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海涛 雷嘉兴
马来西亚的白咖啡、泰国的芒果干、越南的红木家具……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在即,一批批来自东盟国家的展品陆续运抵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些展品并不陌生,中国线下、线上购物平台上的东盟特色商品日趋多样。
便捷的跨境货物贸易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注脚之一。伴随着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推出“升级版”。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6846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一些受访人士分析称,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的关键词,贸易额攀升背后反映出双方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经过30年蓬勃发展,中国-东盟关系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的成功典范。
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已覆盖双方90%以上的税目产品。“中国和东盟经济具有较强互补性,相关贸易壁垒的破除进一步释放了区域经济活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杜兰说,近年来,随着自贸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马中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仍在蓬勃发展,我们也致力于探索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的新途径。”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兹利米·扎卡里亚说。
业内人士反映,东博会平台的“磁场”效应是中国-东盟贸易数据持续向好的另一关键因素。据王雷介绍,东博会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近年来积极向企业传导降税、市场准入、减少壁垒、跨境结算等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直接享受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园区建设等方面的自贸区建设商机,“一带一路”建设和经贸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东博会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双边经贸交流合作、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有效平台。”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雷小华说,前17届东博会吸引了逾92万名中外客商参展参会,并在国际产能合作、跨境园区建设、跨境金融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建设取得实效,有效促进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