。”说起在海上的经历,在130毫米舰炮舰上做服务保障的技术员刘叙杭显得很淡然。
今天,拉萨舰一经亮相就惊艳全球,130毫米主炮更像一颗闪亮的明星。丁贤荣看着手机上的新闻图片激动地说:“咱们北重人经过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和努力,终于将科研产品变为了作战装备,能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心里十分激动,付出的所有汗水、泪水都值了。新征程上,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每位科研人员还要继续解放思想,走科技创新之路,研制出更多大国利器,为强军、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从科研定型、产品试制,到舰炮“上山下海”交装部队,北重人近二十年风雨兼程,只为那一声声轰鸣回响在祖国的海域。苦涩、欣喜、激情的微笑回忆,展开的是几代兵工人共同书写的一幅“把一切献给党”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