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泰兴经济开发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前两季度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排名泰州A档园区第一

1.jpg

  ■通讯员 蒋彬 唐蓉

  近日,记者从江苏泰兴经济开发区获悉,园区在泰州“三比一提升”考核中,一、二季度综合排名A档园区第一。园区高质量考核共性考核指标中,园区工商税收、征收期工业开票销售、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及增速、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市比重及增速等4项指标综合得分第一。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7月份泰兴经济开发区主要指标稳健增长,工业开票销售1-7月完成620亿元,增长45.3%,完成市交任务的68.5%,预计全年开票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5家,10-50亿元企业23家;工商税收完成28.96亿元,增长64.3%,完成市交任务的71%;规上工业产值完成609.9亿元,增长52.2%,超市交任务4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完成市交任务的46.2%;自营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1.5亿美元,增长58.1%,完成市交任务的74.7%,超序时16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持续发力,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8个,医药日化项目5个,非化等其他项目3个;在手重点跟踪凯莱英、旭化成、优美科等重大项目41个;新开工项目亿元以上项目12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其中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6个,医药日化项目2个,服务业项目2个,非化项目2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2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2个),其中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5个,服务业项目2个,非化等其他项目5个。

  ——创新转型步伐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做好沿江1公里范围内19家企业关停并转工作,计划整治提升10家、关停并转9家。深化泰州“亩均论英雄”改革,上报盘活低效闲置用地647.4亩,完成泰州市交任务的83%;出台企业差别化管理实施意见,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实施第四轮“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工程,推动企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加快集聚,“1+2”特色产业体系持续做强,1-7月份,特色产业规模达475亿元,占全区总规模的76.6%,其中精细化工产业新招引项目2个、新竣工2个、在建在批23个,开票销售305亿元;新材料产业新招引项目6个、新竣工5个、在建在批18个,开票销售125亿元;健康美丽产业新招引项目3个、在建在批12个,开票销售45亿元。科创体系持续完善,进一步深化“平台+基金+项目”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7月份,新材料研究院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入驻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5个和4个,众创空间入驻服务业项目9个;北京荷塘生命科学原始创新基金、泰兴新材料研究院产业孵化基金等4支基金,完成各类项目投资5.68亿元;区内企业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三站三中心”31个。

  ——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片区开发全面提速。围绕特色产业体系,加快“五大功能片区”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新浦产业园已完成《规划环评报告书》,正根据省厅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实施的13个项目中,氯乙烯和聚苯乙烯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聚氯乙烯和丙烷脱氢制丙烯2个项目在批,其余9个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实施的9个填埋场及焚烧项目,已建成6个,在批在建3个;二期先导区建设的表面处理中心项目,已列入江苏省“绿岛”试点项目清单。日化产业园正在实施项目7个,其中同质污水预处理厂项目已完成安全预评价编制、施工图审查,正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制施工图预算;上半年实质性签约日化项目2个,在谈项目5个。南片区5万吨工业污水处理厂主体结构即将完工,设备安装完成60%;公共管廊院士路段完成施工;中试孵化产业园项目已拿到备案证;另外,延长中燃、合全药业、惠生等6个项目正加快建设推进,兴普泰、博睿光电等3个项目正履行报批手续。行政商务配套区人才公寓主体结构和二次结构全部完成,总体初装完成50%,丰产河通段港河活水工程完成施工。

  “下一步,我区将紧扣全年目标任务,加强分析研判,落实有效举措,推动发展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确保全年完成工业开票销售1000亿元,工商税收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以上;泰州三比一提升考核和泰兴开发园区高质量考核继续保持第一。同时,超前谋划2022年首季开门红,确保完成工业开票销售280亿元,工商税收12亿元。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经济开发区主任朱为祥表示。

  ●聚力产业转型升级。以质态提升为核心、以优质培育为重点、以落后淘汰为补充,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好“减”的文章。坚决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加快沿江1km范围内化工企业关停步伐,确保2021年关闭退出2家企业,2022年关闭退出7家企业,最终沿江1公里范围内保留10家。二是做好“特”的文章。持续做强“1+2”特色产业优势,依托氯气、氢气、乙烯、丙烯等基础原料优势,集聚发展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塑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年内力争产业规模达500亿元;依托区内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及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关键环节产品优势,积极发展工程塑料、建筑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树脂、锂电材料等领域,年内力争产业规模达300亿元;依托区内药物合成、天然油脂衍生类等上游原料优势,围绕“研发+原料药+成品药”医药全产业链以及“洗涤、化妆、口腔护理”日化三大主品类,推动医药、日化产业集聚发展,年内力争产业规模达80亿元。三是做好“优”的文章。深入推进第四轮“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工程,督促企业对照建议意见,针对性制定提升方案,年内引导企业实施技改项目60个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调查摸底化工区所有工业企业用地、亩均产出等情况,协同“五未”土地清理处置,“一企一档”“一地一策”实施整治提升,年内再盘活500亩左右。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内新增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持续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年内冶炼厂完成股改,泰特尔上市报会。

  ●聚力重大项目突破。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质效大提升,以优质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一是高质量抓招引。利用园区现有产业基金优势,探索“基金+项目”招商模式,积极招引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绿色循环低碳的高精尖项目。坚持精准靶向招商,举办专题招商活动,重点招引对产业链有重要影响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二是高标准抓推进。落实重大项目“驻厂员”“代办员”制度,畅通审批环节,提前部署用地、水电、道路等基础配套,协调施工进场和材料供应,保障重大项目稳步推进,确保全年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7个、16个,其中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个、10个。三是高速率抓达效。加强对已竣工项目的政策和信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试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推动企业尽快进入正常生产,释放新的增长点。

  ●聚力安全绿色发展。按照“控源头、提本质、严监管、强科技、全封闭、优保障”要求,严格遵循安全环保“三管三必须”原则,推进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打造本质安全型园区。完善下半年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紧盯33项重点工作任务,逐条逐项抓好落实。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切实降低各类安全风险。深化全域风险辨识管控,动态更新“一图一册一清单”,闭环整改各类风险隐患。探索建立本质安全园区科学评价体系,编制完善评价方案,认真组织评估评审。健全完善“执法+服务”“部门+园区”一体化监管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化工企业联合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凝聚执法合力,提升监管效能。总结推广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记分管理试点经验,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情况进行审计,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扎实开展15种重点监管危化工艺和155个重大危险源专项提升工程,年内完成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等重点工艺检查。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新浦化学创成一级标准化企业,常隆农化、奥喜埃、博特新材料进入备选。以“应用技术学院”为目标,加快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力争明年3月试运营。提档升级智慧园区2.0建设,提高实战化应用水平。高标准建设澄江路特勤消防站,同步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日常调度轮训,积极构建平战结合的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打造环保示范性园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围绕“限值限量”总体要求,全面压降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大气环境治理“一企一策”,常态化开展“大气立体走航监测”,通过技术手段加大废气防治设施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削减VOCs排放量。加快企业水污染专项整治进度,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质态,完成6条入江河道生态治理,加强入河水质管控,严格企业清下水达标排放,杜绝清污不分现象,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固废治理成效,结合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加强危废处置全流程管理,周期性开展危废“去库存”行动,降低环境安全隐患。持续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调查,年内完成21家重点企业调查评估报告,加快老A区和马甸地块整治。深入摸排企业“两高”项目污染底数,探索节能降碳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腾出环境容量,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聚力提升承载能级。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以赴保运转、防风险、促发展、强支撑。一是更高水平完善科创体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构建“产业+基金+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加快中试孵化产业园审批,力争11月底开工建设,首期拟入驻中试项目5个。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确保新浦研究院年内开工建设。加强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再设立2只总规模10亿元的新材料、医药日化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推动科创企业和项目加快上市进程。突出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全年计划招引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0名。二是更优思路深化国企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公司在五大功能片区开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大国有资产,做强主营收入,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三是更大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四是更实举措突破瓶颈制约。加快完成区域环评规划审批,持续深化环境政策集成改革,上争建立园区污控指标交易平台,探索污控总量区域平衡,着力破解项目落户瓶颈制约。超前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积极构建园区综合能源体系,充分发挥泰州国电能源优势,推动与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碳捕集”利用等项目建设,强化清洁能源供应,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总量。积极上争能耗、污控总量指标政策倾斜,加强企业污控、能耗指标批准量、使用量和余量梳理排查,协调富余量通过线下协议转让,直接用于新建重大项目指标用量。同时,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推进机构高效运转,为企业发展营造高效、规范、便捷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