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小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成功……”,内蒙古一机集团科研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邢晓红从事轮履车辆研制工作近30年,“每当遇到科研难题倍感压力时,我就会听这首歌,那些为了武器装备亮相国庆阅兵的日日夜夜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我就觉得又有了干劲。”邢晓红望着摆在办公桌上的8×8轮式战车模型,眼底星光闪烁。
接续奋斗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正是南下创业的火热时期,邢晓红的同学朋友都选择了孔雀东南飞,他们对邢晓红说,你的人生才刚开始,你应该去更发达的地方施展你的才华,实现你的梦想。邢晓红只是淡淡地笑着说道“父母在,不远行。”其实,她的梦想就是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这个梦想早在1984年就已镌刻在她的心里,从未改变。“1984年的国庆阅兵,看着母亲研制的坦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难以名状的自豪感让我决定上大学要学坦克相关专业,我也要让我研制的坦克亮相阅兵,那是属于我的骄傲。”邢晓红暗下决心。
怀揣着对兵工事业的无限敬仰与执着,1990年,邢晓红从内蒙古工学院发动机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父母付出过青春和热血内蒙古一机集团,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坦克装甲事业的研发试制工作。
刚开始工作,邢晓红还是一名基层技术员,她深感学到的知识和工作需要差距很大,为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她把长发盘起塞进帽子,换上蓝色工作服,白天蹲守在生产现场,爬进车里看构造,爬出车外和工人师傅一起吃着盒饭请教工艺。晚上回到办公室继续“趴图板”。这个20出头的女孩子从那一天起再也没有穿过漂亮的花裙子,没有施过粉黛。凭着这股勤奋好学、认真刻苦的劲头,她很快就把理论和实际联系了起来,设计图开始画得得心应手,几年后便能独自承担研制工作了。 “我们那时候画图,一支铅笔一把工字尺,站在一张超大的A0图纸前画图。一画好几个小时,腿都站直了,半天回不了弯。不像现在,有了计算机利用三维数模画图,坐着就能很快完成一张图,科技真是飞速进步。”邢晓红略有感慨。
命中注定
决定自筹资金开展轮式战车的研制,当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可谓一穷二白。其实,邢晓红去轮式组多少有些没底气,在发动机组工作了十年,许多工作早已轻车熟路。但轮式车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已经30多岁的她要重新学习,她还能做到吗? 她还有家庭和父母要照顾,分身有些困难,这些“中年危机”让她有些徘徊。但是她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是她实现梦想的机会,她要把握好。好在丈夫和父母都是兵工人,对于舍小家顾大家情怀他们比任何人都理解。2009年10月1日,凝聚着一机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心血和报国情怀的装甲装备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参与设计者邢晓红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她终于实现了梦想,这是属于她的骄傲。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 ,从2004年8×8轮式步兵战车立项到2008年底产品完成设计定型,一机集团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便让这战马走出青山,创造了陆军某轮式装甲装备“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这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是邢晓红和他的团队用付出和汗水浇灌的,她们吃的苦也是双倍的。
轮式车与普通车有很大不同,因此所有东西只能从头学起,边学边干。邢晓红就从汽车设计的基本理论到国内外杂志上的相关资料,再到奔驰汽车现场生产中学习,认真分析研究、探索轮式战车的特殊性要求。核对数据,搞计算,画草图,查资料,出方案,邢晓红清晰的记得,设计研制期间,完整的图样就出过五套。这期间,她似乎已经忘却了与家人欢聚的日子,萦绕在脑海中的始终是设计原理、设计结构和任务节点,甚至在睡梦中梦到的都是空间结构。有好多同事都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主动调离了设计岗。邢晓红依然在坚持,家人的支持和梦想的支撑,给了她前行的动力。电脑前的苦思冥想,初样车、正样车的野外“反候鸟”式的考核试验,这些把邢晓红也考核的像装备一样无坚不摧。
2009年,对一机集团和邢晓红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祖国迎来了60年华诞,8×8轮式步兵战车要参加阅兵庆典,她加班编写使用手册,以最简练的语言配合清晰的图片,介绍设备的操作和简易维修方法,提高了阅兵装备训练效果。由于保障有力,她获得“0910”工程阅兵保障先进个人。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邢晓红在2009年还荣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她撰写的各类技术文件也成为其他项目参考借鉴的范本。
“八小时内多工作,八小时外多奉献”已成为兵工人的自觉行动,他们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一份责任在强军路上为祖国献上炙热的“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