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欣荣 郭敬丹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历来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今年上半年,上海经济同比增长12.7%,增速与全国持平。与此同时,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6%,外商投资增速超过20%。这两项“出挑”的数据,展示出“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发展迸发的新动能。
硬核创新:新动能加速“接棒”
冲咖啡、拼魔方、做手术……近日亮相的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未来体验馆,可谓黑科技满满。一批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产品,向观众展示“智能造”的未来潜力。
从事康复机器人研制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把总部搬到张江机器人谷。从上下肢、腕关节到手功能,傅利叶推出多款康复机器人产品,还拿下了美国、欧盟等多个海外区域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包括智能机器人在内,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12.3%。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5倍、32.1%和24.5%。
新动能加速“接棒”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布局和研发投入。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上海方案”,102项重点任务已全面启动。
抓软实力: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强
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固定”下来,由此制成的新型材料可以用在操场跑道上。在跨国企业科思创(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这样的新业务让人“脑洞大开”。
“上海的‘店小二’服务让我们感受很深。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将位于上海的管理型地区总部,升级为集投资、管理和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地区总部。”科思创集团中国区总裁雷焕丽说。
科思创的事例是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上海将提升城市软实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人居环境,使上海的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上海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再创同期历史新高。
对总部经济“增能”,是不少外国投资者的选择。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截至6月底,跨国公司累计在沪设立地区总部802家。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汤汇浩说,疫情下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外资外贸,彰显了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活力。
上海不仅是最受外商青睐的投资首选地之一,也吸引民企纷纷“抢滩”。在上海青浦的西虹桥片区,年初破土动工的美的全球创新园区,近300人的施工团队正在加快基建进度。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研发总部、第二总部。(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