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玲玲 文/图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建成
明媚的阳光、舒适的温度、充沛的降水量、怡人的气候,赋予了攀西地区丰富的绿色、特色、生态农业资源,铸就了攀西地区农特产品质优、品稀、错季、无公害的品质,被誉为“大自然的恩赐,天然的绿色大棚”。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攀西地区的农产品不仅销得出去,价格还能提得起来呢?6月11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A组的代表们,在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找到了答案。
借力“最强大脑”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位于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成凉工业园区食品产业园区内,总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5亿元,馆场主要呈花瓣形态,由交易会展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产业融合园、中央大厨房4大板块组成。目前,除中央大厨房外,其余板块全部建成。远远望去,5个展馆的玻璃幕墙犹如一面面镜子,将天空和周围环境的景色映入其中,呈现出五彩云霞般的效果。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按照“服务攀西、赋能农业”的定位,以“大宗交易、智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为驱动,搭建“产品集散、农业服务集中、线上线下交易集合”的运营体系,全面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平台。目前,已有200余家农特产公司和企业相继入驻,包括各县市重点扶贫项目。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的建成,构建起了集农产品展示、交易、结算、集散、电商、冷链、仓储、物流、净菜和熟食加工、科研培训、供应链金融、产品检测、产权交易为一体的农业产业服务综合体,将成为引领攀西区域农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乡村振兴更添活力
在西昌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忠文的眼中,作为目前攀西地区最大的农特产品集中区,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有着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加速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分别设有西昌、冕宁、会东、喜德、普格、雷波以及攀枝花境内的米易、盐边各县市区的农特产品展示馆。葡萄、芒果、桑葚、草莓、石榴、花卉等各种农特产品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在这里“上新”,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可以在这里挑选自己满意的农特产品。
而农特产品展示只是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其中一个作用,这里还有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电商运营中心、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净菜和熟食加工配送中心、科研培训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等。
“这是政府打造的平台,公信力强,以后会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汇聚到这里。这里还会举办产销会,这里的产品肯定会被更多人知晓。”得知西昌要建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的消息,客商赵柯第一时间报名入驻。在他看来,这个平台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他也十分珍惜入驻的机会。基于对市场的判断以及对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的信心,赵柯今年的重心是要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接住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给他带来的机遇。
打造自主品牌助推产业再发展
在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未来的规划中,还将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提质增效助推产业再发展。
晚熟葡萄是西昌的一大特色,其中克瑞森品种的葡萄更是被大规模种植,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一门“法宝”。
然而,西昌葡萄现代农业园区里通生公司种植的克瑞森葡萄能卖到10元一斤的价格,安宁镇三百村村民种植的克瑞森葡萄却最高只卖过8元一斤,甚至还卖过4元一斤,村民们也想卖出10元一斤这样的好价格。
同样品种的葡萄,卖出的价格却有差异。在李忠文看来,这是因为凉山的农特产品缺少品牌,尤其对种植散户来说,品牌对于提升市场价格尤其重要。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凉山农产品“早、优、丰、稀、特、绿”的优势和特点,好的品质却没有品牌的包装和推广,让普通种植户难以在市场上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容易受到采购商的压价。“建设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帮助种植户提质增效。”李忠文表示,中心将推出“一品邛都”这个品牌。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攀西农特产品都会打上这个品牌。据李忠文介绍,只有符合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制定的标准的农特产品,才能打上“一品邛都”的品牌,这既是保障种植户的利益,也是保障采购商的利益。
如何达到这个标准?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将对种植户开展具体的技术指导。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让农特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00亿元。”李忠文说,让大凉山的农特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卖得多、卖得远,让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是攀西农特产品智慧运营中心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