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克万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根本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湖北省襄阳市人社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转变行政思维、改革行政体制、创新行政方式、完善行政保障入手,通过“赋权、削权、控权”的方式,重构行政管理权、经办权和监督权,切实解决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四多四少”问题(机制创新研究的多,体制改革研究的少;环节加加减减的多,流程革命性再造的少;以个体需求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多,围绕根本治理统筹设计的少;一人能办一件事的多,一人能办所有事的少)。目前,进驻市人社服务大厅的25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窗通办”,获得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广泛赞誉,受到国家人社部和省人社厅高度肯定。经验做法已在全国推广,并被人民网、《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企业家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100余次,人社部于7月份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人社系统行风建设专题培训班上,襄阳市人社局做了专题报告,擦亮了襄阳政务服务优质品牌。
实施“三权重构”的主要做法
(一)重构管理权。核心在于“赋权”。襄阳市人社局于2020年关闭了市直8个分散的单一职能办事大厅,成立市人社服务大厅,统一进驻新市民服务中心,将分属于19个单位(科室)的“人、财、物”等管理权限统一赋予大厅,彻底拆除“部门”利益藩篱,实现“管理一体化”。一是赋予人员管理权。成立大厅临时党支部,实行实体化运作,出台《大厅人员管理办法》,所有工作人员与原单位脱钩,只保留人事身份。二是赋予经费使用权。出台《财务资金分担管理使用方案》和《财务报销管理办法》,按照各单位派驻人员数量、公用经费标准和具体事项需求,从各单位统一调配经费数额,由大厅统筹使用。三是赋予设施配置权。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由大厅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办公设备,所需经费由派驻单位按比例分担,产权属出资方。四是赋予业绩考核权。把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结果作为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按照日常考评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方式,由大厅确定干部职工年终考核结果等次,并直接占用原单位指标。通过科学构建体制机制新格局,有效破除了“管理权难集中、部门壁垒难打通、资源难共享、信息难互通”等体制弊端,大厅与各单位、科室的管理权责更加明晰,各项工作衔接运转更为顺畅。
(二)重构经办权。核心在于“削权”。一是削经办环节,再造流程。坚持以“减”促“简”,以“简”促“优”,以“优”促“效”,在确保业务经办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科室减、专班压、群众提、会议定等方式,极限精减环节,极限压缩时限,对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重塑,实现308个政务服务事项减环节71个,减时限5003个工作日。170个即办件事项位列全省第一,98个“掌上办”事项全国领先。二是削证明材料,再树标准。本着“非必要一律减,能共享的一律减,能事后追溯的不预先设置门槛,能用信用承诺的不作为必要条件”等基本原则,对所有人社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固化,形成统一服务标准,制定了《“一窗通办”受办分离操作指南》,削减证明材料176个,切实以材料清单的“最小颗粒度”换取群众“最大满意度”。三是削部门壁垒,再建体系。通过大数据、信息化等手段,共享部门资源,创新稳岗返还、“静默认证”等“无申享”服务改革10项,做到“群众免申报、服务不见面、政策自动享”,经验做法全省推广;大力推进“一事联办”,与医保部门梳理联办事项13个,互派工作人员联合办公;大力实施“人社服务网点便民计划”,在市区58个建行营业厅开通11项高频事项查询经办服务,对11个社区和2个街道办事处委托下放32项高频事项受理权和23项高频事项经办权,切实建立以市人社服务大厅为中心,4个城区社保办事处为分支,多个社区、银行为网点的“1+N”服务体系,实现人社业务“一城通办”,方便群众“就近办”。四是削审批层级,再创模式。打破传统纵向科层制,削减中间管理层审批环节,实行扁平化管理,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经办所有事项,原单位(科室)只负责政策指导和重要事项审批,从而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和决策的效率;制定一件事申请表、经办指南,统一业务流程,完成10个“打包办”事项;精简规范业务用印,原则上只使用“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专用章”,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用印”。人社政务服务实现了从“找单位”“找熟人”到无差别“受理”、一站式服务的转变,使“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
(三)重构监督权。核心在于“控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削减自由裁量权,切实消除监管“灰色地带”,最大限度压缩“微腐败”生存空间,彻底实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不求人”。一是实行业务受审分离。设置受理岗24个,审(核)批岗44个,出件岗18个,并规范各自工作岗位权限,各业务环节互不关联、互相监督、相互制约,做到受理不审批、审批不出件、出件不办理、群众不见面,有效防控廉政风险。二是实施办件结果比对。出台《人社服务大厅业务办理结果比对制度》,通过提取政务服务经办信息,采取系统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件数量、时间、效果等进行比对,有效核查业务办结量和按时办理率。三是实现操作全程留痕。出台《全程留痕管理制度》,所有政务服务事项通过综合平台受理、业务系统经办,对于暂无系统支撑的4项业务,由工作人员对经办服务“受理、接收、审核、出件”进行人工操作全程记载,确保所有政务服务做到“可查、可溯、可比对、可追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拖延办事效率。四是实时接受群众监督评价。制定《作风建设“七不准”》《政务服务“零拒绝”》《政务服务评价结果运用办法》等制度,主动公开业务事项对外服务指南,公示监督电话和“好差评”二维码,邀请服务对象为每一次办事体验评价打分,并逐月对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倒逼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市人社服务大厅无一件超时办件,无一起群众投诉,连续4个季度被评为全市“文明窗口”,“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月考核始终位居全市前列,12次排名第一。
推行“三权重构”的几点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强力推进,“三权重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其间经历过困难,遇到过阻碍,但通过我们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思想破冰是关键。工作中,许多同志思想站位还停留在“要我做”的阶段,“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作为”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尤其是各个部门责任不同,分工不同,为规避风险,就制定各式各样的政策规定,形成“制度”套“制度”,“锁”上加“锁”的局面。如果,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思考问题,就能为打破思想桎梏,追溯问题本源,找到新的思路。比如,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政务服务质效的重要抓手,但不是唯一途径,只有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创新行政方式,才能根本解决政务服务领域“一事联办”难推进、“一窗通办”难实现、服务质效难提升、人民群众难满意等问题。
(二)决心毅力是核心。“三权重构”改革涉及体制机制调整,更涉及权力再分配,是动了一些人“奶酪”,且“得罪人”的工作,必然阻力重重,必须坚持“不破楼兰终不还”“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必成信念。比如,流程革命性再造,削减部分经办审批环节,触及了一般干部利益;重构管理权,将分属于各单位(科室)的“人、财、物”等管理权统一赋予大厅,触及了领导干部利益;主动公开、规范办事标准,加强“一事联办”,推行政务服务“零拒绝”,触及了人社部门利益。因此,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才能统一思想;只有站在优化营商环境大局上作为,才能刀刃向内;只有从襄阳长远发展去谋划,才能破除部门局限。
(三)流程再造是基础。再造并不是简单地“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而是从理念上根本性转变,站在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角度,怎么方便有利,怎么设计流程,是颠覆性、革命性的重塑。只有科学合理的经办流程,才能确保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才能得到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对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目前,通过数据比对,我市人社政务服务领域与深圳市相同的80个事项,有79个达到或优于其承诺时限;与杭州市相同的51个事项,有44个达到或优于其承诺时限;与广州市相同的69个事项,以及与南京市相同的17个事项,我们均达到或优于他们的承诺时限。
(四)制度创新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就更重,需要运用制度威力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因此,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把要解决的问题、困难、症结,和好的想法、做法、经验,用制度来规范化、标准化,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为推进政务服务领域深层次改革保驾护航。截至目前,已创新制定各类制度机制21个。
(作者为湖北省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