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柳州:工业重镇缘何成为“网红”城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这里是著名的车城,有大国重器柳工机械、“神车”五菱、东风集团旗下品牌东风风行。

  这里江水清澈、风光旖旎,去年全年与今年第一季度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第一。

  这里四季花开,盛时繁花似锦,以28万株洋紫荆赢得“紫荆花城”美誉。

  这里有经常上热搜的“网红”米粉,柳州螺蛳粉从街边小吃到“三个百亿”产业华丽转型。

  除一台车、一江水、一朵花、一碗粉“4个一”外,这里还有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等一众知名产品……

  这里就是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柳州。便捷的交通、扎实的工业、绿色的发展、开放的理念,为这座西部城市赢得了“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的美誉。当工业思维遇到互联网思维,柳州受到市民和网友的追捧,成为人们向往的“网红”城市。

  成为“网红”城市的背后,正是当地党委、政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打造创新之城、生态之城、服务之城的有益探索。

2.jpg

  以工业思维为魂的创新之城

  柳州,广西最大工业城市,以汽车、钢铁、机械为龙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广西的1/4.

  柳州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大批“支边”干部响应国家号召,从白山黑水、黄浦江畔来到柳江之滨,在荒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工业传奇。

  “那时候真苦!但既然来了,就要把厂建起来。”蒋晓荣是柳工建厂元老之一。60多年前,他从上海一路辗转来到柳州,见证了柳工从零开始到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佼佼者的历程。

  1966年,柳工克服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困难,试制成功第一台轮式装载机Z435.掀开了我国装载机自主研发的新篇章。

  此后历经风雨沧桑,柳工深耕技术创新,遵循全面国际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决方案战略,成为已拥有挖掘机械、铲运机械、农业机械等13大类32种整机产品线的国际化企业。

  回望新世纪之初,工程机械国际巨头利用品牌优势在高端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但国内同行仍在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层面纠缠不清。柳工喊出“世界柳工 源自中国”的口号,着力打造国际化之路。

  2003年春天,一群柳工人来到北非摩洛哥,在卡萨布兰卡发展了第一家海外代理商。目前柳工已建成全球5大研发基地和13家海外子公司,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缅石油管道、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铁路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上,都能看到柳工设备的身影。

  核心技术匮乏曾是制约柳工发展的巨大掣肘。作为一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巨轮的掌舵人,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在行业最艰难的时期,柳工的技术创新也从未止步,每年投入巨资进行新技术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柳工的战略重点永远在技术创新。”

  柳工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功研制全国首台5G智能遥控装载机、无人驾驶压路机,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成功推向市场。

  走进柳工产品展示区,大型装载机、迷你挖掘机、甘蔗收割机等不同型号的“柳工制造”一字排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

  以生产五菱荣光、五菱宏光等“神车”而闻名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也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经过一次次产品转型、企业分家和资产重组,如今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汽车年销量超过160万辆,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汽车市场萎靡的2020年,销量仍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

  在传统汽车产业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瞄准更加环保、绿色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研发。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宝骏E100新能源两座小汽车问世,拉开了柳州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序幕。

  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电池是车辆最重要的部分。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积极创新发展思路,攻克技术瓶颈,找到了一条不依赖特殊充电桩,只要220V家庭插座就能实现随处充电的新路径,让新能源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宝骏E100外观小巧、颜色艳丽,而且充电快速方便,深受市民欢迎。此后宝骏E200、E300相继成功上市。小身材,大销量,宝骏E系列一举成为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佼佼者。

  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并不满足于此,坚守“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人民代步车”五菱宏光MINI EV新能源汽车。自去年上市以来,这款车销量已突破28万辆,成为全球小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纪录创造者。

  “不少企业在引进国外投资者时丢掉了自主创新,而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坚持在低成本、高价值理念下自主创新。”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副总经理练朝春说,公司在海外建立制造工厂和知识产权输出,目前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整车出口。

  有着“工业思维”的柳州人,不仅把装备制造、汽车生产等重工业打造成业界翘楚,还把一碗螺蛳粉做成了大产业。

  螺蛳粉是柳州特色名小吃,其辣、鲜、酸等独特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但在2010年以前,柳州螺蛳粉和许多地方小吃一样,“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鼓励产业发展,2010年柳州启动“螺蛳粉进京”计划,鼓励更多人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店,但许多食材只能空运,大大增加了粉店的经营成本,现煮堂食的模式也难以满足更多食客对正宗柳州螺蛳粉的需求。

  造一碗能够寄递的螺蛳粉!2014年,螺蛳粉与工业、互联网擦出火花,袋装螺蛳粉问世,拉开了螺蛳粉俏销全球的“网红”之路。

  当地党委、政府敏锐地察觉到,袋装螺蛳粉很可能将引发一场关于“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理念,确定了柳州螺蛳粉产业做袋装走机械化生产的道路。

  经过不断地技术革新,一些企业研发出可以长期保存、方便携带的袋装速食螺蛳粉,袋装螺蛳粉的保质期从起初的30天提高到60天、180天。一些生产企业90%的工序实现自动化,袋装螺蛳粉掀起了米粉界的“工业革命”。

  短短6年,柳州螺蛳粉产业实现了“三个百亿”: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实体门店销售收入118亿元,同时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

  “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我们要保护好柳州螺蛳粉这个地理标志,把控好产品的质量、安全关,把产业越做越大。”柳州市商务局局长刘伯臣说,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螺蛳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族品牌两面针也在不断焕发新生,2018年两面针牙膏成为我国首款获美国FDA认证的牙膏。作为经典的国货品牌,两面针不断夯实品质,通过推出系列新产品、营销年轻化等措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日前,全新升级的9款两面针中药养护系列牙膏陆续与消费者见面,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

  自主创新是企业蓬勃生长之基、决胜市场之道。作为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正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推动柳州加快由老工业基地向先进制造业基地转变。”柳州市委书记吴炜说。

  当前,柳州已打响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战。无论是大机械,还是小米粉,都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打造经济增长新一极;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涌现。

  既要大工业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

  柳宗元笔下“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一水抱城流”的地理环境为这座城市开展水上运动奠定了基础。

  2008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的汽笛声拉开了柳州水上运动走向世界的大幕。作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之一,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对比赛场地的水质环境要求严格,能被F1摩托艇世锦赛选中,并常年在此办赛,足见柳州水质优越、生态怡人。

  此后的十余年,与水相关的多种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相继在这片水域展开。从2011年起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更是让柳州这座内陆工业城市打响了“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的名片。首届水上狂欢节期间,柳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4亿元。多年来,这组数据节节攀升。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依然安全、有序地举行。

  如今的柳州,摩托艇风驰电掣、龙舟百舸争流、游泳爱好者星星点点……一湾碧水让人流连忘返。很难想象,20多年前,柳州曾是一个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被列为我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柳州,烟囱林立,浓烟滚滚,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酸雨率曾高达81.8%至98.4%。“风吹一地灰,十雨九次酸”,曾是柳州人噩梦般的记忆。

  既要大工业,也要绿水青山。新世纪之初,面对环境污染压力,柳州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工业调整布局战。企业退城进郊,扭转“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工业分布,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变。

  柳钢集团作为华南和西南地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柳州本部已累计环保投资超过100亿元,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建成废水处理设施、烟气除尘、烟气脱硫脱硝等多项先进节能环保项目。

  “所有的生产工序均配套了废水循环处理系统。我们建有4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每年回用废水约5000万吨,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柳钢集团董事长潘世庆说。

  柳钢等重工业企业通过一次次技改,有效改善了工厂及周边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如今,在柳钢东门的池塘边,时常可见成群的白鹭自由翱翔和觅食。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去年全年及今年第一季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柳州均位居第一。

  “要以绿色发展为途径,坚决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要以风险防控为导向,坚决做生态环境安全的‘守护者’。”柳州市市长张壮说,柳州正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刘伟 卢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