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十年再出发 续写新荣光 江苏泰兴:力求“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郑逸新 石志广 韩登军

  走近江苏省泰兴市长江沿线,湛蓝的天空、洁净的道路、清新的空气、沿江的绿树花草和江边像多彩丝绸一样的带状公园成为当地人的自豪。因为江边的美景不仅慰藉了他们的眼睛,也慰藉了他们的心灵。

  一座城市坐落于美丽的长江边是多么的幸福。为了这幸福,多年来,作为滨江工贸型城市的泰兴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保持战略定力,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埋头实干,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一江清水、两岸葱绿”成为实景,力求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今年年初,这个市制定出台的《美丽泰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进一步明确,将持续推进健康长江保护行动,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口排查整治工作,再次唱响全力守护“一江春水”的高歌。

  提高站位,形成长江大保护工作合力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泰兴市把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压倒性工作来抓,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思想重视、决策部署、制度建设、保障投入等“四个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环保优先。

  对标对表新思想,泰兴市在长江大保护中,保持政治上不糊涂,作风上不含糊,面对困难不退缩,维护生态保护红线,做到了“三到位”。

  强化责任到位。围绕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齐抓、部门乡镇共管,该市成立了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向环境污染宣战指挥部,新设市委生态环保办,与“263”办公室合署办公,协调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和向环境污染宣战工作。落实“清单交办、领导包案、现场检查、办结销号”机制,实行一周一通报、两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

  强化考核到位。用考核“指挥棒”增强抓长江沿线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该市出台《长江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办法》,优化政绩考核体系,差异化考核沿江乡镇、园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并对长江保护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人员,由泰兴市纪委监委部门进行问责问效。

  强化投入到位。该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的长江沿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江边重点污染减排工程、绿色创建的补助和奖励,同时筹集生态环保公益基金1.9亿元,用于影响长江生态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应急启动资金。

  聚焦问题,打好长江沿线治污攻坚战

  泰兴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做好长江生态环保问题整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的彻底、有效治理。

  一着不让,守护“一片蓝天”。完善沿江“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建成11个乡镇空气监测子站。卫星遥感、走航观测,助力靶向溯源、精准治理。设立省控监测站点“点位长”,市领导带头督查沿江周边污染源。推进蓝天保卫战重点工程项目,低氮改造10家企业13台锅炉,强化工业VOCs排放监管和综合治理,完成VOCs综合治理项目182个、餐饮油烟整治项目20个、淘汰老旧机动车8万多辆,关停8家不合规汽修企业。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扬尘整治达标率95%以上。深入推进“散乱污”企业集中治理,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125家,升级改造95家。

  全力以赴,留住“一泓碧水”。作为生态环境部列入的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城市,泰兴市设立“长江体检表”,“一口一策”“一河一策”整治,扎实开展长江入河排口整治,完成378个入江排口监测溯源,取缔排污口7个,规范整改205个,完成15条通江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全面推进河长制,大力实施通江河道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城镇村污水管网572公里,集镇区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实行沿江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全覆盖,建成投用岸电设施10套,在长江干线流域率先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消减化肥使用量1298.8吨、农药使用量938吨,改造提升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452家。

  持之以恒,坚守“一方净土”。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修复江边化工园区关停企业拆除场地土壤,启动新一轮土壤环境评估。认真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交办反馈问题、中央环保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完成86个固废填埋点位整改,开展新一轮隐患排查,加快实现固废环境隐患“见底清零”。建成1.5万吨危废焚烧园区处置项目,230家产废企业安装危废仓库视频监控,全部实现联网申报。“一年小灶、三年大灶”,对198家企业开展两轮危废处置专项整治行动,46家企业完成危废库整改或新建。

  补齐短板,提升长江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能力就是发展能力”。泰兴市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推动长江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补齐“三块短板”。

  补齐基础功能短板。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形成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能力8.5万吨/年、填埋处置能力4万吨/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能力3.5万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800吨/日、应急填埋40万方库容。完成沿江虹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 建成沿江泰兴经济开发区5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地10万吨/日水厂主体工程。

  补齐科技监测短板。建成投运“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实现空气监测子站乡镇全覆盖;依托江边、河道、园区高耸的通信铁塔,安装高清、高空瞭望监控,实现对长江泰兴市段水域无死角、无间隙“瞭望”。

  补齐制度监管短板。全面推行网格化监管机制,落实生态文明委员和环境保护委员,打通基层长江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完善领导挂钩负责及河长、断面长、林长等制度,加快三级联动长江环境管理平台建设,以泰兴经济开发区为试点,形成“企业—园区—部门”金字塔型数字化管理体系,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园区属地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责任;强化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零容忍打击长江环境违法行为。

  产业转型,追求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泰兴市委、市政府坚持“含绿量”就是“含金量”“含新量”的理念,在推动全市经济特别是沿江经济带发展中,聚力创新转型、特色发展,追求“绿色GDP”。

  优化“存量”。近3年关停并转化工企业76家,其中关停拆除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21家;深入推行“专家治厂、科学治污”,以“一企一策”推进化工企业整治提升;持续加大工业企业控污减排力度,淘汰落后铸造产能16.8万吨、电镀产能12.2万吨,玻璃产能2.5万吨,印染5500万米、纺织1050万米、水泥产能90万吨。

  提质“增量”。编制落实“三线一单”,在泰兴经济开发区之外,不批化工项目;长江干流岸线、清水通道沿线一公里,不新改扩建化工项目。建立遴选决策机制,注重招引重特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及高新产业项目。出台园区特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建立“链长制”,以“一条产业链、一位党政负责人、一套工作机制”推动“三区三园”特色发展、转型升级。依托长江岸线优势发展的泰兴经济开发区,构建以精细化工为支撑、新材料和健康美丽(医药日化)产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保障的“1+2+X”现代产业体系,创成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和省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园区。

  撬动“转型”。严格项目遴选决策机制,按照《江苏省化工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录》从严审批项目,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项目一律不予以初审转报,切实提高项目“含绿量”和产业“含金量”。会同银行、水务等部门对黑色、红色等级企业落实限制贷款、征收差别化水电价、加密环境监管等措施,对环境信用评级高、污染防控成效好的企业,优先安排环保补助资金、绿色信贷并实施豁免管理措施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引导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评价结果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目前,纳入银行征信系统企业1567家;探索建立重点企业环境行为审计制度,倒逼企业转绿转轻。

  “生态+”,打造大江风光带新优势

  2018年5月,泰兴市划出50%以上长江岸线,启动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建设,于2020年6月5日建成开放。如今,“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江堤变赛道”,先后拆除6家小船厂、23个鱼塘、53座建筑物和构筑物,关闭小化工等企业20多家,累计腾退岸线6.4公里,江堤内恢复湿地3000亩,植树造林1200亩。

  将长江生态廊道向纵深拓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2019年10月,该市坚持“江、岸、村”系统治理,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振兴”,启动长江生态廊道拓展区建设,至目前,已把拓展区核心区域打造成美丽宜居家园、圩区生态田园、大江风貌游园。

  同时,泰兴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230亩生态安全缓冲区——尾水涵养湿地,由高低不同的生物氧化塘、垂直潜流湿地和清水涵养塘三部分组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至一级A标的达标尾水通过地下管道引入缓冲区进行生态过滤,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开发区水环境质量。湿地规划总面积230亩,目前已投入1.1亿元建成80亩,日均可接纳尾水3万吨左右。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才让长江经济带成为黄金经济带,需要更多的“行动派”积极参与。泰兴市明确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量较“十三五”期末均下降10%,林木覆盖率达到26.2%以上。

  泰兴市委书记张坤表示,全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美丽泰兴建设行动为统揽,突出长江生态保护,不断深化“两山”理论的实践探索,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奋进现代化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