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在勘探禁区打一场攻坚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在四测现场指引规避风险

  中秋西项目山体区是整个秋里塔格地形风险最大的地区,南北山体跨度达8公里。北翼断崖区,单个断崖高差在500米以上;南翼刀片状山体,地层破碎,难以攀爬。

  在如此艰难的施工环境下,承担该项目测量工序的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测量工程中心四队破难题、解困境、强自律,终于在9月20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了测量任务,为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增添了一份制胜的筹码。

  技术支撑破难题。38天,打通冲沟18条,清理上下陡坎87处,累计来回攀岩里程达54公里,消耗1米长钢钎400余根,保险绳2万余米,四测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山地铁军中的尖兵。

  项目运作初期,因为山上有无数个3米、5米、8米延伸而上的陡坎,15个施工小组每天消耗的保险绳达到100米以上,原本计划的30袋保险绳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消耗殆尽了。

  “安全投入必须保证,每个陡坎都是一条通道,都是后续施工班组行进的重要保障。”

  队长陈刚一边迅速组织购买,一边跟现场人员实地勘探,分析前期工作进度慢的原因。最终,通过GMRSA软件对恶劣地形风险进行预判,找到冲沟能上下测线的位置,确保有路可走;施工组在室内将设计检波点坐标分片录入41部手机,供操作人员现场预判行径风险;同时同步整理轨迹线性数据,将实测检波点坐标分片录入52部手机,为后续班组提供精准行进路线。各种科学有效的措施大大加快了项目的施工进程。

  合理调配解困境。由于山体中部至东部没有合适的直升机停降位置,中部区域也不具备“打滚”(留宿)条件,人员不得不每天往返;同时周边全部是落差200-300米的断崖,从主山体进行施工作业时进度缓慢。

  四测打破常规施工模式,按区域划分10个模块,在原有测量班组人员的基础上再进行精准定位,将3人组改换为两人组,细分为寻停机坪位置、正常施工、路线规划、架设通道、后勤保障等小组,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工作职责。

  寻停机坪位置小组每日平移,在低风险区域选择山体区直升机起降点56个;路线规划小组围绕高难山体横纵向全方位踏勘,尝试不同登顶或下山的路线,累计行程达110多公里;架设通道小组在无法打钢钎的地段搭建膨胀螺丝通道7处;队上专门为后勤保障组购买移动式低压电源6台,保证设备和生活用电,同时保障组每天在特别困难的地方还要去接应收工的人员。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模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学史力行强自律。14名党员在党支部“重点项目有组织”“重点时刻有党员”“重点环节有党徽”的党建工作倡议下,积极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去,以抓实支部措施、抓牢党员学史力行践承诺为支撑点,实现“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这一目标。

  “太难了。”党员、测量组长王敏说。直升机高昂的使用成本一直是个大难题,他想方设法把直升机的使用精细化。为节省一分钟,他和飞行员在测线部署图上反复设计飞行路线、吊装点,最后拿出一个时间最短的方案;为减少飞行次数,他把所有的需要调运的生产生活物资称重,甚至一根钢钎、一桶水都称出准确的重量,按配重制定吊装计划。

  “太累了。”党员、资料处理肖杰说。在测山体最困难的那些日子,他每天要爬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山巅上,就为了更快、更全面的掌握野外一线测量资料,就为了随时给施工人员提供最详实的行进路线。这样来来回回的20多天里,他足足瘦了6斤。

  “太苦了。”党员、测量班长杨翔说。8月31日,前线需在高难山体西南面设置信号中转站,保障12条激发测线的接收。爬山中途10点多的时候,就见黑云压顶,气温从26℃骤降到12℃,拇指粗的冰雹打得地面噼里啪啦作响,随身携带的生产设备要占用一个帐篷,两个人挤在一起,一人头顶一个帆布包撑起帐篷顶端的两角,让砸下来冰雹可以迅速弹开。撑了足足20多分钟冰雹才停下来,整个人都麻木了。

  历时46天,36921个高难山体测点,我们完成了!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秋里塔格的每条冲沟、每座山峦都留有我们的足迹,我们无愧山地铁军——测量尖兵’的称号!”

  (张野 刘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