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 华东周刊

2021年08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汤利忠:让城市更精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 洁 刘荣荣/文

1.jpg

●滨和集团董事长汤利忠    朱  浩/摄

2.jpg

●滨和集团承建的杭州奥体中心亮灯工程    楼晋瑜/摄

3.jpg

●滨和集团参与建设的滨江樱花大道    马晓才/摄

  以十里樱花惊艳亮相的“最美跑道”,带给市民无数惊喜的大小莲花,烂漫夺目的钱江四桥夜景……点缀在城市各处的点睛之笔,让美丽杭州不断升级。

  滨和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度杭州市新锐杭商汤利忠,正是美丽杭城的建设者。2004年,从照明行业起步,他用十七年时间,不断拓展事业的宽度。

  环卫保洁、市政建设和养护、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城市路灯和景观照明建设及养护、智慧交通、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深入城市服务的各个领域,如今,滨和集团已成为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中的佼佼者。

  ◎100%的努力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1997年,汤利忠刚刚毕业,不甘平庸的他决定去上海闯荡。工作之初有诸多不易。在炎热的夏季,住的地方没有床,只有几块木板,他简单铺上草席就睡了。他在一家照明公司做销售,被拒绝是常态。“别人能够请你进来,给你表达的机会,沟通一下,已经是一个大福利了。”

  多年的销售经历,让汤利忠深感单打独斗的疲惫,他想要建立自己的团队。2004年,他踏上创业之路,成立了滨和环境建设集团的前身——杭州珍信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开始承接一些小型照明项目。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资金问题永远是最难跨越的障碍。汤利忠直言:借钱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在当时,银行并不能给初创企业提供太多支持,他只能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求助来筹措资金。通过与企业的不断洽谈,凭着之前积累的口碑,他最后争取到,通过采取分批交货付款的灵活方式,来维持自己小微企业的正常运作。

  在创业的过程中,汤利忠秉持着一种信念:对待所有的工程,都要100%的努力,100%的付出。基于此,滨和集团完成了一项项重大照明工程,给城市带去绚丽的风景。

  作为亚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和杭州奥体中心网球决赛馆,大小莲花的灿烂灯光提醒着人们杭州即将进入亚运时间。汤利忠正是点亮大小莲花的“魔术师”。

  大莲花照明工程在2015年年底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挑战不小。设计要求夜晚灯光呈现出一朵莲花,同时,灯光不能有任何颜色偏差,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遇到问题,只能迎难而上。为了满足设计要求,必须保证大莲花每个灯的位置都调得非常准确:“每一盏灯,我们要调试好几个小时”。汤利忠告诉笔者。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整个奥体主体育馆亮灯工程,大约有2000个大型投光灯,施工难度不言而喻。

  当时正值春节前夕,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建设,工人们只能推迟回家的日期,留下来抓紧赶工。为了让工人们赶上回家过年,公司包租了两部民工专列,为每一位工人送去年货大礼包,还准备了防寒服。施工团队上下一心,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灯光照明工程,拿下了业界知名的阿拉丁神灯优秀工程奖和中照照明奖三等奖。大小莲花灯光璀璨,成为了杭州新地标。

  2022年杭州亚运会召开在即,滨和集团有了更重要的任务——为奥体主会场打造惊艳绝伦的灯光秀,强化大小莲花的联动。目前,在汤利忠的带领下,滨和集团正紧锣密鼓地筹备项目,努力再创佳绩。

  除了杭州奥体主体育场照明工程,荣获第11届中照照明工程设计一等奖的复兴大桥夜景照明工程,对滨和集团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在该项目组中,桥体结构不允许被破坏,不能在桥上打一个洞,也不能电焊,这是汤利忠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复兴大桥的使用寿命约一百年,亮灯工程也需要保证相应的使用年限。为了保证灯具安装的稳定性,汤利忠和团队加班加点,想了很多办法。在最后的设计方案中,决定使用不锈钢抱箍把灯固定在桥上,避免对大桥主体造成影响。

  虽然定下了使用抱箍,但使用什么款式、尺寸、材质,都需要谨慎地斟酌,“我们设计了很多种类的抱箍,最后选定了不锈钢材质,只有高标准的不锈钢才能真正防锈”。

  复兴大桥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期间,每天都有大量车辆来来往往,要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同时又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这是工程的又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滨和团队采用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实行24小时两班倒。

  作业难度高,安全问题被汤利忠放在首位,“工人施工都要求严格做好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佩戴保险绳,很多时候是高空作业,有的超高层建筑达到200米,安全措施不到位是非常危险的”。最终,团队众志成城、团结一心,顺利完成了复兴大桥夜景照明工程。

  在滨和集团完成的众多项目中,汤利忠印象最深刻、最具挑战的是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穹顶亮化工程。G20峰会召开前30天左右,滨和集团才接到任务。穹顶为钢结构,设计方的要求是灯光需要照亮会场,但不能让观众看到灯具,同时要保证灯具稳定性。

  接到任务之后,汤利忠立刻带领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时间紧迫,从项目整体出发,经过一天的思考讨论,定下了方案,排除万难推进项目。

  任务艰巨,困难重重。G20峰会召开在即,安保安检工作也变得格外紧张,排查不断。而每一次的安全检查都要暂停施工。安检工作持续升级,给工程进度带来不小的挑战。

  按照以往灯光项目的实施经验,从前期的工程准备,到安装、调适,需要花费三、四个月时间。这一次,滨和集团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从中标到项目调适完毕仅仅用了28天,在G20峰会开幕前几天圆满交付,为峰会提供了出色的照明环境。

  ◎创新,求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杭州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照明领域可以承接的业务逐渐减少。察觉到市场风向的变化,汤利忠开始谋求新的发展。

  2014年,集团进行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过程优化,开始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升级。当时正值G20峰会前期准备阶段,滨和以此为契机,在照明工程之外,开始深入综合养护、环保工程等多个领域,并取得多项工程类荣誉,为企业发展拓宽了道路。

  2016年,公司正式变更为滨和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司规模发展到千余人。从照明行业蜕变为一家集多项城市服务项目为一体的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滨和集团已经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径,汤利忠有自己的考虑:“首先是照明工程的需求在缩小;其次,响应国家号召,我们跟随着政府的脚步去发展,深入环保领域和城市服务领域。只有从政府、市场的需要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才能让公司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汤利忠重视集团内部的创新。在智能化领域,滨和早早布局,进行了楼宇安防系统的建设,目前正在停车系统、电梯五方通话系统、门禁管控等细节处做深入研发。

  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浙江不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汤利忠先人一步,2016年开始,滨和集团就进行了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从对居民的引导教育,到垃圾的收集、运输与处理,提供全链条服务。他注重硬件投入,引进了先进的大型设备,建立了日处理400吨垃圾的餐余垃圾处理厂,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城市服务与资源再利用处理能力。

  滨和集团构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垃圾处理与分类服务的城市生活垃圾运营系统——新型智慧互联网+垃圾分类,通过积分回馈的形式,引导、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源头上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前,滨和集团承办的垃圾分类业务以杭州滨江区、萧山区为主,同时辐射全国。

  在市政园林工程施工、维护方面,滨和集团具备极高竞争力。滨和集团沿着“创精品——树形象——赢市场”的品牌发展之路,制定了系统化的精品工程规划,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施工和绿色施工。扩展高端市场,维护终端市场,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力,以品牌创造效益。每年樱花季,在朋友圈刷屏的滨江“最美跑道”,就是滨和集团的得意之作。

  随着我国汽车持有量的持续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通需求与道路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为此,滨和集团正着力打造智能交通维护工程,对区域信号灯、电子警察、环机监控和设备机房等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维护,以保证各个设备的正常运行。

  怎样的企业才不会被时代淘汰?这是汤利忠一直思考的问题,“要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更强更专更精细化,当然,团队建设也要更加完善”。他将滨和集团定位为高新企业,高新科技与产业是他一直紧盯的领域,他认为,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政工程的需求量会趋近饱和,必须想办法提升技术门槛,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如今,滨和集团已在智慧城市的许多细分领域取得了成绩,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城管等。汤利忠告诉笔者,滨和集团目前正在研发的智能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环卫作业、绿化养护、垃圾处理等业务模块的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一路走来,这位企业家目标坚定、稳扎稳打,踏实地走好了企业发展的每一步。未来,汤利忠希望公司规模能够更上一层楼,也希望自己能够怀揣新时代工匠精神,将追梦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