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利文

编者按:奔赴乡村一线的科技特派员,不仅成为了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而且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如今,围绕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特派员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可以作为。也期待有更加创新、灵活的激励机制,来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热情和创新创业活力,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创新动能播散到田间地头。
茶叶科学研究者刘少群博士,1974年出生在凤凰单丛茶的故乡潮州,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意气风发的他选择了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从上大学算起,在茶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算得上一个“地道”茶人。
做一名合格的科技特派员就要把创新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
刘少群认为,做一名合格的科技特派员,不是“下凡”镀金,必须心要到地,人要下地,事要落地。支撑着刘少群与困难硬碰硬、遇事站到最前头的,便是:下得去。下得去基层,下得去农村,下得去最需要帮扶的地方,这是属于科技特派员的信念感,也是开展所有工作的最大前提。
2009年,刘少群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后迎来了第一个任务——带领团队走进乐昌市袄田村。在这里,刘少群带领成员们打造了团队第一个茶叶产业扶贫示范点。历史上,袄田村的村民大多以种植稻谷为生。袄田村坐落山区,山路纵横,没有一条现代化的公路,基础设施极度缺乏。因售卖不便,当刘少群团队到来之时,村里正开始尝试种植辣椒,以提高收入。
袄田村海拔高、云雾天多,经过一番细致考察,专家们判断这种自然环境下种出的辣椒很难达到上乘品质,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针对袄田村的发展困境,刘少群提议在当地种植茶树,利用凉爽湿润的气候生产优质茶叶。
在提出对策以后,更重要的是推进方案的落地生根。起初,刘少群的团队买了一万株茶苗分给村民,几天后却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茶苗枯死,成活率只有50%-60%。“应该是地没有整好,”刘少群判断,“关键还是因为村民的种茶经验不足。”
虽然手把手教种茶并不那么容易,但是通过开展培训会、邀请具备一定经验的茶农或茶企负责人到村民中宣讲等一系列努力,一年后,当刘少群再次回到袄田村启动种茶项目时,欣慰地发现当地的茶苗成活率已达90%,茶产业正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培训和实践,如今村民们大都学会了自己在网上销售茶叶,经济效益愈发显著。袄田村的13个贫困户逐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盖起了新房。以袄田扶贫村为实施单位,刘少群团队继续实践“有机茶种植与产业化”的精准扶贫模式,又在乐昌市庆云镇指导成立了“仙苑茶叶专业合作社”。团队在合作社负责技术及销售,在内洞建立了高山品质好、有机的绿茶基地。
刘少群博士说,科技特派员是“泡”出来的。“应沉浸其中、享受其中。”“解决困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要长期在那里盯着、关注着,一定要投入时间精力。”“每个地方的特点、风俗、习惯、语言都不太一样,尊重是最大的前提。”起初,因为不了解基层情况,刘少群还在西藏闹过一次“笑话”:当时他们在当地组织活动,专门邀请了一名专家过来讲课,结果没有一个村民到场。困惑之下,刘少群博士找到村民询问,才知道那天是当地一个传统节日,村民们全过节去了。自从认识到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刘少群博士下基层时总会请一名既懂地方方言又懂普通话的朋友充当翻译,力求自己的话能被准确理解、精确传达。为了能和乡亲们拉近关系,没有抽烟习惯的刘少群每次下乡时都会专门捎上一包烟,在跟农民兄弟交流时便热情地递上一根,消除专家身份带来的隔阂感。
对于“科技特派员”这个身份,刘少群有自己的理解:“科技特派员就像是当地村长的智库或是参谋,不需要长期住在村里,而是要在必要时刻及时出现,去了解问题,并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支持,推进问题的解决。”刘少群认为,科技特派员要主动与基层人员对接,面对面的交流是最好的方式。为了确定扶贫村袄田村的茶树品种及最后茶类的选择,刘少群博士邀请同行考察了周边茶园,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当地企业技术员、种植户进行广泛交流。由于服务对象会受到资金、技术、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约束,刘少群团队及时推介技术成果,根据实际情况,协助撰写技术方案、项目申请书等。2012年,该团队共有13次前往乐昌市庆云镇袄田内洞村进行指导交流、现场讲解和记录等工作,跟进扶贫产业,并做好后期经验及模式总结。
除了下基层,刘少群亦兼顾着校内的教研工作,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为他的教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这些经历极大丰富了授课内容,使课堂上的案例讲解更显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刘少群说,“老师只有‘下得去’,才能知道现在社会存在的问题,基层的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去解决。”刘少群热心学生工作,每年暑期都鼓励学生创业及申报“三下乡”活动,带领团队中的学生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打造世界上唯一的无咖啡因茶树原产地种植园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植物学泰斗张宏达教授首次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饮用价值的茶叶资源,咖啡碱含量几乎为0,俗称无咖啡因茶。由于无咖啡因茶叶比普通茶叶的可可碱含量多出几倍,所以也取名可可茶。“可可碱虽然与咖啡碱化学结构相似,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无咖啡因茶从被发现至今已有30 多年,但在中国茶叶市场上却难觅踪迹。根据资料,无咖啡因茶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昆山山脉,途经东源、龙门、新丰、从化。2016年,刘少群博士团队在从化吕田镇考察时,偶然发现当地零散分布了几百亩野生无咖啡因茶树。“算是面积大的,我们从河源一路走过来,有的地方只有零星几株,挖回来以后还死了。”
近两年,刘少群博士团队曾在广东发现过上万株无咖啡因茶树,但最后只收集到1000株健壮的下山苗,再从中选育出完全不含咖啡碱的品种,可谓万里挑一。“并不是所有无咖啡因茶株都不含咖啡碱,只是含量很低,可如果要量产,品种就必须纯。”
刘少群团队选育的无咖啡因茶共有3个品种,分别是粤茶6号、粤茶7号、粤茶8号。不少企业希望与刘少群合作,但刘少群最终把茶园定在吕田镇。刘少群认为:原产地最有利于茶叶生长。“吕田境内能发现这么多茶株,说明这里有着独特的环境优势,可避免类似‘橘生淮北为枳’的风险。”地理标志对于茶叶的推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买单枞去潮州,买普洱到云南。国内其实有团队比我们更早选育出无咖啡因茶品种,也比我们更早规模化种植,但茶园选址不在原产地。”
刘少群调研时发现,吕田镇许多农产品都不错,但缺少一个爆款,也就是走出从化或者走出广州后仍有竞争力的产品,无咖啡因茶刚好可以成为一个契机。刘少群博士介绍,许多国家都研发出了脱除咖啡碱的技术,但也脱除了茶叶本身的口感,尽管这些茶叶仍受欧美国家欢迎,例如加拿大茶叶总销量的4%是低咖啡因茶,意大利茶叶市场更被占去三成比例。这些数据都显示,天然无咖啡因茶叶很有国际市场。“目前,国内已有的无咖啡因茶叶,零售价是普通茶叶的20多倍,及时抓准机遇,就能享受到科研成果的红利。”未来,吕田无咖啡因产业园将辐射温泉镇、良口镇。同时打造集产销、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品牌示范园区。
目前,产业园种植的纯种无咖啡因茶有20亩。“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无咖啡因茶树原产地种植园。”刘少群博士解释道。“虽然目前只种了20亩,但实际已租下3000亩地。20亩茶株长大后将作为种苗,两年后有望扩大到500亩。巨大的消费市场非常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