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
7月27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在兰州会见了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一行。尹弘表示,甘肃特色农业优势明显,能源资源禀赋优越,交通物流畅通便利。东方希望集团投资领域多元,综合实力雄厚,与甘肃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加大在甘投资力度,优化产业和项目布局,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地企共赢发展。
追寻刘永行最近一年的足迹你会发现,这位出生于1948年的企业家仍然十分活跃,经常出差,四处考察、跟进项目进度,不时地与地方政府领导进行战略层面的会谈。他多次表示,将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3岁的刘永行,这位自认与众不同的平凡企业家,身体非常健康,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年轻的状态,依然享受着努力工作的乐趣。
在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永行表示,自己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退休,不是岁数大了就退休,是看还能不能健康地工作,能不能让企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另类”首富:企业领袖低调潜行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刘永行:无论中国的富豪榜上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始终都会有刘永行的一席之地。比他拥有的财富更应令人赞叹的是,他是能够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一个符号化人物,他的企业也同样是这个国家的骨头。这样的评价是极为中肯的。他是低调潜行、为大国崛起而贡献力量的企业领袖。
对于今天的中国,“工业制造”仍然是这个国家赖以持续发展的重器,而刘永行这样的企业家亦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商业领袖代表人物,他们身后的企业同样是这个制造业大国的铮铮傲骨。通过对他的跟访记者对他的商业思维充满敬意,更被他治下的企业所震撼,单单一个“六谷丰登”产业园,其规模之庞大,管理之严苛、精细,令人折服。当年胡润做中国百富榜时一再感叹,“最尊重的中国企业家就是刘永行”。
2001年和2008年,刘永行出现在胡润的中国富豪榜榜首,成为当年的首富。但这么多年来,实际上刘永行一直在这张榜单的前列,无论如何时过境迁,他都四平八稳地占据一席。
他显得有点“另类”,一直低调潜行,鲜少接受媒体采访,扎实稳健地带领自己的企业“开疆拓土”。
论及自己的商业哲思,刘永行爱用“顺势、明道、习术”六个字来概括。
“顺势”就是刘永行从国家发展的脉络中把握东方希望的战略机会;“明道”则体现在任何民营企业都面临且难于拿捏的政商关系上;“习术”则是刘永行在企业发展的专注和专业上。
实际上,从饲料起家,到进军铝电煤化工等重化工业,刘永行的东方希望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也同样的会赚钱,能赚钱。
或许是因为出生、成长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初期,刘永行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脉关联得非常紧密。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与兄弟一起养鸡、养鹌鹑到做饲料发家成名,刘永行很早就开始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小平南巡的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刘永行就与弟弟刘永好去美国考察过一番,看到了倒闭钢厂。这些工厂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再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刘永行觉得这样的产业转移,下一站必然会是中国。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刘永行认为这是定势,因此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是他等待的机会。不过,刘永行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又等了近十年。这十年间,他考察过汽车、钢铁、造纸、轮胎、石油、电解铝等几乎所有的大型工业项目。
虽然靠卖饲料积累下了20亿元的资本,但这点本钱对于要投入重化工业项目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资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产业的认知和理解,因为“确实不懂”,所以刘永行花了十年时间去学习和了解重化工业。
最终选择进入电解铝行业,是因为刘永行发现生产饲料需要生产赖氨酸,需要大量蒸汽,还需要大量的电力,所以要建发电厂。如果自己建发电厂,那么发出来的一部分电和发电产生的蒸汽用来制造赖氨酸,另一部分电则可以生产电解铝。
2001年底,刘永行终于开始了他后来所称的“一条笨路”——由电解铝开始涉足重化工业的发展路径。经过多年发展,东方希望在重化工的“笨路”上已经沉淀下了其90%的资产。
刘永行对于数字极其敏感。他在检查工厂工作的时候,随时随地都会脱口而出各种生产的数据、行业的标值,也能毫秒间运算出所要追问的结果是否正确、合理。他要求他的工厂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尽可能地创造价值。很多生产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在建工厂时,他就反复推算过。
做民营企业,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拿捏政商关系。
刘永行生活非常规律,除了出差之外平时都会在家中吃饭,很少出去应酬。刘永行不喜欢拿他看书学习、陪家人的时间,消耗在各种名利场和某些利益圈中。结交权贵的那一套方法,对他而言绝非正道、用之羞耻。
但搞重化工业非常依赖资源,除了行业里的各大国有企业外,地方企业和其他资本都四处跑马圈地,占领资源。很多项目,层层报批审核,要盖章子的地方很多,有时候还容易陷入“无头官司”的死循环里,不善公关的企业似乎会吃亏。
也曾有因投资项目审批卡壳,下属心急的跑来跟刘永行请示,不行就花点钱公关。结果,刘永行想都没想就给否了。抠门的连一包茶叶钱都不会掏出来。虽然不愿意走旁门去公关,但刘永行心里却有他的一套政商关系论:只要谋求发展,无论在哪里,政府也都需要干干净净的优秀企业来做经济发展的标杆、做社会责任的样板、政府政绩的保障。虽然在政商关系上刻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刘永行认为企业也应该在业绩、税收、环保上满足政府的需求。
重化工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整个行业产业都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东方希望这种规模量级的企业,实际上,政府在环保问题上对他们的监管是非常严厉的。
东方希望的很多项目,连相关监管部门检查过之后都赞叹是不是环保投资太大了点。但刘永行说:“我们是民营企业,有一点点问题就可能被放大。重化工企业的一个常见风险就是环保问题,所以我干脆一切都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去做。”
●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东方希望集团总部(上海·浦东新区)
与众不同:难走的路反而容易成功
刘永行经常去新疆准东看东方希望投资的600余亿元的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去重庆丰都视察水泥项目,去山西晋中指导氧化铝工厂生产……
“在中国,东方希望集团特大型的工业园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新疆希铝是集团最大的一家。”董事长刘永行曾经向来宾这样介绍。通过多年的发展,新疆东方希望在准东-五彩湾茫茫的戈壁滩上创建了一座绿色家园。
“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
一谈到经营之道,73岁的刘永行眼中便难抑激情,语气铿锵有力。
有业内人士评价,与其他传统产业参与者粗放经营不同,刘永行看似天马行空的大手笔产业布局背后,其实一直在追求遵循科学规律,他肯下绣花般的功夫去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将红海产业转化为蓝海,闯出另一番天地。
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便是刘永行不走寻常路的范例。新疆昌吉州准东地下,蕴藏着3900亿吨的煤炭储量,是中国最大的整装煤田。
这里看似资源丰富,其实是难啃的骨头。在一般人看来,准东的煤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据刘永行回忆,2000年左右准东的煤炭只要20元/吨。
但在1995年时,刘永行便对新疆的煤炭产生了兴趣,派人到新疆考察。刘永行最终进入他的最理想之地是在201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上海支援新疆的号召。“新疆有关部门邀请我去的时候,向我推荐靠近城市的地方,我都说不要,我直接到沙漠里面去,不要占用良田。”
彼时,准东的五彩湾是一片戈壁滩,没有公路,没有水。光开采煤炭,运输成本高;即使发成电输往东部,附加值仍然低。刘永行有个大胆的计划:10年间投入1000亿人民币,建设50家工厂,做到“六谷丰登”。
踏踏实实和稳健经营,是刘永行坚持的风格,也成为了他投资众多行业的商业信条。用他的话来说,“三百六十行,不必都是状元,做到优秀就足以为社会做贡献。”“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凡人而已。”刘永行给自己这样定位。
重化工业是重资产行业,对资金需求量极大,再加上产能过剩,全行业长时间亏损,是大家公认的最困难的行业。但是刘永行不以为然,他认为,难走的路,走的人也少,反而容易成功。
他投资600亿建立的“六谷丰登”产业园,是这二十年来他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
在刘永行的经营理念中,“循环”和“全生命周期清洁化利用”是关键词。在近20平方公里的“六谷丰登”产业园内,当地的资源被就地转化,所产出的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运输到华东、华南消费市场,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不能浪费。
全长26公里的输煤长廊,自煤矿坑口到厂区全过程封闭运输。
这条全世界最长的输煤长廊每小时输煤量达4000吨,全年可减少工程车辆425800余车次,进而减少碳排放近750万吨。
煤炭运送到10台超临界空冷机组后,将转化形成的电力能源输送给园区里的各用电单位。每年产出电约500亿度,进一步生产铝、铝合金、碳素、环保建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蛋氨酸等系列产品。
特别是其中的多晶硅延伸的光伏产业链,将传统化石能源一次性的消耗方式转换为光伏能源的可再生补偿和回收模式,有望实现全产业链口径的“碳中和”。
简单来说,就是刘永行以煤炭资源为生产要素,将煤炭就地转化为工业生产所需的电力资源,再把电用于生产铝合金、工业硅、多晶硅等一系列的产品,进而打通了铝业和硅业;利用沙漠中的煤代替进口石油,生产乙烯、丙烯塑料,打通了化工业;利用新疆丰富的玉米资源和产业链上其他有机原料发展绿色有机饲料,进而发展生态有机养殖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经过生物发酵处理后形成生物肥料,改良戈壁滩土壤,让沙漠变成良田。进而实现刘永行规划中的“六谷丰登”。这也是刘永行觉得这个产业园区应该叫“六谷丰登”产业园的缘由。
其实,这是常被提到的循环经济模式。
刘永行觉得,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理念是高效节约、综合利用资源。早在东方希望初入准东时,就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生产,搭建了“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循环,规划了“煤谷”“电谷”“铝谷”“硅谷”“化工谷”“生物谷”,六谷相连、相融相生的循环产业经济链,将准东资源就地转化为具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的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刘永行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到,现代经济中的精细化分工在这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以上游产业的废物废料为原料进行循环,不断地进入下游产业链。刘永行在最近几年进入了生产多晶硅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其实,做了那么多产业之后,我始终是主张社会产业分工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一种发展模式,专业分工,提高效率。但是任何一种模式有利就有弊,社会分工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它存在着交易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对于工业行业更是如此,比如废物的处理,单独处理费用,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产业链里面,做到让一个产业的废料就是下一个产业的原料,比如锅炉生产的废料,或者脱硫石膏,成为水泥的原料,那么两个产业就可以联系起来,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刘永行说。
东方希望集团上海总部会议室墙上的照片,不是领导人视察,而是他在各地建造的工厂,一个个工厂青山依依,绿水环绕。“东方希望的很多产业,在前几年属于产能调控的行业,甚至现在进入的光伏,在之前也经历了一轮洗牌,为什么还会坚持进入这些行业?”“低成本,循环利用”,这是刘永行的回答,也是刘永行不停地进入其他行业背后的思考。
低成本,对于东方希望来说,首先就是主要生产要素成本,其次就是上游产业链产生的废料可以成为下游产业的生产原料,这样既节约了处理费用,也节约了生产费用。
在刘永行的眼里,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好的事情太多了,你只要做得足够优秀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就可以解决就业、贡献税收,为政府、社会创造价值。而且我们每进入一个产业,都会预设20亿元左右的‘学习成本准备金’。”
●刘永行董事长在东方希望准东板块检查工作
●刘永行在新疆希铝
产业布局:为碳中和再奋斗39年
在东方希望网站的首页,业务领域这一栏里,农业仍排在首位,往下依次是铝业、硅业、化工能源、置业。
“涨声”不断,已成为2021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链最重要的关键词。随着上游多晶硅料因供应紧张价格持续刷新高点、冲上18万元/吨,硅片、电池、组件价格也不断走高,给今年大规模光伏装机目标蒙上阴影。行业紧张形势下,东方希望集团于5月11日宣布新增宁夏25万吨/年多晶硅项目,相当于2020年全球产量的一半,这一消息引发了光伏圈的热议。
“很多人认为东方希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保守的,但这次出来(指宣布在宁夏新建25万吨/年多晶硅产能)可能又会认为我们很激进。”刘永行5月14日在上海的集团总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东方希望绝不是奔着硅料每吨18万、19万的高价抢风头。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作为光伏上游重要原料的多晶硅料严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太高太快有损行业健康,必须缓解供应紧张、平抑价格。他说,宁夏硅料项目的投产节奏取决于政府审批和市场接受程度,“不能冲击市场、走向另一个(暴跌)极端。”
一期体量高达25万吨的宁夏多晶硅项目是出于刘永行对光伏长期需求的判断,也是东方希望耗时十余年谨慎推进多晶硅业务的结果。东方希望从十多年前开始研究多晶硅时便定下目标:3万(元/吨,下同)不停产、5万能盈利、7万是正常价格。“我们从未想过谋求10万元以上的价格。”刘永行称,硅料价格稳定在7万左右,上下游都会感到舒适。在此价格水平上,行业能健康持续发展,东方希望通过严控成本实现较低价格下的盈利。
对于多晶硅产业,刘永行和东方希望谋划了十年以上,步步为营靠近最初设定的极限成本目标。
5月11日,东方希望集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订光伏新能源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东方希望将在宁夏投资建设光伏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循环经济项目。总体规划40万吨/年多晶硅、高纯晶硅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其中一期以25万吨/年多晶硅为主体,配套建设20万吨/年工业硅、电子级高纯晶硅等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0亿元,直接解决就业约1万人。
2013年,东方希望进入光伏行业。宁夏项目是其继落子新疆之后,再度开辟多晶硅生产基地。2020年,该公司的多晶硅产能位居全球第六,此番高达25万吨的宁夏硅料产能一旦投产,不仅将重塑硅料市场格局,中国企业在全球多晶硅制造商榜单上的座次也将改写。
世界范围内的碳中和目标刺激清洁能源产业加速扩张。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在铸锭/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的总产能超过500GW(1GW=1000MW)。刘永行表示,如果要满足下游供应,需要一百五六十万吨多晶硅,但去年全世界的多晶硅产量总和仅为50万吨左右,缺口之大导致价格飙涨。
据了解,东方希望此前提出以100万吨多晶硅产能来满足下游300GW需求的设想。新疆已布局三期项目,通过技改可以达到20万吨。宁夏项目的一期25万吨如果市场需要,明年底前将全部投产。
“我们仍在权衡。如果政府审批流程顺利,希望7、8月份能动工。至于是先建12.5万吨还是一次性建25万吨,取决于政府批文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如果供应过多市场消化不了,硅料价格跌回每吨5万元、大多数企业亏损,也是不健康的。”刘永行说道。
“既然我们要长期做,就要理性一点。”十余年前,当一批企业在多晶硅价格高达每公斤400多美元时“杀入”时,刘永行带领东方希望开始进行一项极限测算,最终得出结论,通过极致的降本增效,“3万不停产、5万能盈利、7万是正常价格”可以实现。此后,用10年时间论证、通过新疆项目三期建设验证思路。
与其他光伏企业相比,东方希望的另一个“个性”特点在于:不上市,甚至少融资。“我不抗拒上市,也不反对上市,关键在于企业需不需要。”
对多晶硅产业,刘永行说,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同样是不上市、不依靠融资,靠自身滚动发展,“我们用其他10多个产业的净利润和现金流来支撑这个产业。”
刘永行表示,东方希望集团创立至今39年,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也还有39年,今后将全力投入碳中和行业内,为碳中和再奋斗39年,“我称之为跨生命周期。”
在东方希望集团里,所有人都知道,73岁的刘永行,比普通员工都要勤奋努力。更重要的是,刘永行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
“我的身体现在比20岁的小伙子身体都好。走路他们都走不过我,每天超过1万步,而且是大步走,快速走,大多数年轻人都赶不上我,我各项体检指标都是中间值,都是最健康的。”
但是,刘永行认为未来退休要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培训人才梯队,形成一种良性的人才机制。第二,就是自己快到“老年痴呆”的时候。
当说到第二条的时候,他笑得非常开心,整个会议室都充满了刘永行的笑声,“不然退休干嘛?去跳广场舞吗?”
2021年,刘永行还在继续忙碌着,他每个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各省市的子公司间辗转,检查、指导生产经营,了解各项生产“小数据”的改进情况。“更重要的是农业,2021年希望可以养猪达到2000万头。”他也比较自豪地说,经营了40多年的农业产业,从来没有亏损过,这次,他会更相信自己的眼光。
也许,这就是刘永行的“年轻”。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