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人社局社保基金监管防控实践与思考
■ 田伯韬 徐亚婷
社会保险基金是民之本、国之基,维护基金安全必须做到慎之又慎。近年来,襄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大力度强化社保基金监管,通过织密织牢人防、技防、群防“三张网”,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社保基金风险,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安全运行不流失。
一、坚持织密织牢人防网,把握基金安全防控主动权
加强基金管理内控专项检查,强化基金管理风险警示教育,确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一)加强经办内控专项检查
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该市先后开展了社保基金管理风险专项检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检查、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内控专项检查和服刑人员违规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问题专项调研。建立以各险种业务骨干组成的专项检查组,对各县(市、区)社保基金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业务经办、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整改了一系列问题,有效降低了基金风险。比如对部分县(市、区)存在往来账长期未处理、违规挪用失业保险基金、人员任职资格、交流轮岗、岗位分离等制度执行不严,印鉴印章管理未做到严格使用审批和登记等问题,严格执行定岗定责和风险防控制度,坚持“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及时下达督办通知书,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回头看”,确保问题“清零”,风险可控。
(二)强化风控管理警示教育
为深入开展基金监督管理工作,强化经办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该市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襄阳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警示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先后组织了局机关业务科室和系统各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学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违法案件分析汇编》等警示教育资料,前往襄北监狱参观襄北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听取职务犯罪人员现身说法,并张贴“养老保险保养老,欺诈骗保要坐牢”等警示标语。今年以来,利用每周四的业务学习大讲堂夜校,开展社保经办业务和风险防控知识讲座,进行社保经办违法违纪案例剖析,通过正面的业务学习和反面的警示案例教育,敲响党风廉政教育和反腐败的警钟,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社保领域的违法犯罪人和事,警示各岗位经办人员自觉算好“人生账”,把好“方向标”。
(三)做实安全评估试点工作
为提高社保基金管理水平,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该市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力践先行先试。在省厅的帮助指导下,该市市本级和谷城县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被省厅确定为全省基金安全评估试点。前期相关人员已随省厅领导前往南京等地对开展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进行了学习调研,市、县两级试点单位经过精心组织、周密谋划、科学论证,顺利完成了2020年度基金安全自评,并对如何有效开展全市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工作进行了摸底和思考,为下一步做好做实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基层基金监督机构受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不够专业,流动性较大,部分县(市、区)存在管理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完善、经办业务不规范等问题,为有效堵塞基金损失漏洞,指导各经办机构完善了机构岗位设置、授权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经办等各项内控规章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基金监督工作人员参加省、部级举办的基金监督培训班,扩大执证上岗比例,提高基金监管水平。
二、坚持织密织牢技防网,筑牢基金安全防控防火墙
加强经办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规范业务岗位经办操作,加大信息化建设,保障基金数据安全。
(一)加大数据信息内控核查
根据“前台受理、后台审核、流程透明、风控严谨”的要求,该市对各险种业务系统进行重组,明确信息管理系统各模块业务操作范围,划分管理权限,严格规定信息系统录入、修改权限,严禁泄露管理员用户密码。同时,全面实施档案数字化,实行电子签章,将内控制度嵌入到业务经办全过程,每经办一笔业务均能显示经办人的经办时间、业务种类等信息,保证线上线下业务经办一致,做到经办事项可追溯核查。
(二)及时处理重点预警信息
为抓好基金网络监督工作,该市严格按照“控制问题增量,减少问题存量”的要求进行预警信息处理,着重处理了养老保险“四项指标”预警信息。去年,全市利用基金监管系统开展预警信息监督检查36次,检查发现各类问题250个,发现基金损失200.4万元,通过各级社保基金监督机构密切配合,处理问题数量185个,追回基金损失200.12万元。
(三)稽核模块嵌入信息系统
为加大对重点、高风险业务经办数据信息的内控核查力度,将“退休人员重点资料变更信息”稽核模块嵌入社保信息系统中,实现社保系统能实时将退休人员重要资料变更的信息(如退休人员资料修改直接影响退休待遇的计发和历年的待遇调整)分经办辖区直接推送至各经办机构的稽核人员,做到实时稽核监控,让信息技术与基金风险防控做到深度融合。
由于社保未实现省集中系统上线,不同县(市、区)、不同险种间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存在少数重复参保和重复领取待遇等问题,为确保基金的安全性,要强化信息系统的运用,加大基金监督非现场检查频次,提高经办机构内控稽核在经办工作中的地位,主动交换和比对数据,提升监督系统信息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实现日常工作监督规范化、跟踪问效全程化、档案管理标准化,提高基金工作实效。
三、坚持织密织牢群防网,打赢基金安全防控狙击战
积极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完善来信、来访、电话、网络“四位一体”的受理平台,确保群众能随时随地反映问题。
(一)畅通社会举报监督渠道
在取消集中认证、减少群众跑腿次数的前提下,该市通过构建公示认证长效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和接访工作地址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比如每年开展一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信息公示活动,不仅公示发放名单,还公示虚报冒领的法律责任,防止参保人员重复领取和死亡冒领现象;广设举报信箱,从市县两级机关到乡镇、社区(村组)下属站、所及政务中心窗口,实现办公场所“全覆盖”;利用互联网,在单位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举报电话、接访工作地址,安排专人接听记录,确保举报人能安全顺畅反映问题,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二)认真查处群众来信来访
认真处置信访举报工作,深入研判举报人、被举报人、举报信息等诸多因素,挖掘、甄别举报问题的真实性,对问题线索进行分类处理。近年来,该市先后接到涉嫌个人年龄造假违规办理退休、冒领社保高龄补贴和个人冒用他人身份证骗取养老保险待遇等情况的举报信,通过成立调查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讨论,调查核实被举报人的参保缴费、退休审批手续、发放待遇起止时间及金额,对核实查明存在欺诈骗保的案件,责令当事人退还多领取的养老保险待遇,扣减调整待遇金额,对家庭经济条件确实困难,无法一次性全部退还的,根据实际情况准予其在3至6个月内分步退还,有效避免了社保基金损失。
(三)兑现落实举报奖励制度
坚持落实资金兑现投诉举报奖励,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监督。该市对举报情况经查证属实,造成社保基金或因举报避免社保基金损失的,根据查实金额给予奖励,从而广泛打击欺诈骗保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保基金安全运行。
畅通的基金投诉、举报通道和举报奖励制度,一方面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金监管,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虚假补报,造成基金监督机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群众由于私人恩怨、攀比心理、为获得奖金等原因,虚构、捏造他人违法领取养老待遇。为确保群众举报的真实性,要进一步规范举报制度,加强甄别举报信息的真实性,防止基金“跑、冒、滴、漏”。
四、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保基金管理部门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内部监督职能,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科学设立处(科)室、配备人员,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软件贮存数据的功能,将社保基金运行中的有关数据输入贮存,全程留痕以备随时监控和查验。二是严格上级监督。要定期核算、分析、检查,对基层社保基金运营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监督。根据社保基金每笔收缴、拨付、存储业务都要反映到财务上的特点,严格按照社保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监督。定期对社保基金的银行存单、对账单、会计账目进行清理检查。三是加强外部监督。要敢公开,要敢追查,要敢纠正,对违法违纪的人和事要严格问责、限期整改,发挥威慑作用,做到警钟长鸣,使之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四是引入社会监督。要完善基金管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运用银行、工会、缴费单位和个人的监督力量,使整个社保基金在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监督下“阳光运行”。