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6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强:“当代张謇”的通光人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费新华

1.jpg

●通光创始人张强

2.jpg

●通光大厦

  海门城区解放东路186号通光大厦二楼“通光30年发展历程展览馆”内,有一张印着“神箭”两个烫金大字的证书特别引人注目:“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研制建设相关元器件配制工作,为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运载火箭发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特发此证,以资纪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11年12月”。通光助力“天宫一号”、“神舟九号”、“长征二号”完成“飞天”任务,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谁能想到,30年前通光创始人张强带着三四个人创业时,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三无设备,更不要说人才、技术了。在风雨坎坷中一路走来,到今天已成长为国家科技部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光电线缆行业的领军者等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

  “小个子大力士”

  张强说,通光今天不管做得有多大,发展有多好,走得有多远,都不能忘记那段特定时期、特定岁月的创业史。

  通光集团的前身是原新余乡的一个铝箔复合材料厂。新余乡位于海门东北部,祖辈以烧盐、海滩捕捞为业,工业基础薄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门县铝箔复合材料厂在该乡应运而生。1991年,而立之年的原新余乡工业公司会计张强,迈着艰难而又坚定的步伐走马上任该厂厂长。

  实业之路不是平坦的,张强面对的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在乡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原党委书记谢厥民、乡长张汉祥关心指导下,他迎难而上。没有钱,他们在新余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向新余乡水泥制品厂借了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厂房,向本乡汽修厂租了3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这年9月12日设备到厂,10月1日正式运转,但生产的铝箔产品复合强度不够。为了及早生产出达标复合带,张强几乎天天泡在车间里,通过反复比较,听取专家意见,果断地确定了采用低温复合工艺。到1992年1月6日,海门县铝箔复合材料厂生产出了第一根经测试合格的复合带产品,并于这年的4月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当年赢利50多万元,收回了全部投资。

  就在生产铝箔复合带逐步成熟的时候,张强获得一个重要信息:生产光缆前景更好。1992年5月,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张强一同前往国家邮电部调研光线项目。邮电部的相关部门领导听了他们的汇报后,当即表示支持。当时全国只有邮电部几家下属企业办的光缆厂,光缆大部分靠进口,这更坚定了张强的信心。1992年9月18日,海门县光缆厂征地12亩破土动工。就这样,一个当时全国投资最少、设备最简单的光缆厂办起来了。1993年9月,海门光缆厂研发的束管式防弹光缆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填补国内空白,在浙江、山东等地抗击龙卷风袭击中显示了其威力。1995年4月,《中国邮电报》在头版头条以“小个子大力士”为题,报道了海门光缆厂束管式光缆在抗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全国各地邮电通信部门产生了强烈反响。

  “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通光”

  “通光从最早开发的钢塑复合带到光缆,再到全系列的光缆、特种线缆,创新始终支撑着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通光。”张强在回顾企业30年发展时,对创新体会最深刻。

  因为创新,1995年通光集团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 基地和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进入新世纪,通光研发了我国第一根“分裂导体光单元”海底光缆,承揽了国内第一条最大长度的深海区用光缆,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取得了国家专利。在全国首届海底光缆通信技术研讨会上,通光提出了国际上首次提出的海底光缆的张力扭矩性能的概念和试验方法,对海底光缆的设计、施工和运行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至今,海底光缆已成为中国与全球连接的重要方式,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根节能导线变钢芯软铝绞线,它比欧美的一般的钢芯软铝绞线导体的导电率优于63%,能可靠地输送更大容量电流,可降低线损约30%,增容50%。2006年11月,节能扩容导线在辽宁挂网运行,推动了我国输路的技术发展跨入一个新时代。2009年,通光研发的“大截面OPPC光缆又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

  “OPGW”是光纤复合型地线的简称,它在保持原有架空地线的一切性能、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加入光纤,开辟高性能的传输通道,使之兼备避雷和通信功能。2007年6月7日是通光集团值得庆贺的,这一天通光集团研制的OPGW成为我国首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供应商,各项技术性能超越了国内和国际标准,首次打破了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OPGW光缆一直由国外厂家垄断的局面,对通光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短短几年,通光生产的OPGW已遍布全国各地。

  中国第一根防弹光缆、第一根节能导线、第一根100KM海底光缆、第一根大长度铝塑复合带……通光成为中国电子线缆产品国际标准和通信光缆国家相关标准的起草单位,主持和参与了制定IEC标准及国家各类标准20多项,获得国家、省部级高新技术、重点新产品百余项,拥有高新技术产品认证36项,高新技术企业认证12项,国家专利200多项。2019年通光线缆“先进战机及民用大飞机用第二代复合绝缘电线”的研发入选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张强他们采取“引才广收不拒,聘才重奖重用,选才不论尊卑,育才不惜血本”“四不”措施,汇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李万盟,通光发展的功臣,曾任原电子部八所光纤光缆研究室主任,是我国第一条海底光缆的设计师。张强他们“三顾茅庐”,三去淮南,海门县、乡领导和相关部门全力支持配合,上世纪90年代初李万盟加盟通光,为通光光纤光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光还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1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创办了通光研究院,下设电力、光电、海工、电子线缆等技术研究所、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光2000多名员工中,有研发人员100多人,公司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的3%—5%。“当前,光缆市场竞争十激烈,但是总有’空白点’存在,谁发现了它,占领了它,谁就赢得了市场”,张强带领通光人一直在寻找“空白点”,研究“空白点”,填补“空白点”。

  精诚拼搏、创新争雄”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做优做强民族品牌。30年,通光形成了“精诚拼搏、创新争雄”的企业精神。

  张强始终以“创世界名牌、铸百年通光、做线缆行业的领跑者”的企业愿景为动力,带领全体通光人发扬企业精神,专注专业,深耕实业。他为通光连续制定了十一个“三年计划”,这些规划尽管指标、措施因时而变,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始终没有变,而且变为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

  “争雄”首先是“争先”,关键争“市场”,既需要脚踏实地的苦干,更需要高屋建瓴的擘画。通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开发走在其他同类企业之前,进而取得市场先机。1992年他们在生产铝箔复合材料时就开拓出第一条光缆生产线,在全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市场,最终成为全国十大光缆生产基地之一,并荣登中国光纤光缆最具竞争力企业十强榜单。当普通光缆竞争日趋激烈,通光又开始了特种光缆研究开发,成功打破了特种光缆品牌神话。当“一带一路”对中国网络全球化服务提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时,通光瞄准了海底光缆的制造,并达到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通光海底光缆占了国内市场的60%以上。常言道,生命之树常青,在通光,张强他们揭示了“思想之树常青”的道理。2009年8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个座谈会上,他听了张强富有建设性、思想性的发言,十分赞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球气候雄心峰会宣布中国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通光决策者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中敏锐地看到了产业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通光将在其“十一 三”计划中投资10亿元,进一步完善中高压海底电缆、光电复合缆产品。

  在资本运作上,从2009年起他们加大经营力度,集团公司控股的江苏通光电子线缆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16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海门工业企业上市第一股,有力地促进了通光的发展。通光先后收购了常州华银昌隆电气、上海德柔、金波科技、深圳天益智网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

  为加大国际化步伐,通光于2017年在印度投资建工厂,一期工程当年开工,2019年6月1日正式开业投产。通光“十一?三”计划将建海外第二工厂,实现海外销售比重达20%。通光销售网络在国内遍及各省市自治区,在亚洲、欧洲、美洲和俄罗斯设立多个办事处,“通光”牌光缆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通光旗下拥有19个全资及控股公司。通光光缆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通光成了称雄于中国光电线缆行业的领军者之一,成为“中国光纤光缆30年最具影响力企业”,中国电子信息企业100强、中国通信工业企业100强、“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成为全球线缆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通光产品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了中国光缆线缆满天星斗中的一轮明月。张强先后被授予“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大道致远,行则必至。30年通过三次转型,通光已形成光通信、电力、装备互联系统三大产业,计划在国家“十四?五”、企业“十一 三”期间,三大产业并驾齐驱,全力推动人才、品牌、国际化、资本经营四大战略;采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拓展国际业务、品牌建设、现代企业管理、融资六大举措,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

  “建百年通光,富百万人民”

  清末状元张謇坚守的“达则通济天下”“兼济天下苍生”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张强。张謇在家乡创办实业、学校以及兴办慈善公益事业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张强。张强认为:企业家的人生价值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是你拥有多少财富;无形的是你如何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张强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企业大大小小的数字中,唯独一个数字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入库税金,这是企业实打实对国家的贡献。近20多年来,通光一直是海门的利税大户,入库税金一直名列海门骨干企业的前茅。2020年,通光销售18.8亿多元,入库税金达5600多万元,位列海门工业百强企业第五名,2021年上半年已销售15多亿元,入库税金突破4400万元,与去年相比实现翻番。除了为国家多上缴税收,还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承担责任,为员工谋求幸福。

  2005年,通光捐款400多万元,支持新余中学建设;出资100万元,建造包场“通光”大桥;支持建设通吕公路“通光大道”街;为包场敬老院捐款数十万元;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慈善基金;2008年支持抗灾,捐助通信线缆,等等。2020年抗击疫情,通光集团积极行动,第一时间向海门慈善基金会和相关单位捐款100万元,通光集团全体党员向党组织交了特殊党费。据统计,近几年来通光回报社会的资金达一亿多元,为实现“超百亿销售,建百年通光,富百万人民”的愿景砥砺奋进。通光集团党委书记张强荣膺海门区第二届张謇式企业家称号,通光荣获“慈善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壮大都是与时代同行的壮美诗行;每一位优秀企业家的成长都是产业报国、实业兴国的精彩华章。从张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企业家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富不忘责的品格,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楷模张謇的身影。

  通光,海门之光!张强,海门之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老科协企业家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