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4岁的樊建国来到北重集团,由技校生变成深孔镗工。他扎根生产一线16年,从“职场小白”蜕变成技能高手,在深孔镗工的岗位上干了10年,他34岁的时候,又从头学起拉线,改行成拉线工。他秉持“不管什么岗位,只要是做工作就要做到极致,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一线工人的佼佼者。2021年,他被评为北重集团劳动模范。
岗位缺什么、就补什么,公司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2015年,502车间身管拉线工序出现窄口。车间有两台拉线机,但操作者却只有1名,严重影响整体产出,无法按期完成生产任务,且拉线的质量也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樊建国主动请战放弃了工作了已经从事10年的深孔镗工,换了新的工种——拉线工,主要从事身管膛线的加工。
拉线就在炮管内通过特殊的刀体拉削出膛线的过程,这种特殊的工种也被称为“拉线工”。膛线是身管的灵魂,它的作用在于让弹丸旋转起来,在出膛之后仍然能够保持既定的方向,膛线的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直接影响着弹丸的打击精度。
“岗位缺什么、我就补什么,公司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这是樊建国的工作原则。
当时的樊建国在拉线方面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对拉线操作可以说是零基础,而且他所操作的机床已改造为数控操作,没有人会使用。没有师傅教,樊建国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他先从设备的操作说明书开始学习,了解设备的功能和基础操作,通过学习兵器集团内部有关拉线的书籍,请教从事过拉线工种的老师傅,逐步掌握了拉线的基本技能,最终可以独立进行膛线拉制。
自学加勤奋,樊建国很快就适应了工种的转变。他在不断观察机械拉制膛线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拉线质量的无非是阴底振动波纹、啃刀、R角不光、阴底粗糙等这些问题,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轻则需要后续人工进行极为费时费力的修磨,重则身管报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有了拉线基础的樊建国决定在提高拉线质量上进行突破,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在加工过程中不断比对、总结,终于发现,随着拉削的进行,刃口逐渐磨损,刃口处出现积削瘤,刀体在拉削过程中由于支撑不稳出现震颤现象而打刀,这是造成膛线表面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发现了原因后,他针对刀具角度进行改进,从线受力改为圆弧面受力,将表面所受应力分散至刀圆弧面上,啃下了打刀这个最大的“硬骨头”,提高了膛线的表面质量,成功将管体膛线返修率从原来的80%降低到仅为1%。
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
“作为一名产业工人,在技能方面继续挖潜,作为一名党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不服输不怕困难的樊建国,有一股子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倔劲”。
2019年以前,每一批管子返修率高达50%,人工修复一只管子就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质量,很多人不愿干,车间便找樊建国,他勇敢挑起重担,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摸索床子、改进刀具上,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管子返修率降低在2%左右。
502车间书记张英说道:“樊建国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来的窄口难题,他了不起啊。”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樊建国还对拉削工艺进行了优化,传统的拉削工艺采用“均匀切削,一拉到底”的加工方式,全程采用固定的拉削速度、深度直到膛线拉削结束,这样的加工方式在开始拉制的时候各刀具受力不均匀,易导致部分刀具磨损严重,从而影响表面质量以及加工精度,并且加工效率低。
樊建国借鉴了铣削的粗、精加工方式,摸索出了“粗拉提效,精拉保质”的加工方法。在刀具没有均匀受力时,降低拉削速度,降低吃刀量,来保证刀具的耐用性。当刀具均匀受力时,提升拉削速度以最快速度完成粗加工。最后进行拉削精加工,把拉削速度下调至合适的速度和切削量,直至拉削完成。经过樊建国的改进,完成整支身管的膛线拉削不超过10小时,效率提升55%。
爱琢磨善创新的樊建国解决了切削问题后,又“打起”机床冷却油循环系统的主意,在日常拉线过程中,冷却油在丝杠与刀杆中做循环,起润滑和冷却作用。这样做会使堆积在丝杠内的泥渣与颗粒物随着冷却液进入到身管中,从而影响身管质量。樊建国带领团队对油循环系统做了改进,将丝杠润滑与刀片冷却两个系统分开,以此达到保护刀具、保证表面质量的目的。
“闲不下来”的樊建国始终在创新的路上,他采用特殊的处理方式,对刀杆连接方式进行改进,在不损伤刀具前提下,解决了积屑瘤的问题,填补了公司的技术空白。不仅如此,他还解决了生产瓶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刀具使用寿命,刀具成本每年节约30万元。
不怕有难题,就怕没办法
2019年,防务事业部承担科研产品的加工任务,当时的拉线机刀杆的长度比科研产品短,加工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樊建国作为骨干,车间领导找他探讨如何解决该难题,他说“刀杆稳定性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试试吧!”
他大胆提出“加长刀杆”,弥补设备问题。他与车间技术员沟通,对设备与刀杆实际测量,对所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制作的工装一次成功,与设备“完美”结合。该创新方法荣获兵器集团第六届创新竞赛“特色操做法”。
2020年,防务事业部接到生产车载产品的任务。在生产初期,每支身管加工需要18小时,为了保证生产进度,樊建国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凌晨回家,为了按时交付产品,他对数控程序进行调整,在进刀过程采用加速进入,拉削过程采用正常程序进行,整体拉线采用“快进慢出,粗拉去量,精拉保证”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他不断创新,身管由原来每三天生产1支,提升到每天生产1支。
樊建国常说,“不怕有难题,就怕没办法。”他敢于挑战自我、大胆创新,迈过了技术上的一个个“坎儿”,展现了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风采。 (何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