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德斌
春光正浓,农时催人。
最近一段时间,庐江县天气晴好,农民们抢抓当前有利时机,全力投入到春耕生产中,在农村各地,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改变了传统的育秧方法,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工厂化水稻育秧技术,逐步形成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育秧新模式,推动农业转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工厂化育秧的许多“新设施”带来了“新感觉”,成为春耕生产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位于庐江县郭河镇的南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育秧工厂,一张张整齐摆放的育秧盘里秧苗青翠,生机勃勃,几个搬运工人来回奔波,忙碌着把育秧盘成品装上卡车,准备送往田间开始移栽。
据南溪公司总经理田素平介绍,今年年初,该公司投资建设了900平方米的苗床育秧连栋大棚,尝试水稻工厂化育秧高效增产技术。
走进南溪公司育秧生产流水线,只见播种机、种子崔芽机、床土筛选机、叠盘机、苗床、温控系统、湿控系统、运秧小车、秧盘等一应俱全。“整个生产流程都采用机械化控制,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田素平告诉笔者。
提起工厂化育秧的好处,田素平俨然一个行家:
从种子播进育秧盘育苗,到温控大棚催苗,再到炼苗棚炼苗,约14天左右就可以机插,比传统育苗提前10多天,大大缩短了育秧时间;
采用机械化流水线育秧,能够有效解决低温水稻常规育苗过程中秧苗出苗慢、不整齐、素质差、影响插秧效果等问题,提高了秧苗质量;
通过严格把控种子催芽所需要的温度、湿度,以及每个秧盘和它里面的种子的重量,提升了每一块秧盘的质量,从而达到了增产增收目标;
由于育秧盘的长宽尺寸与水稻插秧机秧箱的尺寸保持一致,育成的毯状带土秧苗便于机械插秧,为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人工育秧1亩秧插10亩大田,工厂化育秧1亩秧可插80至100亩稻田。不仅如此,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1亩水田的秧苗200元以内的成本就够了,我对种田更有信心了。”田素平乐得合不拢嘴。
“秧好半年稻,壮秧产量高。”陪同采访的郭河镇副镇长孙业林对笔者说,水稻育秧在整个水稻种植过程中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秧苗长得越好,老百姓的‘米袋子’就越足,村民的‘钱袋子’也就越鼓。”
南溪公司只是庐江县工厂化育秧的一个缩影。
当下,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传统劳作模式受到挑战。“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怎么种地”难题如何破解?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近年来,庐江县积极推进水稻标准化工厂育秧工作,大大提高秧苗素质、秧块品质和栽插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单产。
与此同时,庐江县从政策、资金、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及育秧工厂生产观摩会、聘请农技专家上门辅导等多种方式,激发广大农民工厂化育秧热情。
按照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引航的内在要求,庐江县还有效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工厂化育秧试点,并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要求全县各镇认真借鉴推广这项新技术。
如今,工厂化育秧已成为庐江县农民育秧的“主角”。截至目前,该县工厂化育秧点达160多个,大棚育秧面积120万平方米,已育早稻秧苗可供11.9万亩大田移栽,为落实全年粮食生产面积、促进粮食增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农民种田也要有智慧。”庐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吴周感慨地说,水稻工厂化育秧正以其科技含量高、生产集约度高、标准化水平高、育秧成本低、秧苗质量好、节种省工等优点,日益被广大新农人所采用。
吴周表示,接下来,庐江县将着重在水稻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水稻增产潜力,以及新农人的引领作用,促进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种植效益,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育秧实现“工厂化”后,与之配套的机械插秧技术在“大展拳脚”。
眼下,在庐江县的田间地头,到处可见高速插秧机在水田里往来穿梭,插秧机经过的地方,葱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排列在稻田中间,勾画出的一幅幅靓丽的“智慧农业”图景,正在这片广袤的田野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