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南宋王铚避居剡中所作“剡”字诗特色考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南宋初著名学者、史学家王铚是贡献于剡中最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本文首次对王铚避居剡地的时间进行了考实,同时对王铚在剡期间登山临水、觞咏自娱所创作的地域色彩浓郁、呈现剡地风物景观的13题“剡”字诗歌特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 吴宏富

  王铚,南宋初著名学者、史学家。生于元丰七年至元祐五年(1084—1090)之间,卒于绍兴十四年(1144)。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又号雪溪,人称雪溪先生,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王莘次子。尝从欧阳修学。建炎四年(1130),权枢密院编修官。官至湖南抚司参议官。与祖可、李之仪、晁说之、朱敦儒等交游。学问渊博,尤长于宋朝掌故。著有《雪溪集》《默记》《四六话》《补侍儿小名录》《杂纂续》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全宋诗》卷一九O五至一九一O存其诗六卷。

  一、王铚避居剡地时间考实

  王铚晚年,以言秦桧定徽宗陵名不当得罪,忤其意,遂遭摈斥。绍兴五年(1135),王铚44岁左右,主管庐山太平观,作隐居浙东之计。其诗《雪溪集·与郭寿翁俱客钱塘》可证:“予得请庐山太平观,将归隐浙东山中,寄诗奉怀。”清代庄仲方《南宋作者考》(上)云:“王铚,字性之,汝阴人。自称汝阴老农。高宗绍兴初,以荐为枢密院编修官。忤秦桧被斥,居庐山,后避地剡溪山中,以觞咏自娱。诗近温、李。著有《补侍儿小名录》《默记》《国老谈苑》《雪溪诗集》。”王铚南渡先居绍兴,后羡剡中山水之胜,择地嵊县灵芝乡剡溪之畔,即今嵊州市仙岩镇上王舍村。建宅期间常往返绍、嵊间,绍兴五年(1135)九月作《嵊县修学碑》,《剡录》卷一收录此碑文。楼建成,于绍兴七年六月举家乔迁剡溪新居。楼四面环山,除住房外,有藏书数、雪溪亭,外有围墙、门栅,门前有大道,剡溪岸边有船埠。因剡溪又称雪溪,典出王子猷雪夜访戴逵,故王铚从此自号雪溪,人称雪溪先生。后王氏播居剡中各地,称剡溪王氏,以王铚为一世祖。

  何时入剡?这个众人关心的问题,历来县志、宗谱皆语焉不详,莫衷一是。县志说是“绍兴初”,宗谱称为“淳熙间”。其实,王铚《游东山记》早已明确自述:“仆以绍兴七年六月往剡中,系舟山下,尽室游焉。”可知王铚避居剡溪山中当在绍兴七年(1137),47岁左右。这与民国《嵊县志》所载“绍兴初”倒相契合。“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的第二个年号,自绍兴元年(1131)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使用了37年,绍兴七年当属“绍兴初”。民国《嵊县志》卷十八载:“王铚,字性之,汝阴人。绍兴初,泛舟入剡时,梅雪夹岸,幽香不断,称非人间世也,遂家焉。友人廉宣仲闻之,作《子猷访戴图》以寄。铚善属诗文,不乐仕进,读书五行俱下,有持所作投贽者,且观且置,人疑其倨,其实工,皆不忘也。既卒,秦相子熺属郡将索铚所藏书许官其子,铚子仲信泣拒之曰:‘愿守此书,以死不愿官也。’郡将以祸福胁之,竟不能夺。(同治志云乾隆李志铚官枢密院编修,忤秦桧避地剡中之灵芝乡,自号雪溪居士。)”而家谱中的说法反而将王铚的入剡时间推迟了三十余年。元代嵊县人、国史院编修许汝霖在明洪武年间所撰的《剡溪王氏宗谱》序中云:“王氏发祥甚远,宋淳熙间编修讳铚者,自汝阴(今安徽阜阳)扈驾南迁,避地来剡,遂卜居于灵芝乡(今仙岩镇王舍村)。”这与清弘治《嵊县志》记载:王铚宅在“嵊县灵芝乡”(引《浙江通志》卷四十五)相符。但序中“宋淳熙间编修讳铚者”句有误,其实王铚于建炎四年(1130)七月权枢密院编修。“淳熙”是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年号,自1174年至1189年,共使用了16年。曾刊于《今日嵊州》的《王铚“避居剡地”史述》一文,罗列了王铚避剡前后的活动动态,有益于了解王铚的仕途生涯,却未点明入剡、居剡时间。其中所引用的《墓穴合同约》倒是可证卒葬剡地:“王姓始祖讳铚,号雪溪,为枢密院编修学士,自汝阴扈驾至临安。羡剡溪山水之胜,寓居灵芝乡王沙庄,配曾夫人,合葬十八都游谢乡花山。”此《墓穴合同约》已明确王铚隐居地在王舍,卒葬地在花山刘坑坂。由于王铚的生卒年历来不详,如今随着专家考证的明晰,可知王铚的生年在元祐年间(1084—1090)。尤其是其卒年已考实,据《宋史研究论丛》2011年第1期刊登的张明华论文《王铚卒于绍兴十四年(1144)考实》,明确王铚卒于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至四月之间,53岁左右。如此对我们确定王铚在剡时间大有裨益。

  综上资料表明,王铚自绍兴七年(1137)六月入剡,居灵芝乡王沙庄(今王舍村),至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至四月之间卒葬剡地,寓居剡中时间为7年。剡溪王氏家族列王铚为始迁祖,在剡地繁衍生息。

  二、王铚“剡”字诗特色浅析

  王铚在剡溪隐居期间,终日登山临水,以觞咏自娱,创作了许多地域色彩浓郁的山水田园诗,全方位、多层次展现了剡地风物景观,体现了其晚年崇尚佛道,宁静淡泊的心境。他笔下既有剡地之冬“越溪梅接剡溪滨,得意还成一景春”,亦有剡地之夏“千岩落花雨,一径卷松风”;有剡溪之月色“大地高低银色界,山川表里玉壶冰” ,剡溪之雪景“玉楼琼树晓烟披,拥衲开门四望迷。清旷世人谁似我,雪中更到子猷溪”,更有剡溪之名胜“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雪中尽兴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将剡溪的美景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他认为,剡溪的山水风光是美丽而富于变化的,永远都不会让人有厌烦之情,“我家住在剡溪曲,万壑千山看不足”。王铚的这类诗歌多抒发了诗人寓居剡溪,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闲情”。

  据不完全统计,王铚的及剡诗占其全诗的大部分,其中有13题“剡”字诗,景语清丽,情语动人。主要包括寓情山水、吟咏景色和交游赠答、往来酬唱两大类,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写景细致,语言平易明快。

  这类山水田园诗炼字工致,语言平易,写景生动流畅,清丽自然,浑有天趣。且看《剡溪久寓》诗:

  山水戴逵色,尚余清兴中。

  千岩落花雨,一径卷松风。

  酒茗延幽子,图书伴老翁。

  长生吾不羡,久悟去来同。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O九八。

  《剡录》卷六《诗》收录了此诗。其中首句中的“逵”,《四库全书·雪溪集》卷四缺字。“色”,《剡录》作“邑”。诗题说“久寓”,说明在剡溪居住已久。诗中所写,就是久寓的生活和久寓所产生的心情。首句从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赞叹自己居处剡溪的美丽,让人心驰神往。饮一壶美酒,烹几盏香茗,伴随着数卷诗书,这种日子无比的闲适自在,无怪诗人发出“长生吾不羡”的喟叹了。著名学者林世堂先生所著《剡溪诗话》对此诗亦大为赞赏:“‘千岩落花雨’,亦犹唐代杜牧《江南春》诗‘千里莺啼绿映红’,不是写一时的目见,而是长期欣赏佳景的概括。三、四句写长期隐居生活,自然界的美好景物,使作者心情得到陶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仕途的荣辱得失,已不再萦诸胸怀了。五、六句写日常悠闲生活,仍然是忘怀得失之意。通过上面六句的具体描写,篇末点题,带出‘久’字,长时间反复思索,终于领悟到人生真缔:‘去来同’。升沉、进退……以至种种对立面,原本是一样的。知足常乐、知止不殆,关键在于自己怎样去对待身外一切事物。”

  剡坑探梅

  岭上寒梅自看栽,山斜一半似屏开。

  春寒点点枝头雨,为有东流水过来。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一O。

  《剡录》卷二《山水志》收录了此诗。其中第四句中的“为”,《剡录》作“上”。“剡坑”,在剡山最高峰星子峰南,自古为剡山名胜,东晋戴逵隐剡山,郗超为其筑精舍,宋朝前已经是士大夫们游览的胜景,现为嵊州市的文化遗存,尤以满山梅花著称。《剡录》卷二《山水志》载:“剡山……北出一峰,曰星子峰……其下曰剡坑。世传秦始皇东游,使人斸此山以泄王气,土坑深千余丈,号剡坑山。”剡坑遗址至今犹存,坑两边人工削凿痕迹还依稀可辨。沿坑至岭顶,桃梅丛生,竹木掩映。

  王铚咏物最喜梅花,他有《临海僧珂公出梅花诗和其韵》:“第一花中拈实相,谈禅说法大修行。”(《全宋诗》卷一九O八)称梅花为“第一花”,赞赏梅花的高洁出尘、卓尔不群。民国《嵊县志·艺文志》里收录有王铚《梅花赋》,为梅花的“禀天质之至美,凌岁寒而独开”唱赞歌。他的这首《剡坑探梅》诗同样“写得清新生动,自然有工。诗歌题目即点明了作者观赏梅花所站立的方位,即作者站在高处,以俯瞰的视角进行观赏。开篇两句即交代了梅花的生长环境:处在如同孔雀开屏一般的斜山之上。后两句将盛放的朵朵梅花比作枝头将坠未坠的雨水,结合山势远远望去,恰似一条自东而来的潺潺溪水,水流向低处也与诗题之‘探’遥相呼应。后句之妙在于诗人点染了梅花的灵性,赋予梅花流动性的特征。就好似作者白描了一幅水墨画,突因梅花之‘流动’而着色鲜活起来,整个场景再不需寄托于纸笔而纤毫毕现:梅花之吐蕊绽放,梅花之随风飘坠,甚至出现可以用水流潺潺之声通感风拂花落之声的错觉”。嵊州市文史学者金向银先生指出:“诗中‘东流水’一句,就有泄王气时改变山沟流水方向的意思。”

  王子猷返棹处

  我家住在剡溪曲,万壑千山看不足。

  却笑当年访戴人,雪夜扁舟去何速。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一O。《剡录》卷六《诗》收录了此诗。王子猷返棹处在艇湖。这首诗的地点在王铚居处,即今上王舍村,剡溪之畔,是一首赞赏所居地的美丽环境和动人传说。

  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八载:“嵊子猷桥,在县东五里,晋王徽之子猷返棹处也。《世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铚的这首小诗作为例诗收录其中。

  剡溪自古与绍兴鉴湖并称为越中胜景。唐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越州剡县》:“剡溪出县西南,北流入上虞为江。”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九六《剡县》:“剡溪,在县南一百五十步……即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所也。”《剡录》卷二《山水志》引《会稽郡记》曰:“会稽境特多名山水,潭壑镜澈,清流泻注,惟剡溪有之。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子敬所云岂惟山阴,特剡溪尤过耳!”“万壑千岩”,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宋代吟咏子猷访戴史事的诗篇有很多,大多是题画诗作,如下诗:

  剡溪王秀才画子猷访戴图

  剡溪万壑千岩景,人境谁能识心境。

  君画山阴雪后船,始悟前人发清兴。

  眼中百里旧山川,荒林雪月萦寒烟。

  应缘兴尽故无尽,宾主不见宁非禅。

  当年戏留一转语,不意丹青能再睹。

  更画人琴已两忘,妙尽子猷真赏处。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八。

  《剡录》卷七《画》收录在廉宣仲《访戴图》名下,并题下注:“宣仲,名布,号射泽老农。宣和间,为画学博士。”其中第七句中的“应缘”,一作“料应”。第十句中的“再”,《剡录》作“尽”。此诗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六月。诗中使用了“子猷访戴”典。“两忘”,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古今图书集成·剡溪部》引明万历《绍兴府志》载:“自晋王子猷访戴而溪名乃显,故一时名流为山水胜游者必入剡,有爱而移家者,有未及游而忆之者。”

  剡溪月下泛舟

  岁残清夜一溪澄,更爱千峰霁月升。

  天地高低银色界,山川表里玉壶冰。

  裘单拥火宜无倦,石响舟行恐不胜。

  休数兴来并兴尽,兹游今古亦何曾。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八。其中第六句中的“舟行”,一作“行舟”。第七句中的“数”,一作“说”。

  诗中“玉壶冰”,壶水成冰,形容寒冷。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全诗意象深婉,情韵幽折。

  雪作望剡溪

  玉楼琼树晓烟披,拥衲开门四望迷。

  清旷世人谁似我,雪中更到子猷溪。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九。

  《剡录》卷六《诗》收录了此诗,列在《题剡溪》名下。诗中“子猷溪”即剡溪。此诗作于剡溪新居,开门见雪,白茫茫一片,勾起了能在王子猷访戴的剡溪的联想而感到自适。雪后千峰尽白,宛若玉刻,山间的古寺被雪色衬得犹如玉楼琼树,一片明亮,被迷了双眼。一个“烟”字既描绘出山村的生机又使整个村落更添神秘梦幻,犹如仙境。在这清旷世间,有谁能似“我”犹如王子猷的雅兴,在雪中尽兴欣赏这一派剡溪雪景呢。全诗意境幽远,给人恬淡宁静的空灵感受。

  登挟溪亭

  剡中何许隔林垌,无复明峦到眼明。

  赖有西南天一角,乱云深处叠秋屏。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一O。

  《剡录》卷八《僧庐》收录了此诗。清道光《嵊县志》载:“挟溪亭在剡山顶圆超寺。政和间,衢人卢骏元天骥为提点刑狱,行部至此,命其亭曰‘挟溪’,旁有俯山堂,下瞰群山。”《浙江通志》亦载:“圆超寺,《於越新编》:在剡山。初号灵鹫庵。宋祥符间,改今额。明永乐年,僧法济复建,有挟溪亭、俯山堂。”圆超寺旧址在今嵊城孝子坊路,原应天塔东。

  倚吟阁

  贺家湖东剡溪曲,白塔幽林声断续。

  雪中兴尽酒船空,境高地胜何由俗。

  谁结禅居在上方,山房屈曲随山麓。

  个中非动亦非静,自有白云檐下宿。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一O。倚吟阁,原为招隐寺,传为戴逵故居,即今星子峰南戴望村村委会处。

  《剡录》卷二《山水志》收录了此诗。其中三处文字与《全宋诗》不同:一是第二句中的“幽”,《剡录》作“出”。二是第四句中的“由”,《剡录》作“繇”,三是第六句中的“屈曲”,《剡录》作“曲折”。诗中“倚吟阁”,系宋朝著名诗僧仲皎所建。“贺家湖”,镜湖的别称。贺知章退隐乡里后,唐玄宗曾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故称。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会稽镜湖之东,地名东关,有天花寺。吕文靖尝题诗云:‘贺家湖上天花寺,一一轩窗向水开。不用闭门防俗客,爱闲能有几人来?’”

  2.2题兼诗序。

  王铚有一些诗歌题目奇长,这些诗题多介绍诗歌的创作缘由,或为一则故事,或记录详细事件经过,起到代替诗序的作用。如《顷在庐山与故友可师为诗社,尝次韵和予诗云:空中千尺堕柳絮,溪上一旗开茗芽。绝爱晴泥翻燕子,未须风雨落梨花。重江碧树远连雁,刺水绿蒲深映沙。想见方舟端取醉,酒酣风帽任攲斜。后三十年避地剡溪山中时,可师委蜕亦二纪矣,灵隐明上人追和此为赠,感念存没,泪落衣巾,因用韵谢之》,长达117字,记录了其与祖可于大观二年(1108)在庐山结社之事,并将祖可所作之诗囊括在内。又言祖可于政和四年(1114)去世24年之后,灵隐明上人追和此诗与王铚,王铚忆及往昔潸然落泪,遂作诗答谢。其诗云:

  昔访庐山惠远家,寻春草木未萌芽。

  自从柳折烟中色,不寄梅开雪后花。

  事往泪多添海水,诗来恨满算河沙。

  惊回三十年前梦,放鹤峰头日未斜。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O九七。

  诗中“惠远”,为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世人称为远公。“事往”二句,表达作者想起了南逃的悲痛。“河沙”,即“恒河沙数”,佛教用语,出自《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人们用“恒河沙数”这一成语来形容数量极多,无法计算。唐·张继《剡县法台寺灌顶坛诗》:“试问因缘者,清溪无数沙。”颈联写得真挚动人:泪以海水作比,极言其多;恨用河沙为拟,极言其密。此联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对已逝故人(释祖可)深切的怀念之情。“放鹤”,指咏鹤僧人。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支公书》曰:“山去会稽二百里。”)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见《世说新语笺·言语》)

  又如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六月的《仆在会稽泛舟至剡中。是时,雪迟梅子,烟外万枝夹岸,幽香不断,盖非人间世也。友人廉宣仲在四明闻之,作<子猷访戴图>见寄,作长短句谢之,仍书四绝句于图后》。此题意谓,王铚说:“我从会稽坐船到剡中。只见雪迟梅子,烟外万枝,犹如人间仙境。好友廉宣仲在四明听说这事后,画了一幅《子猷访戴图》送给我,我作了一首诗回赠给他,以为感谢。还在画上做绝句四首。”其诗云:

  其一

  白玉花开碧玉弯,戴逵溪上谢公山。

  若教当日逢斯景,肯道扁舟尽兴还。

  其二

  越溪梅接剡溪滨,得意还成一景春。

  此日可怜高兴尽,扁舟处处作东邻。

  其三

  山回水转碧玲珑,月在群山四合中。

  香满一船梅胜雪,休夸访戴画屏风。

  其四

  梅英与雪一般色,不得北风香不知。

  懒咏尤思招隐句,先生今有画中诗。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一O。

  《剡录》卷七《画》收录在“廉宣仲《访戴图》名下。其中第一首第一句中的“玉”,《剡录》作“王”。诗中“戴逵溪”,即剡溪的别称。晋朝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于此,故名。戴逵(326-396 ),东晋著名美术家、雕塑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他音乐造诣也很深,是当时的一位大艺术家。太宰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善鼓琴,便派人召他。他当着使者面摔破了琴,说:“戴逵不为王门伶人。”后慕剡地山水之胜,迁居剡县。到剡后又多次拒绝朝廷征聘,有一次还逃到苏州王珣处住了几十天,后经会稽内史谢玄“请绝其诏命”,才回剡,继续优游山水,淡泊自甘,过隐逸生活,一直到去世。他在剡时间长达32年。谢公山,皎然诗“嵊顶谢公山”(《题湖上兰若示清会上人》,《全唐诗》卷八一六)实指谢玄、谢灵运经营之始宁墅,即今车骑山,乡人为纪念车骑将军谢玄而命名。“访戴”,使用“子猷访戴”典,指访友。“招隐”,指左思、陆机等人之《招隐诗》,皆源于汉淮南王安《招隐士赋》。赋中悯屈原被放,故招怀之,而意在延揽天下士人。

  2.3喜用组诗。

  喜用组诗是王铚诗歌的又一突出特点。这类诗歌往往从多角度阐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它们既各自为独立的个体,往往又相互联系,相互补足而成为一个统一体,共同构成诗人对此事(物)形成的多层次复杂的情感。如《墨君十咏》,作者分别以“迸石”“藏岩”“露叶”“弄雨”“欺雪”“霜节”“舞月”“雪梢”“夜风”忆昔”为分标题,从十个不同的角度对竹进行了吟咏,共同构成诗人所要吟咏的“墨君”主题。所谓“墨君”,指的是用水墨画成的竹子。现录《墨君十咏·其七·欺雪 》诗如下:

  爱竹高风已自贤,兴来更泛剡溪船。

  枝间清响风惊雪,忆得东林夜宿年。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九。

  诗中“爱竹”指晋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性爱竹,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剡溪船”,泛指访友之船。亦指王子猷雪夜乘兴访戴的雅事。唐·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跟水墨画的淡雅风格与竹子的高洁品格一致,此诗的语言和格调都非常清雅。

  2.4崇尚佛道,诗富禅意。

  王铚晚年醉心佛道,他有不少诗歌是与僧侣、道士相唱和而作,叙述与之交往和友谊。在诗人的笔下,松间的清月,佛前的油灯,孤峰上的僧庵,秋夜的犬吠,归僧的敲门声,融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这类诗吸收了佛家的清净空寂和道家的冲虚简淡,用语平淡,意境清幽,表现了诗人淡泊平和的心境。

  早秋寄昔慧老且吊慈受老师之亡

  昔日禅河早预流,老寻支许剡中游。

  一枝数粒同过夏,万壑千岩相映秋。

  眼看珠沈沧海底,心伤塔就乱峰头。

  不须月落龙天泣,万古白云无去留。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七。

  诗题中的“慈受(1077—1132)”,俗姓夏,寿春六安人,十四出家,僧名怀深,建安康蒋山寺、苏州尧峰寺僧。建炎三年(1129)五月,王铚南逃至建康(今南京),慈受住蒋山寺,两人晤面谈及入剡事。绍兴二年(1132),王铚居绍兴,闻慈受亡,作诗哀悼。“支许”指支遁、许询,皆为晋代高僧名士,共在会稽王斋,支为法师,许为都讲。“剡中”,指剡县一带(即今嵊州市、新昌县)。南朝宋·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唐·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和明上人见赠(其一)

  西湖梅蕊暗香浮,锡杖凌空过沃洲。

  后会重寻人更老,颓光不驻水争流。

  夕阳天际青山出,暝色烟中白鸟留。

  此境只曾支遁赏,剡溪今始得汤休。

  此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九O八。

  沃洲在新昌县东。上有放鹤亭、养马坡,相传为晋支遁放鹤养马处。唐白居易《沃洲山禅院记》:“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支遁为晋高僧,字道林,时人称为“林公”。河内林虑人,一说陈留人。精研《庄子》与《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谢安、王羲之等均与为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常养数匹马。”《建康实录》八引《许玄度集》曰:“(支)遁字道林,常隐剡东山,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汤休,南朝宋高僧惠休的别称。《宋书》曰:‘沙门惠休,善属文,辞采绮艳,(徐)湛之与之甚厚,世祖命使还俗,本姓汤,位至扬州从事也。’”

  三、结语

  王铚避居剡中七年,创作了一批呈现剡地风物景观的诗作,是贡献于剡中最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名诗集为《雪溪集》,《四库全书》收录五卷。在此基础上,《全宋诗》又辑得20首,总计207首。雪溪即剡溪,因王子猷雪夜访戴而名。可谓王铚钟情剡溪、倦恋剡地山水之情昭然。并且他的不少诗作标有写作的时间、地点,作品内容又多系实录,如“剡溪”“剡坑探梅”“子猷返棹处”“挟溪亭”“倚吟阁”等名胜古迹写入诗中,这就决定了其作品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对研究南宋时期剡地的历史、政治、民俗、文学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及剡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初期剡地的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学、地理学、史学、旅游学价值,故王铚的吟剡诗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按:本文得到了金向银、童剑超、董汀丰三位先生的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作者为《历代剡字诗词集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